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www.jiangjin.gov.cn

[ 索引号 ] 11500381009320238D/2022-00049 [ 发文字号 ] 江津府发〔2022〕13号
[ 主题分类 ] 教育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江津区人民政府 [ 有效性 ] 有效
[ 成文日期 ] 2022-03-30 [ 发布日期 ] 2022-04-06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津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江津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20223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江津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为推进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按照《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有关要求,依据《重庆市江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以科学规划教育布局、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等为抓手,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成功入选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为江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展现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工作深入开展,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切实加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扎实推进,学校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巩固。

教育整体质量实现新提升。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5%。学前教育一级园(含示范园)占比达到25.96%。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成果获评全国第五届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优秀奖。3项教学成果获第二届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10项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体育美育取得新进展,跳绳、女子沙滩排球等项目产生全国影响。社区教育走深走实,成功创建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教育公平惠民彰显新成效。教育脱贫攻坚战高质量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失学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评估验收,中小学(幼儿园)挂牌督导实现全覆盖。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达98.35%。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5%以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校园师生零感染。

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已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扎实开展。教育“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行政审批服务高效推行。

教育保障迈上新台阶。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持续完善,全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累计达到112.59亿元,年均增长2.5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达到17.78%。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宽带网络开通率达100%,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在全市名列前茅。教师队伍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培育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重庆英才计划1人,市级骨干校长、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名师392人。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到了85%以上。依法治教全面推进,教育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全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教育面貌持续向上,教育生态持续向好,为“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五年。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下,把握大势,乘势而上,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从国际层面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深刻调整,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人才和科技竞争加剧,教育形态模式重塑,对学习者能力素养和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正处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新阶段,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全面实施,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教育强区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从市级层面看,重庆迎来了特殊的历史性机遇期,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这些都为重庆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更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教育服务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区级层面看,江津作为“一区两群”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将在“十四五”时期,率先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战略支点,推动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江津区委、区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为“十四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面对新形势,江津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是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相对较低。高中、初中、小学等各类教育校际间质量仍有一定差异,优质学校、品牌学校数量在同类学校中占比相对较低,对同类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教育国际化、智能化、特色化发展不足,全区基础教育整体质量仍需提升。二是城乡学校布局还不够合理。由于城镇化加快和外来入学人口增多等原因,近几年江津城区初中学生成爆发式增长状态,城区初中学位严重不足。三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对标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区教师来源和准入方式有待优化改革,编制配备还需创新和规范,结构性缺编问题凸显,教学骨干人才培养激励措施欠缺。四是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仍需加强。政府的教育保障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经费保障等职责仍待落实,教育资源配置仍不能适应新发展需求,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改革创新不够,社会参与教育治理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江津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握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负重自强,开拓进取,奋力开创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对接,加快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和教育开放合作,实现江津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更具特色的发展,为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为推进江津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受教育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持续推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促进学习者终身发展,为创造高品质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优化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快缩小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促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统筹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

(三)主要目标。

1.“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2025年,全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文江津·美好教育”特色内涵进一步丰富、独特魅力进一步凸显,建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基本进入学习型城市、全市人力资源强区行列,教育综合实力处于全市前列。

——构建更加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实现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纵向贯通衔接、横向沟通协调,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互融合,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联系、有效互动,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服务全体市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因地制宜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现代教育体系,建成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构建更加合理的规划建设体系。学校布局规划基本适应我区工业化、城镇化、乡村振兴发展进程及人口流动规律,城乡教育布局结构更加合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坚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差距全面缩小;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多样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互联网+教育”全面深入推进,数字教育资源更加开放共享,形成“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服务新模式和教育治理新模式。

——构建更加优化的师资保障体系。全面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师师德师风、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养造就一大批在全市甚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各序列教师的数量、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教师管理体制机制运行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显著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构建更加有效的质量提升体系。教育“放管服”改革取得切实成效,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教育管理和决策水平显著提高,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社会广泛参与支持教育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卓见成效,“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两大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实施,以学校管理和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发展行动取得实效,“一校一品”优质特色教育基本形成。各类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评估监测体系更加科学完整,智能化监测信息和结果反馈与应用制度基本形成,为学校不断改进教学过程、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提高办学质量提供数据支撑。

——构建更加有力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建立更加完善的财政保障制度,保证按规定足额拨付教育经费。继续实施园区、新建小区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执行好国家各项助学惠民政策和江津资助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贫困学生资助体制,营造社会各界关心、资助教育氛围。

22035远景目标。

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基本建成教育强区,推动江津成为学习型城市、人力资源强区和人才强区,为江津建成现代化强区奠定坚实基础。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学习者得到全面、充分、个性的发展;不同阶段教育更加公平、优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增强;教育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专栏1  江津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分类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万人)

3.93

3.9

预期性

毛入园率(%)

98.2

97

预期性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52.19

55

预期性

  

  

义务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12.8

11.1

预期性

其中:普通小学

7.7

7.1

预期性

普通初中

5.1

4.1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96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4.6

5

预期性

其中:普通高中

2.3

2.5

预期性

中等职业教育

2.3

2.5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8.5

>98

预期性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万人)

8.2

10.5

预期性

教育投入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

出的比例(%)

17.99

19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

1.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持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机制。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引导教师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强化教材育人功能,全面实施好国家统编教材。大力推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强化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教育,推进红岩精神传承,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加强“四史”教育,充分挖掘和培育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思践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

2.建立健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

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设立重庆市江津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推进我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学段衔接、知行统一、内容完整、目标明确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各学段各学科全覆盖。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打造思政教育一体化创新课堂,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常态化巡讲、精品化展示机制,积极探索跨学段、跨学科交流研修机制。加强中小幼德育规范化建设,推动“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指南》,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3.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工作新格局。

深入实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快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围绕“爱国主义”“劳动教育”“生态文明”等主题开展思政活动。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文明风采”等德育实践活动。开展英雄模范、名师名家、学术带头人进校园活动。建立健全各类学校党建带团建队建机制,构建党、团、队相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展特色党团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管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明确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一校一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4.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导向。切实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大力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充分认识五育并举的内在协调性和有机统一性,强化五育的各有侧重和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推进美育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着力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历练奋斗精神。着力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本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大力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切实加强党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促进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深层次融合。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积极发挥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作用。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落实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促进劳动课程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推动劳动教育专题活动与校本课程的融合,着力打造具备浓郁地域、学校特色的劳动活动品牌。学校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建设一批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志愿公益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创造能力。确定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项目和时间,确保孩子每年能学会至少12项生活技能。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社会教育的支持作用。将学生的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探索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逐步将劳动教育情况和成效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把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功能。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学前教育阶段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高中阶段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加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校园体育发展格局。落实重庆市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把学校体育政策措施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素质测评、支持学校体育开展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建立学校体育教研活动常态化视导机制,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发布、反馈和结果应用机制,落实义务教育体育质量监测体系,强化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落实情况的抽查复核。完善学校体育竞赛制度,支持学生参加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支持优秀体育特长生参加体育业余训练。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开发艺术特色课程。完善学科“审美基础+技能+审美创新”等教学方式,大力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地方传统文化艺术、非遗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鼓励学校组建特色艺术团队,办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加强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建设。定期开展美育测评工作,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教育政策、贯穿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持续推进学校卫生保健机构改革与创新,加大中小学幼儿园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卫生室(保健室)和校医、保健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医教结合,提升学校卫生治理能力。积极推进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和试点区建设,在近视防控、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垃圾分类、校园食品安全等方面在全区树立一批典型。大力推进大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深化“互联网+”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逐年下降;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加强学校心理危机管理与干预,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推进法治、生态文明和国防教育。加强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的教育普法工作和法治教育。组织开展“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讲座等系列活动,提升师生参与面。丰富和优化法治教育资源,加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创建区、市、国家级绿色学校活动。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有效遏制浪费水、电等现象。深化学校国防教育改革创新,加强学生军事训练的统筹管理和指导。将国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推进国防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建设,拓展丰富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

5.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合力。

切实提升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积极引导家长发挥家庭第一课堂重要作用,引导家长言传身教,注重传承良好家风。探索建立家校共育机制,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平台,规范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建设,推动教师家访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增强家庭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家校协同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搭建好家校联系沟通平台,针对重大教育方针实施做好家校联动工作,健全高效的家校互动网络,形成家校共育的强大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积极组织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推进家庭教育服务专业化发展。加大政府购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力度,为特殊困境家庭提供专业服务。

推进全社会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作用,全面推进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公共场馆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探索中小学社会实践、特长培养、研学旅行等方面与社会力量开展合作模式,丰富校外教育内容与形式,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加强正面宣传与舆论导向,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教育观,着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二)推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1.加快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持续优化办园布局结构,科学制定幼儿园建设规划,建成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着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不断拓宽途径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举办为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升幼儿园保教水平,打造高素质善保教的幼儿教师队伍,加强对幼儿园安全防护、收费、卫生保健、保育教育等方面的监管。大力推进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工作。

加强幼儿园规范化建设,持续规范办园行为。推进薄弱公办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加强对薄弱园的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全面改善办园条件,推进科学保教,整体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和办园水平。以集团化办学和品牌建设为依托,致力建设“美好幼教”,提高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充分发挥城乡优质幼儿园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

2025年,我区幼儿园入园率达97%以上,在园幼儿普惠率达98.6%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5%以上,二级及以上幼儿园达到80%以上。

2.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各学校资源配置,按标准和工作要求,制订“一校一策”工作方案,力争在2025年通过国家督导评估验收。适应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和人口变化趋势,依据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学位配置标准优先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全面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与确需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快城区学校建设,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落实标准班额推进计划,深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制定并实施学区化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推进学区与集团内部干部教师柔性流动、课程教学互助共进、设施场地共建共享。实施第四期中小学“领雁工程”、区县对口帮扶等工作。

做好江津课改实验区工作,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各校拟定学校课程计划落实好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加强校本课程监管和对进校园的教辅、课外读物等教学材料的审核把关。推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融合传统与现代技术教学手段,重视和推行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积极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辅导。加强教学管理,各校形成教学管理特色。各学科认真落实全市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健全学校教学管理规程,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完善作业考试管理,统筹安排作业数量和时间,不断提高作业设计、布置与批改质量,优化考试内容与形式;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制定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质量监测评估方案,建立健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定期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形成一批重庆市级、国家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并加以推广应用。

3.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落实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建立普通高中分类管理制度,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多样发展。优化普通高中网点布局,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根据新型城镇化规划和人口变化趋势,科学规划普通高中学校布局。严格控制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大力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减少超大规模学校,扩大普通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加快推进双福育才中学“公参民”整治,并启动双福育才中学高中招生。强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和示范校、课程创新基地、校本教研基地、精品选修课程、优秀学生社团等项目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4.提升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巩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依托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加强医教结合、康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积极推进融合发展,扩大轻度残疾儿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覆盖面,保障送教上门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确保享有“一生一案”教育服务。

5.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

巩固提升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健全义务教育保障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持续保持失学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完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监测等机制,做好关爱和服务工作。优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程序要求,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

6.提高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质量。

建立目标清晰、多元并举、体制健全、机制完备的教研工作新体系。江津教师发展中心和江津教育监测与评估中心共同建设区域教研机构标准化评估体系,促进教研机构服务教育行政决策、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能力提升。以国家级教学成果“服务课程改革的上海教研实践范式”和“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推广为契机,以“校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进”“作业优化设计”“改革考试评价”为突破口,以“学校集体教研”“片区联合教研”“区域重点教研”为落脚点,强化校(园)本教研,扩大教研范围,推进种子学校(幼儿园)校本教研示范基地建设,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到全区学校。以江津教师发展中心为主导,以校本教研为根本,开展“‘四有’教学视导”活动,建立“区级-片区-学区-学校(园)”四级网络教研,加强跨学科、多学段的综合教研;推进跨学校、学区的联动教研;强化区县联盟学校的联合教研等,多种方式深度融合形成中小学教研新常态。突出全面育人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探索“区级引领-学校实施-整体推进”的新型教研模式。完善教研员准入条件与遴选配备办法,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分学科配齐专业对口的专职教研员,提高教研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加大专题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教研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专栏2  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重点计划

1.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计划。实施普惠优质学前教育优质扩容项目。通过国家督导认定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验收。新增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学位数3000个,公办园幼儿在园占比达5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巩固在90%以上,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占比达80%以上。

2.实施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拓展计划。集团化办学率全达到70%以上。学区制管理全覆盖。

3.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实施普通高中优质办学条件改善项目。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75%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

(三)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

1.完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推进中职教育扩容、提质,构建类型特色鲜明、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稳定中职招生规模,力争区内普职比例达到55。推进职业院校育训结合,扩大中职与专科高职贯通培养办学规模,促进各层次职业技术教育有效衔接。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理念互鉴、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系统构建大、中、小学的职普融通新机制。

2.优化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专业结构。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打造重庆工商学校、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2所市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市级优质中职学校2所、优质专业5个,10个产业急需和骨干特色专业(点)。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建设一批服务电子信息、汽摩等支柱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改造升级一批服务西部国际门户枢纽的运输类、贸易类、物流类等传统专业(群)。

3.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推动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发展路径与模式,开发产业人才数据平台,研制职业技术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定期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充分调动职业院校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了解企业真正需求;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技术教育,推动校企合作融入产业升级发展新格局。校企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个,实体化运作重庆工商职教集团和重庆市江南农民就业创业培训集团,共同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支持校企共同开发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到2025年,统筹推进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逐步提高。

4.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加快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吸引更多青少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实施中职学生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统一学业水平测试。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过程与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全面实施“三教”改革。激活教师教学改革活力,建设一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高教师“双师”素质。选好用好国家统编教材,鼓励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支持编写校本特色专业教材。深入推进“课堂革命”,改革创新教学教法,引领课堂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生产一线和实际操作过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增长才智、提升技能。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积极培育一批体现重庆职教特色的高质量教学改革成果。

5.巩固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基础能力。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市教委建立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监测与评价制度。实施职业院校“双导师”特聘计划,扩大“双千双师”交流计划,实施“双师型”教师分类分级认证。支持校企共建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建立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治理能力,统筹建设一体化和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落实市级在线开放课程标准,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和智能云教材。建设市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个,信息化标杆学2所。

专栏3  职业教育提质增效重点计划

1.实施职业院校高水平发展计划。建设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1所、优质专业2个。实施市级中职“双优计划”,建设市级优质中职学校2所、专业(群)5个。

2.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产教融合计划。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个,建设2个实体化运作职业技术教育集团,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

3.实施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开展国家职教改革试点,推动职业院校教学办学条件达标。创建市级“职教改革先进区县”。培育“三全育人”学校,培养职教名师,开发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精品课程,建成信息化标杆学校。建成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市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个。

(四)提升服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1.扩大高等教育开放合作。

积极服务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和环重庆交通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继续引进市内外名校来津办学或合作办学,加快高校与地方开放办学协同创新。全面落实与西南大学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合作。提升高校院所研发能力。围绕交通运输工程、智能制造、通信技术、航空航天、土木工程等领域,支持区内高校院所申报建设市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推动现有市级和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档升级。支持重庆交通大学筹备建设国家山区综合智能交通技术创新中心,提升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能级。支持重庆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鼓励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申报重庆市一流专业学科。

2.提升服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

协助区就业局大力开展岗前培训、入岗培训、提升培训,积极组织全区创业创新大赛,创业示范评选,创业沙龙等活动,浓厚高校毕业生在津创业就业氛围。协助高校科技创新联盟征集我区企业科技资源需求,并协调企业与高校开展项目对接,促进区内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嫁接。配合相关部门为在津高校和在津企业牵线搭桥,收集各在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需求,分别向双方提供需求及联系等信息,调整供需结构,助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产业结构发展。

(五)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1.建立健全终身学习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终身教育信息统计制度,规范终身学习服务机构的办学行为。不断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市场、行业、社会组织、学习者等主体共同分担的终身学习经费筹措及保障机制。

2.构建完善终身学习服务支持体系。

建设覆盖全区的终身学习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区、镇(街)、社区(村)三级终身教育网络,办好全区终身学习网。强化社区教育学院职责和能力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加强婴幼儿早期教育、老年教育、特殊群体教育和家庭教育等系列课程资源开发。加快建设终身教育体验式学习基地、游学基地、非遗文化工作室,打造一批示范性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工培训基地。搭建学习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公共学习平台,提供可供选择、方便获取、内容丰富的终身教育服务。

3.大力发展多元化、多样化的高质量终身教育。

健全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的职工培训制度。面向新生代农民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特定群体,努力依托当地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广泛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依托区社区教育学院及重庆工商学校、重庆江南职业学校、区老年大学三个分院,搭建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开发以需求为导向,符合老年人身心特征的课程体系和活动项目,探索“康养学游”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模式。支持和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支持发展继续教育、特殊教育、老年教育,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强数字化课程研发,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开展师德教育,创新开展师德师风培训,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建立师德师风监督检查机制,落实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强化学校师德建设主体责任意识。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师德素养,持续开展优秀教师选树宣传,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严格违规惩处,治理师德突出问题,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发挥“名班主任工作室”示范作用,加强德育工作教师队伍建设。

2.推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素质善保教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实施卓越幼儿教师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全面落实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构建高校、教师发展机构、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园协同培训体系;组建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加大对幼儿园名师的培育孵化。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增强培训绩效,加强教师自主选学、分层培训、智能研修、培训学分管理等模式和机制创新,切实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完善激励机制,落实人才待遇政策;选树一批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学校;建立教师外出跟岗培训机制,适时开展海外研修访学。建设高素质双师型的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继续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推动职业学校与优质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技术技能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积极参与市双千双师交流计划。

3.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加大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落实好人才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加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力度。面向全国公开选聘优秀教师,适时面向全国公开选聘优秀校长。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继续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育计划,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升学科骨干人才数量质量,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区级以上骨干教师达到1800人以上。加强教研机构建设,争创江津区教师进修学院,建立培训、教科研、电教为一体的教师培训机制,完善教师终身学习制度。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全力推进国培、市培、区培、校本四级教师培训工程,构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中小学协同培训机制。按照不低于本区教师工资总额的1.5%预算教师继续教育经常性经费。逐步推行新入职教师到区内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跟岗培训。

4.优化教师队伍管理。

健全优化教师招聘机制,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将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及以上(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除外),有条件的城区重点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国家公费师范生除外)。探索建立招聘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优秀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机制。深化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改革。优化编制结构,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执行好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争取政府购买服务,力争按标准配齐学前教育教师。结合教育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办法,有序盘活超编单位编制。健全教育事业单位聘用考核机制,加强聘后管理。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推动中小学校长分类考核评价改革。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健全完善中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

5.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全区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建立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和内部分配办法。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动态调整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管理,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畅通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通道,开展“乡村名师工作室”建设,做好乡村学校从教30年、20年、1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大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和“最美教师”等,加大优秀教师激励力度。做好市级教学成果奖、名师奖和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等评选推荐工作。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开展尊师活动。落实教师对学校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的知情权、

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依法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做好健康体检、重大疾病帮扶工作。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让教师安心从教。

专栏4  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计划

1.乡村教育提升计划。加大国家公费师范生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平均每年培养50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方式,每年为乡村中学定向培养5-10名乡村教师。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全区每年选派50名城镇优质学校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实施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乡村名师工作室”建设、优秀教师送教下乡、优秀退休教师支教等计划,全面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每年国家、市级、区级层面培训农村地区教师300名,每年市级、区级培训农村校长40名。

2.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计划。推行新任教师入职培训、非师范生专业补偿培训、青年教师助力培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卓越校长培训等分层分类培训。加大教师培训者培训力度。设立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名园长)工作室共20个,培养区级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40名、重庆市名师4名、市级骨干校长8名。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新增培养中小学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不低于800名。

3.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提升计划。通过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公开(考核)招聘、面向全国公开选聘、小学富余教师转岗培训等多种方式,补充配备公办幼儿园教师。积极争取公办幼儿园外聘教师政府购买服务,公办幼儿园外聘教师参照公办教师招聘方式、日常管理、待遇福利等进行使用和管理,提高教师质量和稳定性。公办幼儿园平均每年补充教师50名左右(含外聘教师)。全面落实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每年区级培训幼儿园教师50名,每两年举办1期幼儿园园长培训班。努力扩大公办资源,2025年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

4.职业教育教师双素质提升计划。建设1-2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鼓励职业学校建设或校企共建2-3个校内实训基地。全面落实专业课教师每五年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累计不少于6个月。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实施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教师可在具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到2025年,职业学校“双师

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85%。

(七)提高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能力。

1.发展智慧教育新基建。

落实《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基本指南(试行)》标准,充分运用新一代智能技术,推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丰富高质量教育服务供给,促进育人过程智慧化、教学管理智能化、教育服务精准化。创建重庆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12所,探索运用物联网、虚拟现实、人脸识别等技术,构建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智能教学应用场景。完成教育城域网与学校带宽升级改造,支持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三网”融合发展。以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抓手,大力推进教育装备配备标准化、现代化,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硬件设施“校校达标”“项项达标”。

2.融合教育教学新技术。

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变革,实现教学模式转变。充分有效利用国家、重庆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丰富智慧课程内容,开设中小学编程教育、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实现“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人人享空间”,形成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着力破解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有效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

3.推进管理服务智能化。

持续深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打通教育管理环节,推动实现学生入学、转学、培养、评估、毕业等核心业务全程网上办理。拓展提升“腾讯智慧校园”系统功能,与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深度融合,实现数据融通汇聚和功能优化升级。加强大数据应用研究,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管理流程、结构、职能等重构再造,开展学生学情诊断、教学质量监测、教育评估评价和教育决策咨询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提升教育管理精准化和科学决策水平。

专栏5  智慧教育发展重点计划

1.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提升计划。创建市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市级智慧校园示范学校15所,市级“名校网络课堂”建设示范学校5所。

2.实施智慧教育应用创新推进计划。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支持各级各类学校运用智能助教等,促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形态转变建设智能化学习空间,推进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实现全区适龄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全覆盖。

(八)促进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1.优化教育资源空间布局。

结合我区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大教育投入和投入力度,加强学校基本建设工作。一是持续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利用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实施老旧小区范围内的学校改造;利用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持续推进农村学校建设,推动资源配置向乡村倾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二是有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城区、新兴人口聚集区镇街公办学校配建,有序扩大学位供给。三是通过新建或扩建中学,实施重点高完中学校高初中剥离。四是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基础设施能力和实训基地建设,推进重庆工商职教集团和重庆市江南农民就业创业培训集团示范建设。五是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新建、

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五是推进中小学校“厕所革命”,全面消除厕所安全隐患,全面提升厕所管理水平和卫生状况。

专栏6  “十四五”期间重点教育项目

学前教育。新建滨江幼儿园(暂定名)、东城第二幼儿园(暂定名)、艾坪山幼儿园(暂定名)等一批公办幼儿园,扩建吴滩、德感、油溪幼儿园等,迁建朱杨幼儿园。

小学教育。新建双福第五小学(暂定名)、双福第六小学(暂定名)、双福第七小学(暂定名)、双福第八小学(暂定名)、双福第九小学(暂定名)、白沙园区小学(暂定名)、滨江第一小学(暂定名)、滨江第二小学(暂定名)、艾坪山小学(暂定名)、鼎山第二小学(暂定名)、珞璜第二实验小学(暂定名)等,扩建德感小学、重潍小学、享堂小学、先锋小学等,迁建朱杨小学、支坪小学和西湖小学等。

中学教育。新建双福第二初级中学(暂定名)、双福第三初级中学(暂定名)、滨江第一初级中学(暂定名)、滨江第二初级中学(暂定名)、德感初级中学(暂定名)、鼎山初级中学(暂定名)等,扩建江津六中。

职业教育及其他。建设重庆工商学校、江南职业学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谋划布局珞璜职业学校,支持民办教育。大力培育本地优质学校,积极引进区外优质教育资源。

2.巩固发展教育扶贫和乡村教育振兴成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守“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确保学生不失学、辍学。不断完善教育扶贫脱贫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乡村教育振兴深入推进机制。落实国家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科技优势,加快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鼓励和支持乡村学校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推动学校融入乡村振兴发展。

3.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

提升江津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以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工作重点,完善语言文字工作机制,抓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推动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推普周”“中华诵”等系列活动。促进城乡语言文字工作协调发展,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科学保护本地方言,助推江津区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工作体制机制,提升语言文字服务能力。

(九)加强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与交流合作。

1.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

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落地,建立毗邻地区“市县级”对应的教育管理部门交流沟通与合作机制。统筹推进江津与泸州、永川、荣昌等川南渝西地区教育协同发展,主动参与川南渝西教育协同发展试验区、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协调落实江津与泸州、雅安荥经、都江堰等地签订的教育合作协议,推动教育合作常态化。树立成渝“一盘棋”思想,协同推进基础教育普惠共享、职业教育融合发展、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社会教育规范发展。持续加强“成渝协同”重大教育改革试验项目建设,形成可推广运用的协同发展成果。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各类教育协同发展联盟与智库建设。

2.积极推进长江教育创新带先行区建设。

利用现有基础,探索构建长江中下游沿线地区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促进区域间教育相互融通、对口协作和共建共享。持续做好江津与开州教育结对帮扶工作。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方式,推进跨区域合作培养优秀教师,探索建立中小幼教师定期访学机制。深化江津与南京师范大学干部培训、与南通师范学院的名师培养等合作交流。抓住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江津示范区建设机遇,积极引进推广上海市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先进教育发展与治理经验。

3.持续巩固和发展跨区域教育交流合作。

加快我区教育“融城”步伐,高起点、高标准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园区教育。协调争取市内重点高校到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设立分校或分院,引进中心城区优质中小学与科学城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向我区注入“名校”优质资源。贯彻落实我市与川、黔、滇、藏等周边省份教育交流合作相关政策,重点推进我区与四川泸州、贵州遵义、云南昭通等地区的职业教育合作。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教育交流,健全与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机制。广泛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教育改革经验,总结推广具有内陆特色、江津特点的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提升江津教育在全市乃至全国的辐射影响力。

(十)深化教育重点领域综合改革。

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构建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推进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完善党委政府、区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行为。推进学校评价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幼学校评价。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一线学生工作,规范人才称号工作。推进学生评价改革,树立科学成才观念,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德智体美劳评价体系。推进社会选人用人评价改革,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推动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落实平等就业要求。

2.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完善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坚持全面考核,促进学生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学习,引导初高中学校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建立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监督机制。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突出关键能力考查,构建引导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探索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严格规范中小学考试招生秩序。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招生“十严禁”,将规范中小学招生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进一步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标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

3.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深化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结合民办学校的分立、合并以及学校举办者、名称、层次、类别等重要事项变更等工作稳妥推进,力争到20229月全面完成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工作。推进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管理工作,结合分类管理,完成对民办学校许可证的填写和换发。推进民办学校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依法办学。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持续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制定民办学校办学行为规范管理文件及民办学校年检评估细则并逐年细化,严格监管民办学校财务和资产行为。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教育、市场监管、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联动综合治理体系,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分类管理,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4.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深化落实教育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程序和工作流程。健全教育基本服务制度,完善规范化、便捷化、高效化的教育服务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明确向各级各类学校放权事项,促进学校依据章程自主管理,按照法律法规、教育规律和新时代教育评价导向办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着力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落实联合惩戒制度。规范运用柔性执法手段。优化教育咨询决策程序,全面推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强化服务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创新教育质量评价和监管方式,加快推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教育评估机构建设。

5.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不断提高依法治教能力,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构建系统完备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学校领导体制和治理体系,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依法行政激励监督机制,将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工作列入年度教育工作计划中,将法治宣传、依法治理与评优评先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教的规范化、制度化。落实学校法律顾问制度,通过一校一聘、多校联聘、法律顾问团等模式,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与水平。完善健全教育执法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充实执法人员,抓好执法培训,加强教育执法力度。开展联合执法,加强执法监督指导,推进执法规范化。进一步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细化具体措施,确保责任到位,并及时做好文件发布后的事后备案工作,确保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有效。对事关教育全局的重要事项、群众普遍关注的有关教育事项的重大决策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实行决策前预公开和实施过程的动态公开。建好用好各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全面推进学校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学校章程与教育规律办学,积极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加快推进学校章程建设,推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法人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和优化学校决策和执行机制。建立健全职业学校理事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等制度,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建设,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激发办学活力。深入推进校务公开,完善学校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提高学校自我监管能力。积极支持学校与家庭、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开展合作,创新学校管理方式。优化并规范集团化办学、网络学校等新办学形态的管理。进一步推进规范有序管理学生学籍学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教育决策部署,配齐配强专业工作队伍,协调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体系,推进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学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严格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完善巡督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健全教育投入保障体系,持续推进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加大薄弱、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财政投入。健全重大项目经费筹集和政府保障、引导机制。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与财政拨款、学生资助水平等相适应的非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优化教育经费监管方式,强化教育经费监管责任,完善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三)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

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优化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全面落实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职能,强化结果运用,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按照“校校达标、项项达标”的总体要求,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让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更鲜明、标准化建设程度更高、教师队伍更强、教育质量更好、人民群众更满意。落实政府保障,改善办园条件,健全管理制度,提升保教质量,提高普及普惠程度。按照讲政治、敢担当、懂教育的要求选聘督学,配齐建强各级督学队伍,加强督导责任区建设。建立健全教育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评估监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引导学校遵循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建立健全教育系统风险防控机制,强化专项研判。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把握教育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筑牢网络安全屏障,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切实加强对国家课程落实的监督和地方校本课程建设的监管,着力完善课堂教学及学术活动意识形态管理。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持续做好涉校涉生非正常死亡防控工作。推进“平安示范学校”创建。建立完善校园意外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应对教育突发安全事故。探索完善环校园安全带防控体系建设。探索构建“互联网+安全防范”体系,提升校园风险主动发现和预警能力。持续关注和防范教育系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及时化解影响校园及周边安全的突出矛盾及典型敏感事件。

(五)构建规划统筹落实机制。

各部门要根据有关职责分工,把本规划作为项目审批和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制定规划实施的具体方案、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大教育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区级重大规划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有效激发各镇街、各部门、各单位的主体活力。构建教育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年度评估、中期评估、总结评估、专项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加强规划编制、实施、评估、监督考核全过程的舆论宣传,及时报道规划实施新机制新做法,充分反映新进展新成效,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参与、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部门解读:

《江津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政策解读

媒体视角:

江津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

一图读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