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www.jiangjin.gov.cn

[ 索引号 ] 11500381009320238D/2022-00116 [ 发文字号 ] 江津府办发〔2022〕84号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江津区人民政府 [ 有效性 ] 有效
[ 成文日期 ] 2022-05-20 [ 发布日期 ] 2022-05-24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津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江津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5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江津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年5月

目  录

一、规划背景.......................................................................................... 6

(一)发展基础................................................................................ 6

(二)面临形势.............................................................................. 10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基本原则.............................................................................. 14

(三)发展目标.............................................................................. 15

三、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8

(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18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 19

(三)落实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 19

(四)创新医防协同机制............................................................. 19

(五)完善传染病救治网络......................................................... 20

(六)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20

四、构建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 21

(一)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发展............................................ 21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22

(三)提升医疗质量及安全......................................................... 23

(四)改善医疗服务..................................................................... 24

(五)推进区域医疗协同发展.................................................... 25

(六)加强血液安全保障............................................................. 25

(七)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25

(八)统筹推进“美丽医院”“智慧医院”建设............................... 26

五、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6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26

(二)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28

六、做优做强健康产业....................................................................... 30

(一)优化多元社会办医格局.................................................... 30

(二)推进健康服务新业态......................................................... 31

七、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31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31

(二)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31

(三)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32

(四)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 32

八、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32

(一)强化健康促进与教育......................................................... 32

(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33

(三)提高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能力................... 33

(四)强化慢性病管理..................................................................... 34

(五)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34

(六)加强食品安全和职业健康工作........................................ 35

(七)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5

九、推进人口均衡稳定发展.............................................................. 35

(一)落实国家生育政策............................................................. 36

(二)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 36

(三)加强妇幼保健及老龄健康体系建设............................... 36

(四)推进医养结合协调发展.................................................... 37

十、强化基础支撑与保障.................................................................. 38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8

(二)提升卫生健康管理水平.................................................... 38

十一、保障措施................................................................................... 39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39

(二)强化组织领导..................................................................... 40

(三)加强政策保障..................................................................... 40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41

(五)加强监测评估..................................................................... 41

江津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全区谱写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根据《重庆市江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重庆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区卫生健康事业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提升人口素质为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协调发展,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十三五”末,全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95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由2015年5.94‰下降至2020年3.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5.75‰,居民健康素养达到22.08%,主要健康指标均达到标准。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构建“大健康”工作格局。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重庆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重庆市无烟草广告城区。着力打造“万步有约”健康名片,成功承办长寿之乡绿色发展区域合作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第五次(扩大)会议暨“长寿之乡与健康产业”(江津)高峰论坛。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5年来,按照重庆市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规范公立医院药品、医疗器械、耗材采购行为,有效控制公立医院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意见,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切实推行支部设在内设机构、一线科室、重大项目组和重点学科组。

3.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5年来,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投入保障逐年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内容由2015年12项增至2020年31项,补助标准从2015年人均40元提高至2020年74元。在重庆市率先建立疫苗全程追溯管理系统,配备冷链监控系统,实现对全区疫苗全过程可追溯管理。

4.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区中心医院、区中医院分别成功通过三甲复评,双福、油溪、李市中心卫生院成功创建甲级乡镇卫生院。“十三五”末,全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为5.52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41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61人、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为2.82人,全区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区域性重点学科4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14个、市级基层特色专科3个。“十三五”末,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共有(在编在职)正高职称66人,副高职称334人,中级职称945人。“十三五”末,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44家,其中公立医院6家、卫生健康执法机构1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家、镇(街)卫生院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行政村卫生室231家、社会办医院18家、诊所223家,其他医疗机构34家。全区镇街卫生院达标率、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均达到100%。“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区中心医院儿科和住院综合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监测应急处置大楼、区第二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区中心血库改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完成,中山、慈云、塘河、四屏镇卫生院和几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个新改扩建工程完工投用,完成柏林中心卫生院公共服务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职工周转房建设。区中心医院科研教学及规培大楼、区中医院住院综合楼、区精神卫生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5.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十三五”期间,在全市率先出台支持中医药发展政策,制定《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区财政自2019年起每年投入500万元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以区中医院为龙头,镇(中心)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中医门诊部、诊所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

6.健康扶贫精准有效。对全区6637名患病贫困户全部进行分类救治,家庭医生签约建档立卡贫困户24707人,实现在家且有签约意愿的贫困户签约率和履约率100%。建立“市级医疗保障政策+区级兜底政策”的医疗保障体系,将区级兜底政策与市级“一站式结算”平台对接,全区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均对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执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

7.人口发展更加均衡。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结构不断优化,全面推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开展出生缺陷三级干预工作。

8.全力以赴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成立“指挥部”,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日常管控、持久作战的方针,坚持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措施,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至“十三五”末,全区累计确诊输入型病例4例,均已治愈出院,防控工作实现了“四无”:无本地病例、无二代病例、无死亡病例、医务人员无感染。共派出援鄂医务人员22人。

专栏1  江津区卫生健康发展“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年目标值

2020年实际值

健康状况

1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78.95

2

婴儿死亡率(‰)

≤5.5

3.4

3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8

5.75

4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14

12.45

5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0

22.08

公共卫生

6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元)

60

74

7

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

比2015年下降10%

比2015年下降10%以上

8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0

95

9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92

92.55

10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0

93.25

11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

≥96

100.87

12

规范化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

≥90

90.78

医疗保障

13

职工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医保基金支付比例(%)

83左右

84

14

居民医保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医保基金支付比例(%)

75左右

75

15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8左右

27.8

卫生资源

16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5.81

5.52

17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18

2.41

18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74

2.61

19

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

2

2.82

医疗服务

20

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8

9.58

21

院内感染发生率(%)

≤3.2

0.605

22

30天再住院率(%)

≤2.4

2.1

23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率(%)

≤8

8.4

人口计划生育

24

总和生育率

1.8左右

1.3

25

人口自然增长率(‰)

6.5以内

-0.21

26

出生人口性别比

108.5

103.79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我区卫生健康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卫生健康“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卫生资源总量偏少、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质量不高、缺乏特色专科建设、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不高、医疗服务部分指标完成不理想等问题。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卫生健康事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迎接新的机遇,站在新的起点,把握发展规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补齐发展短板,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蓝图,开创卫生健康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1.新时代重大战略叠加带来新机遇。从全国看,智能技术、智慧系统的革新和应用不断加快、日趋成熟,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等问题备受重视,以新冠肺炎为典型的传染性疾病仍在蔓延,促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国家对西部地区在政策支持、资金安排、项目支撑、人才资源等方面支持力度有增无减,为全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撑和广阔市场。从全市看,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重庆加快规划建设与周边省市高铁、高速等新的连接通道及第二国际机场,江津成为融入主城发展先行区,我区战略地位、战略优势、战略空间更加凸显,为全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在政策、投资、项目、市场拓展等方面均带来诸多利好。从全区看,区委区政府掀起新一轮医疗卫生项目建设高潮,江津工业基础较好、门类较为齐全,江津富硒产业发展在全市位居前列,富硒富氧山水自然资源丰富,区中心医院转隶成为重庆大学直属医院,为新时代大健康产业发展持续提供了强大动力和良好条件。

2.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对卫生健康服务提出新要求。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着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等监测数据未实现互联互通,重大传染病预警相对滞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建设滞后,病原学检测能力亟待提升、形势研判分析能力较低。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专业结构、队伍数量和快速响应还不足,应急救援队伍的物资储备和培训演练欠缺,临床人员疫情防治、处置培训还需加强。

3.人口老龄化和健康需求变化给卫生健康服务带来新挑战。2020年,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5.01%,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释放,慢性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医保费用和医疗服务压力进一步增大,对卫生健康服务提出了新挑战。

4.新兴技术、新兴业态的飞速发展带来新动力。互联网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助推医疗卫生行业发展,5G、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助力卫生健康事业增添新动能,临床诊疗更精准,开展科研更高效,政府对行业的监管更便捷,“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发挥重要作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建设健康江津为统领,以医改为动力,以“一带一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及三孩政策为机遇,以深入校地、院院、院系合作,促进医教研融合发展为抓手,以调结构、补短板、强管理、优环境为着力点,以全区党代会确定的“五地一城”目标和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要方向。积极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围绕“1355”工作路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确保“十四五”期间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为全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统筹发展。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卫生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改革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重庆江津行动提供根本保证。

2.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促进社会办医,丰富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3.坚持多方统筹,协调发展。结合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统筹考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三医之间、中西医之间、医疗公卫之间、公立与社会办医之间的资源配置与分配,兼顾各方,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协调发展。

4.坚持人民为中心,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堵点、难点和痛点,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合理配置优化医疗资源,丰富“美丽医院”建设内涵,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5.坚持立足实际,开放发展。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既要关注近期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又要预测发展中的长期性问题,增强规划的预见性。瞄准内陆开放高地定位,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现状,针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6.坚持高质量高品质,共享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质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让老百姓共享卫生健康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区委区政府对江津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充分考虑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特征,提出“十四五”发展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1.总体目标。

进一步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到2025年,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完善,建设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五地一城”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成区域医疗中心、区域疾控机构,保障全民健康的制度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增强,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卫生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2.具体目标。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居民健康素质明显增强,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提升,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高,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健康行为全面普及,城乡居民基本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健康自我管理意识明显增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基本构建,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得到增强,主要健康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重大慢性病发病率过早死亡率有效降低。医防协同更加高效,建成统一高效、响应迅速、科学精准、联防联控、多元参与的应急管理体系,显著提升疫情监测、疾病救治、物资保障等能力。

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医疗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分级诊疗体系进一步完善,卫生健康领域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优质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

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推进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建设多元化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健康促进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卫生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进一步落实。

健康产业稳步发展。多元社会办医格局基本形成,健康服务新业态更加丰富,健康服务业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专栏2  江津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 标

2020年实际值

2025

目标值

指标

性质

健康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8.95

79.7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岁)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3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12.45

≤10

预期性

4

婴儿死亡率(‰)

3.4

≤3.5

预期性

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75

≤5.0

预期性

6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3.29

≤13.5

预期性

7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93.5

≥94

预期性

健康生活

8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2.08

≥30

预期性

9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49.49

≥50

预期性

10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4.2

≤22

预期性

健康服务

11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5.52

8

预期性

12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41

3.6

约束性

13

每百张床位临床药师数(人)

0.7

预期性

14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4.5

预期性

15

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53.58

≤51.7

预期性

16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17

三级公立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人均科研经费(元)

1529.9

7000

预期性

18

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门诊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

29.95

≥60

预期性

19

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住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

61

≥65

预期性

健康环境

20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311

≥318

约束性

21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97.3

约束性

健康保障

22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8.7

≤27

约束性

23

政策范围内城镇职工医保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84左右

85

预期性

24

政策范围内城乡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65左右

70

预期性

展望2035年,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巩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与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道,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可及的卫生健康服务,人均预期寿命稳定在80岁以上,各项卫生健康事业得到均衡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生命健康服务,开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局面,促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健康美好生活充分彰显,泸永江卫生健康合作更加紧密,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全市前列。

三、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相适应的绩效评价和保障制度,在现有财政保障机制下,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建立健全稳定持续的投入机制,完善公共卫生筹资机制,激活公共卫生资金分配机制,健全公共卫生资金使用机制。完善医防协同机制,建立完善信息互通、协同处置、人才培养、联合科研制度和信息融合平台。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购买机制,建立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将公共卫生履职情况纳入公立医院医共体、医联体绩效考核。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监测信息共享、多点触发、风险评估和分级负责、分级响应制度。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平疫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健全统一指挥、应急队伍、应急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高平战结合能力,强化中西医结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

推动区疾控中心创建重庆市三甲疾控机构,打造成为重庆市区域性疾控中心。按疾控人员编制配备标准,配齐配强疾控人员。积极探索疾控人员“区管镇用”机制,强化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完善基层社区网格化疫情防控体系,织密织牢基层防控网。积极推进区疾控中心项目建设,加强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建设,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加强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切实提高服务能力、检测能力、基础设施和装备配备水平。强化区疾控中心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

(三)落实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

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科并配备至少1名公共卫生医师。制定医疗机构(医疗卫生共同体)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疾控机构对医疗卫生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考核。建立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哨点作用。

(四)创新医防协同机制。

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推动针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按病因、临床前期及临床后分级采取预防措施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探索区疾控中心和区内医共体协同建设发展。

(五)完善传染病救治网络。

全面强化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构筑快捷高效的传染病救治网络。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建立健全应急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提升区级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实施区中心医院发热门诊改造、区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与发热门诊建设、区二院传染病专科楼建设,做好镇(中心)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批次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大楼和设置规范化发热门诊(诊室)、肠道门诊(诊室)。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发急性传染病快速检测、隔离、转运等处置能力。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制度,利用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公共设施布局“医民融合”方舱设施。加强中西医结合,发挥好中医药疫情防控独特优势和作用。

(六)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加强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管理和使用,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模拟测试。完善卫生应急队伍专业结构、标准化建设,加强梯次化响应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升重大疫情应急防控响应能力。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建设,及时更新数据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到95%以上。组织开展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制定评估报告和整改方案。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落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与流通企业探索建立常态化战略储备和定期轮换机制。健全卫生应急及急诊急救体系,加强急救网络建设,规范“120”急救平台管理,提高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能力,优化院前和院内急救流程,加强“六大中心”建设工作,并推动区域内各医疗机构之间联动,优化转诊流程与转诊机制,不断提升全区院前急救效率。持续开展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行动,建成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体系,推进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置。

四、构建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

按照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导向、结构合理、立足基层、填平补齐”的思路,以建设渝西地区医疗高地为目标,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学科完备、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形成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以公立医院为龙头、镇(中心)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补充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发展。

根据全区区域发展定位以及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疾病谱,合理布局医疗卫生资源,促进社会办医,逐步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学科完备、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加快三级医院、甲级乡镇卫生院创建步伐,建设完善城乡三级医疗网络,加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能力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增1至2家三级医院,全区三级医院数量达3至4家、二级医院数量达5家以上,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不低于8张。强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将区中心医院建设为全市区域性医疗中心、区中医院打造为区域性中医诊疗中心,区第二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级医疗机构,区第一人民医院按二级医院标准建设,加快推进实施区中心医院科研教学及规培基地综合楼、区中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区妇幼保健院、区二院肿瘤医院、区二院传染病专科楼、区二院双宝院区、区疾控中心和区第一人民医院、蔡家、夏坝、石蟆等镇(中心)卫生院等一批建设项目。推进区级医院与重庆中心城区三级医院、一流医科大学合作,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发展一批特色专科医院。继续实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加强医学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到2025年,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达3-4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达23-25个,市级重点学科达6-7个。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每个镇(街道)设置1个标准化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拓展医疗业务范围、增加诊疗科目,确保急诊急救、二级以下外科手术、高危孕产妇筛查、中医、儿科、口腔科、五官科等科室的开展普及,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腔镜、电切、介入等手术。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化发热门诊(诊室)、肠道门诊(诊室)建设,每个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1个规范化的发热门诊(诊室)、肠道门诊(诊室)。每个行政村建成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推进村卫生室公有化。圣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急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高危孕产妇筛查和中医诊疗等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内科、儿科、口腔科、五官科康复理疗科、慢性病管理门诊、老年病门诊等科室建设。每个镇街卫生院按当地就医需求,打造1-2个特色专科,按医疗需求和服务人口比例增核床位编制。以等级评审为抓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水平提升,到2025年力争全区甲级卫生院达到10家以上,在甲级乡镇卫生院中创建1-2个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

(三)提升医疗质量及安全。

健全质控体系,建立科学的医疗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规范诊疗行为,完善医疗质量评估与控制体系建设,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提升医疗文书质量,加强病案管理。规范药事管理,以抗微生物药物及抗肿瘤药物为重点推进合理用药,加强互联网+处方监管,强化处方点评工作和临床用药超常预警工作。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医疗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提升医疗质量安全。加强医师执业管理,健全医师定期考核制度。改进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以质量为核心,深化住院医师、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改革。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提升工程,加强住培基地建设,开展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强化督导评估,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创新继续医学教育方式,健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网络,推进“互联网+医学教育”,扩大继续医学教育覆盖面,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结果应用,切实发挥继续医学教育的突出作用。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推进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拓展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提升基层医学人才素质。

(四)改善医疗服务。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推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立医学医教研协同机制和重大疾病联合防控机制,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优化诊疗布局,营造良好就医环境。推进“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智慧医疗服务体系、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信息标准化,建立跨机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加强信息便民应用,鼓励发展互联网医疗应用,推进预约诊疗。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进医疗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大力推行日间手术,加强急诊力量。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医护人员配置比例和医疗护理水平,推进医疗机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五)推进区域医疗协同发展。

1.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泸永江融合发展为契机,充分发挥两地资源优势、科学技术优势和人才聚集优势,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以医疗卫生单位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携手建立两地医学交流与健康合作长效机制,推动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在两地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诊疗信息平台、远程会诊系统,推进两地“智慧医院”共建共享。推进两地卫生健康事业重点在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服务、智慧医疗、医教研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作,深化两地联动协作,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两地在资源、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两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两地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落实双方签署的一系列合作协议。

2.推动“渝黔”“渝西川南”一体化建设。按照“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同城化先行区建设要求,形成大健康产业聚集区,加强基层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品牌影响力和学科人才厚度。

(六)加强血液安全保障。

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完善采供血体系、无偿献血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加强血液质量和安全保障,血液核酸检测率达到100%。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七)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比例,加强药品使用监测和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健全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加强短缺药品储备。

(八)统筹推进“美丽医院”“智慧医院”建设。

聚焦“环境美”,提档升级就医环境。聚焦“服务美”,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加快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加强专科建设,提升诊疗能力和救治水平。聚焦“人文美”,稳步提升人文环境,坚持以患者和医务人员为中心,注重人文关怀,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和医务人员执业感受,增添关怀设施,提升就医满意度,优化医护人员工作环境,提高医护人员积极性,注重医院文化建设,增强认同感。到2025年,全区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达到“美丽医院”建设标准,力争新增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重庆市“美丽医院”建设示范单位各1家。聚焦“智慧医院”建设,提升医院智慧化服务应用水平,二、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分别达到3级、4级。加强信息化建设,将全区医疗机构公卫、医疗、医保等服务网络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五、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各级公立医院修订完善医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备案率达到100%。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立医院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着力提升公立医院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公立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由业务骨干担任比例达到100%,医院层面建立支部参与科室重大问题决策的比例达到100%。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机制。

1.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注重基层导向,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实施新一轮的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五项先锋”引领载体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注重示范引领,打造“一单位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2022年,以区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区打造为契机,打造1个党建示范阵地,在区中心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各打造1个示范党支部,逐步形成具有行业特色可推广、可复制的党建品牌。

2.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突出责任落实,织密“党委、党总支、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组织体系,深化“四个一”建设,健全明责、督责、考责、问责、追责全链条机制。常态化开展“以案四说”警示教育,通过“以案四改”促进完善监管体系、治理体系。

3.加强行风作风建设。坚持“管行业必须管行风”“谁主管谁负责”治理要求,全面落实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开展打击红包回扣、合理诊疗、欺诈骗保等专项治理,不断加强医疗机构行风和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锲而不舍查纠“四风”,深入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持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1.全面推开区域医共体“三通”建设。落实《江津区卫生健康共同体“三通”建设实施方案》,逐步实现区域医共体内行政、人事、财务、业务、用药目录、信息系统等统筹管理。探索对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实行医保资金总额付费试点范围,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按协议约定向医疗机构预付部分医保资金,缓解其资金运行压力。探索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基本药物制度补助等相关经费打包给紧密型区域医共体统筹使用。推进“区管镇用、镇聘村用”试点。推动医防工作在管理、队伍、服务、信息、绩效等五方面实现融合。

2.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结合实际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发挥薪酬制度有效激励作用。充分考虑中医药服务特点,结合实际落实对中医药领域的薪酬倾斜措施。在前期试点评估基础上,稳步扩大人员总量备案管理试点范围。深化基层运行机制改革,完善乡村基层卫生健康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资薪酬分配政策,合理保障基层医务人员薪酬水平。

3.深化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全面落实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我区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巩固扩大集中带量采购成效和范围,有效降低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竞争充分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推进医保基金与集中采购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完善医保支付标准与集中采购价格协同机制。完善与集中带量采购相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推动集中带量采购成为公立医疗机构医药采购的主导模式,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参与集中带量采购。探索建立短缺药品保供稳价集采机制,持续加强药品价格监测。探索完善耗材交易采购制度,规范采购工作。

4.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强化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合理增长机制,以大型公立医院为重点,加强医疗服务、药品、检查检验等费用增长监测,推动各级公立医院均衡有序发展,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增加服务供给。健全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诊疗行为,进一步降低药占比、耗材占比、检查检验占比,控制次均费用不合理增长。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每年开展一次调价评估,监测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成本、费用、收入分配及改革运行情况等,作为实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基础。

5.持续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按照国家统一安排部署,推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国家试点转入实际付费。提高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按病种分值付费、按床日付费、门诊按人头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所占的比例。到2025年,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或按病种付费的医保基金占全部符合条件的住院医保基金支出的比例达到70%。深化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6.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成与我区作为重庆市高质量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定位相适应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开办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医疗机构,全方位提升全区医疗服务水平。建立紧密型医院联合体单位或附属医院,共建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提升学科水平、科研能力,推动江津医疗卫生资源与主城区同水平发展。推动区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依托区级医院建设区域内卒中、胸痛、咯血、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六大中心”。加强区级医院专科能力建设,提高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防治能力,提高区内就诊率。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巩固医改便民长效机制,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六、做优做强健康产业

(一)优化多元社会办医格局。

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社会办医规范发展。举办或引进高水平、差异化、规模化的肿瘤、精神、口腔、康复、护理等医疗机构。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和多机构备案。加强政府监管和服务,推进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提高社会办医疗机构同质化水平。

(二)推进健康服务新业态。

优化健康产业结构,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大健康产业体系。发展康体美容、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等医疗服务。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服务业,发展以母婴护理、家庭护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服务业。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在母婴照护、养老、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等供给缺口大的领域增加投入。推动健康领域支撑类产业创新发展,推进养老养生与文化旅游融合,依托优质旅游和医疗资源,推进健康医疗旅游发展。

七、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坚持中西医并重,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积极打造区域性中医诊疗中心,加强区中医院建设,与重庆市中医药学院深度合作,力争成为重庆市中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加快区中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建设,打造区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建成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服务能力建设,建成一批市、区级精品中医馆,扶持引导社会办中医院和中医诊所。

(二)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加强中医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区中医院努力创建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重庆市中医名科3个、重庆市中医重点学科4个、重庆市中医重点专科5个、重庆市中医特色专科4个,开展中医优势病种防治研究,支持重庆中医药研究院江津分院开展研发活动,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规范中医科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运用中医药开展预防保健工作,深入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加强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组建紧急医学救援中医专家库和中医卫生应急队伍,增强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多业态融合发展。

(三)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遴选“巴渝岐黄学者”支持项目学员,实施“薪火计划”,名中医评选,继续开展“师带徒”、“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等工作,培育一批中青年中医药骨干学术继承人。实施经典能力提升工程。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对基层中医药人才进行全覆盖轮训。成功申报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四)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

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继续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持续做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监测。

八、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一)强化健康促进与教育。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深入开展健康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健康学校、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等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推动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健康教育科,推进医务人员开具健康教育处方。加强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居民养成“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手卫生、个人防护等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落实主动健康理念,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知识。

(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推动爱国卫生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推广周末大扫除、卫生清洁日活动做法,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积极开展卫生镇创建,到2025年,力争国家、市级卫生镇覆盖率分别达到30%和100%,广泛开展健康城镇建设,持续加强健康村社、健康单位(企业)、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大力开展农贸市场、老旧小区、公共外环境病媒生物防制。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控烟行动,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推进医院、学校、机关全面禁烟。

(三)提高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能力。

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保持98%以上。落实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健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全面落实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随访管理、临床用血核酸检测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加强艾滋病管理经费投入,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相关辅助检查纳入免费服务内容。加强肺结核患者发现力度,强化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实现患者全程随访管理。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完善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传染病综合治理策略。防范突发急性传染病输入,加强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防控。加强区域协作,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有效控制寄生虫病危害。强化碘缺乏病、地氟病、克山病等重点地方病病例筛查和监测,通过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地方病危害。

(四)强化慢性病管理。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努力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能力,完善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体系,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建立单位员工定期体检制度,实现慢性病早期发现、早诊早治。基本实现3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将重点癌症、脑卒中等重大疾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加强学生近视、肥胖、龋齿等常见病防治。到2025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较2020年下降10%以上。

(五)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强化心理疾患预防和早期识别。关注重点人群健康改善。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实施区精神卫生中心建设项目,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保障能力。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加强心理咨询师培训,提高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到2025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登记在册的精神分裂症治疗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六)加强食品安全和职业健康工作。

推动基于全市健康大数据平台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信息化建设。推进以“合理膳食”为主的营养健康工作。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实施,提升全民营养健康素养。健全职业病防治工作网络及技术支撑体系,加强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病危害监测及控制、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

(七)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保持健康帮扶主要政策总体稳定,调整优化支持政策,进一步补齐全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短板弱项,深化全区综合医改,深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聚焦重点镇街、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进一步提升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群众健康水平,为全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

九、推进人口均衡稳定发展

(一)落实国家生育政策。

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引导生育水平稳定在合理区间。营造有利于生育的文化环境。积极推进健康家庭及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增强抚幼养老功能。健全人口与家庭发展基层工作网络,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加强计生协会的组织和能力建设,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营造生育友好的家庭环境。完善人口监测体系,健全人口监测预警制度。开展健康知识进万家活动,推动健康家庭建设。

(二)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

增强家庭抚幼功能,构建完善“家庭为主、托育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多种形式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推动托育机构规范发展,支持托幼一体化发展,加强对家庭照护婴幼儿的支持和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加强托育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托育服务能力。到2025年,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预期达4.5个。

(三)加强妇幼保健及老龄健康体系建设。

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基层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重点增加产科、儿科资源供给,强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危重症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能力建设,做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提升服务妇女儿童健康能力。保障妇女儿童基本权益,促进妇女全面发展,提升女性素质。区妇幼保健院积极创建重庆市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加速推进区妇幼保健院新建工程,“十四五”期间建成投用,努力打造重庆市区域性妇幼健康服务中心,争创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加强区级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强化老年人健康服务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强化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深入落实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开展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推广以慢性病管理为主的适宜技术,开展老人心理健康和关怀服务。

(四)推进医养结合协调发展。

深化医养结合,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引导“医中有养”“养中有医”等模式的医养结合机构实现差异化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健康养老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优质医养资源共建共享,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

十、强化基础支撑与保障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开辟“绿色通道”,加强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力度,集聚高端医学人才,至2025年,力争全区博士10名、硕士300名。拓宽基层卫生人才引进渠道,优化招聘条件,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人才强卫工程”,搭建教育培训平台,持续开展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全科医生转岗、医疗人员技能提升等各类培训项目。实施区县医学头雁人才培养计划、川渝百名优秀卫生人才互派计划、优秀基层卫生技术人员选拔培养计划、全科医生培养计划,培育壮大公共卫生、中医药、护理、实用型专技人才、复合型人才等5支人才队伍。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适应新时代公共卫生体系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能打硬仗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巴渝岐黄学者等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一批优秀护士长、建设一批护理明星团队,统筹加强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医院管理等交叉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区管镇用”、“镇聘村用”,按本地区的服务人群比例,动态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量。优化岗位结构比例,争取人才集聚的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适当提高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实施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计划,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二)提升卫生健康管理水平。

1.加强医疗卫生行业党建工作。加强党的领导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健全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2.加快行政职能转变。完善权责清单,明确管理职责。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深化卫生健康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强法制审核工作机制,严格开展合法性审核和公平竞争审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监管方式创新。

3.加强卫生健康监督管理。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政府主导、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建设专业高效、统一规范、文明公正的卫生健康执法监督队伍,区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建成全市规范化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机构。实施“诚信+综合监管”,全面加强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装备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公立医院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实施公立医院监测数据接入全覆盖。推进“智慧卫监”平台建设,加强卫生监督智能化监管,提升执法办案质量。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健全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发挥媒体监督作用。

十一、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党领导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规划实施的全过程。

(二)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市卫生健康委和区委、区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领导,从推进健康中国重庆江津行动、成渝地区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的高度,各部门、各医疗卫生单位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联动协作,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从抓班子、带队伍、强作风、抓服务、优环境着手,充分发挥卫生健康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卫生健康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努力使卫生健康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使卫生健康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各部门、各医疗卫生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履职,协同一致推进落实本规划各项任务。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规划落实,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加强政策保障。

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健康筹资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计生惠民等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责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完善各类公立和公益性医疗卫生健康机构的财政补偿政策,健全政府购买卫生健康服务机制。调整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结构,重点支持基层卫生、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保障等,切实加强卫生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和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等工作。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行风建设,完善重大案件问责、违规事件通报、不良执业行为记录等制度。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加强行业信用制度建设,完善行风评议和患者就医体验满意度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居民科学就医意识和能力,引导公众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医务人员合理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深化“平安医院”建设,严厉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推进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医疗责任险机制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五)加强监测评估。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重大项目审批、医疗卫生要素准入等方面严格管理,强化规划的约束力。规范项目准入与实施,建立“规划带项目,项目带资金”的管理机制,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彰显规划刚性。健全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中的督导,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度及效果开展阶段评估,按要求开展规划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确保规划目标和各项重点工作任务顺利如期实现。

附件:1.江津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2.名词解释

附件1

江津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

区中心医院科研教学及规培基地综合楼

总建筑面积约34100㎡。地下两层,为车库;地上14层,为教学科研用房和培训综合用房。

2

区中医院住院综合大楼

新建综合楼1栋,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49800㎡,地上14层,地上建筑面积为32000㎡,地下建筑2层,地下部分17800㎡,新增床位300张(其中,隔离病床100张)。

3

区二院肿瘤医院

建筑面积约5500㎡,设肿瘤放疗机房和住院床位100张,其中设置隔离病房床位20张。

4

区二院双宝院区

总建筑面积11883㎡,其中:地下2895㎡,地上8988㎡,主要建设内容含室内装修、消防、强弱电、暖通、给排水、污水处理及医疗设施设备购置等。设住院床位200张,其中设置隔离病房床位30张,配套购置相关设施设备。

5

区二院传染病专科楼

总建筑面积约3000㎡主要建设内容含土建、室内装修、消防、强弱电、暖通、给排水及医疗设施设备购置等,配套建设景观绿化、污水处理等附属设施,购置医疗仪器设备72台,设床位50张。

6

区二院二期建设工程

建筑面积约6万㎡,用于新增500张床位的业务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

7

区妇幼保健建设项目

选址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园区双福组团I04-2/03地块(用地性质为医疗卫生用地)。按照三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建设,从医院长远发展考虑,按“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方式进行建设。即:一期按500张床位进行规划建设,建筑总规模为8万㎡(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万㎡,包含孕产保健中心、妇女保健中心、儿童保健中心、体检与慢性病康复中心、公共医疗中心、行政后勤中心、发热肠道疾病防治中心等;地下建筑面积3万㎡,包含地下车库及后勤辅助用房)。剩余地块按医疗卫生用地控规,为医院未来增设床位和拓展功能预留空间。

8

区疾控中心建设项目

规划建设用地50亩左右,按三级甲等疾控机构标准建设。

9

区精神卫生中心建设项目

项目总建筑面积37500㎡,新建床位500张,购置设备3000套。按“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方式进行建设,先行实施2#楼主体工程、装饰工程、水电消防工程等,2#楼建筑面积22995.4㎡,其中地上18348.42㎡,地下4649.98㎡。

10

区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

占地49.06亩(实际使用面积36亩),建筑面积29000㎡(含车库共41954.96㎡),设急诊部、门诊部、医技科室、住院部、疾控预防体系(含医院设置独立传染病区)、后勤保障、行政管理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

11

蔡家中心卫生院迁建工程

总建筑面积12000㎡。新建床位110张。购置设备1台(套)。

12

夏坝镇卫生院迁建工程

总建筑面积3800㎡。新建床位60张。购置设备10台(套)。

13

石蟆中心卫生院迁建

新建医院20000㎡,包括门诊部、住院部、医技部、行政及后勤管理、传染病科及消毒设施等。

14

贾嗣中心卫生院住院部改扩建工程

建筑面积5000㎡。

15

圣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占地面积(不含代征用地)约3875.35㎡,建设面积6176.83㎡,其中地上建设面积3814.66㎡,地下建筑面积2362.17㎡。

16

慈云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建筑面积1589㎡,共2层,框架结构,设置发热门诊、肠道门诊、预防接种、计划生育、病人食堂等业务用房。

7

医疗机构标准化发热门诊(诊室)建设

按标准化要求,新建或改建一批医疗机构标发热门诊(诊室)。

18

“智慧医院”建设

各医疗卫生单位开展“智慧医院”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全区各医疗机构公卫、医疗、医保等信息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19

石门中心卫生院发热门诊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楼建设项目

建筑面积3000㎡。

20

分批次建设基层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楼建设项目

各医院按其服务需求规划建设标准化预防接种室、慢性病管理门诊、传染病管理门诊、妇幼保健门诊、重精管理门诊等基本功能科室。

附件2

名词解释

1.1355工作路径:“1”指突出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的“一条主线”,“3”指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三个重点”,“5”指实施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完善医疗体系“大布局”、展现医疗服务“高质量”、满足群众需求“新服务”和实现健康管理“全周期”的“五大任务”,“5”指强化党建、法治、人才科技、信息化和宣传“五大保障”。

2.婴儿死亡率:辖区某年婴儿死亡数/某年活产数×1000‰,是指出生不满1周岁的活产婴儿死亡的概率。活产是指妊娠满28周,胎儿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收缩4项生命指标之一者,如孕周不清楚,可以出生体重(≥1000克)为参考标准。

3.孕产妇死亡率:辖区某年孕产妇死亡人数/某年活产数×10万/10万,是指妇女在妊娠期至妊娠结束后42天内,由于任何与妊娠或妊娠处理有关的或因此而加重了的原因导致的死亡概率。活产是指妊娠满28周,胎儿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收缩4项生命指标之一者,如孕周不清楚,可以出生体重(≥1000克)为参考标准。

4.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30-70岁(不包括70岁)人群因重大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死亡概率。

5.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指该区域内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6.五地一城:“五地”即科技创新基地、内陆开放前沿和陆港型综合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地、休闲旅游胜地。“一城”即宜居城市。

部门解读:

《江津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媒体视角:

《江津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新闻通稿

一图读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