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www.jiangjin.gov.cn

[ 索引号 ] 11500381009320238D/2021-03070 [ 发文字号 ] 江津府发〔2021〕21号
[ 主题分类 ] 交通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江津区人民政府 [ 有效性 ] 有效
[ 成文日期 ] 2021-09-09 [ 发布日期 ] 2021-09-14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津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江津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第121次常务会议、十四届区委常委会第189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9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江津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6

目录

前言 6

第一章 发展基础 7

第一节 发展成就 7

第二节 发展差距 14

第二章 发展形势 17

第一节 发展要求 17

第二节 阶段特征 21

第三章 中长期布局规划 23

第一节 发展定位 23

第二节 发展理念 25

第三节 战略布局 27

第四章 “十四五”总体思路 28

第一节 指导思想 28

第二节 基本原则 29

第三节 发展目标 30

第四节 需求预测 33

第五章 着眼国家战略,构建多向联通的对外运输大通道 34

第一节 全面提速铁路发展 35

第二节 完善高速公路网络 38

第三节 畅通长江黄金水道 40

第四节 加快推动航空发展 42

第六章 着眼区域发展,打造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新格局 42

第一节 提档升级干线公路 42

第二节 推进产业公路建设 47

第三节 建设美丽农村公路 47

第四节 打造生态支流航道 49

第七章 着眼高品质生活,打造便捷舒适的客运体系 50

第一节 合理布局客运枢纽 50

第二节 提升轨道运营服务 52

第三节 推动公交优先发展 52

第四节 推进客运转型升级 55

第八章 着眼高质量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的物流体系 56

第一节 打造综合物流枢纽 57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59

第九章 着眼创新驱动,打造智慧绿色的保障体系 61

第一节 提升智慧交通水平 61

第二节 打造绿色交通体系 63

第十章 着眼深化改革,打造规范有序的治理体系 64

第一节 深化养护体制改革 64

第二节 完善安全应急体系 67

第三节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67

第四节 深化“放管服”制度建设 68

第五节 加强文明交通建设 68

第十一章 环境评价 69

第一节 环境影响分析 69

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71

第十二章 “十四五”资金匡算与效果评价 73

第一节 资金需求 73

第二节 规划效果 74

第十三章 规划保障 75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75

第二节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76

第三节 大力拓展投融资渠道 76

第四节 建立项目滚动机制 76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新定位、新使命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和实施好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江津区是重庆南向对外开放门户、西进联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战略支点,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门户枢纽和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具有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独特交通区位。面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区两群”、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等重要战略机遇,“十四五”时期,江津区将抢抓机遇,发挥好区位优势,努力成为重庆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的“重要支点”、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的“南向门户”、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样板城市”,努力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行业。“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建设对江津战略作用的发挥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在科学研判“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和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新任务,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江津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纲要》《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庆市综合立体网规划纲要》《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重庆市江津区国民经济与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特编制《江津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结合江津实际进行编制。规划范围包括江津全区,统筹考虑主城都市区及周边地区,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江津交通始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交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综合交通运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十四五”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开启交通强国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1.对外交通网络加速建成,交通支撑引领作用凸显。

一是铁路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江津铁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铁路里程达到161.5公里,站点15个。渝贵铁路建成通车,设计速度200公里/小时,境内里程26.5公里,有效缩短重庆至长三角、粤港澳等世界级城市群的时空距离,经济社会效益逐渐显现。渝昆高铁开工建设,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境内里程10公里,实现了“一带一路”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有机衔接。成渝铁路(江津-重庆段)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境内里程8.9公里,成为江津未来开行至中心城区公交化列车的重要载体。铁路枢纽东环线加快推进,设计速度160公里/小时,境内里程12公里,加速实现与中心城区综合交通枢纽、重要物流园区一体互联。

二是高速公路再上新台阶。江津加快谱写横贯东西、沟通南北的“环射+纵横”高速公路宏伟蓝图,高速公路多通道、多路径格局更加完善,高速里程达到191公里,高速下道口24个,其中对外出口数量达到7个,70%以上的镇(街)通高速公路。江綦高速建成通车,境内里程26公里,获评“最美中国高速公路”,成为交旅融合新典范。江习高速建成通车,境内里程70.5公里,打通南下高速出口,成为串联四面山、贵州三岔河、四川佛宝旅游金三角的黄金通道。九永高速建成通车,境内里程4.2公里,有效缓解成渝高速交通压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渝泸北线、合璧津高速加快推进,渝赤叙高速启动前期工作,江津高速公路迎来新的发展格局。

三是水运建设实现新跨越。港口建设成效斐然,全区通航水域306公里(其中长江127公里,内河179公里),基本建成“一江一河多货”水运体系。积极推进长江重庆至宜宾段384公里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珞璜作业区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建成25000吨级多用途泊位,现代化的铁公水联运枢纽港雏形初显。兰家沱作业区粮食码头技改工程完成,兰家沱一期改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大力开展非法违规码头整治工作,港口岸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底,江津港区生产性泊位达到46个,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473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0万标箱。2020年江津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1421万吨,位居全市前列。

四是航空发展站在新起点。江津区紧抓国家开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加快推动航空发展。积极推进四面山通用航空机场前期工作,填补区域内航空空白,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运网络,辐射带动个人飞行、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及其他航空业务发展。

五是枢纽建设展现新作为。依托渝昆高铁、成渝铁路、渝贵铁路江津各站点,加快渝昆高铁江津北站综合客运枢纽、双福汽车客运站规划落地,启动建设前期工作,推动铁路与城市公交、长途客运、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一体互联,对外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更加便捷,旅客出行条件明显改善,枢纽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加快物流枢纽建设,珞璜港一期、珞璜铁路综合物流枢纽建成投用并纳入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积极开展珞璜冷链物流产业园前期工作,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六是融城交通构建新格局。江津着力强化与中心城区互联互通,积极融入主城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了以九永高速、九江大道、西江大道等为骨架的综合性、立体化、快速化的融城运输通道体系,实现江津公交与中心城区487路等公交线路无缝接驳,互联互通,有力支撑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建设,助推主城都市区“强核提能级、扩容提品质”。

2.区域公路网络日趋完善,交通脱贫攻坚纵深推进。

一是干线公路“畅而美”。2020年底,江津区普通公路总里程达到6546公里,公路密度205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9.8%。全区国省道公路534公里,其中国道5条、260公里,省道7条、274公里。“十三五”期,累计实施普通国省道改造300公里,普通国省道路面优良路率保持在90%以上,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例100%,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例67.4%,干线公路呈现“量质齐飞”。出口通道达到5个,与周边区县全部实现高等级公路相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积极践行“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发展理念,全方位实施“交通+战略,完成G348珞璜转盘至猫儿沱港段改造、G353三角塘至付家三岔路段改造等重点项目,累计实施98公里产业公路、33公里旅游公路,基本实现重点产业园区和景区通二级公路,推动交通与“产城景”融合发展。

二是农村公路“广而达”。围绕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四好农村路”建设纵深推进。农村公路总里程6012公里(县道261公里,乡道848公里,村道4890公里,专用公路13公里),农村交通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农村公路等级公路占比达到72%,较“十二五”末提高17.3%,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100%,极大改变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有力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

3.运输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民生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一是客运服务“便其行”。公交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十三五”时期,江津城区分区域、按功能优化公交线路15条,线路总数达到30条,运营线路总长度541.7公里,线网密度3.1公里/平方公里,公交线路网比率70%,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5%。公交运力结构持续优化,投放车辆242台,新能源车辆占比70%,公交乘车环境更加舒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40%,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公交站场加快推进,公交车辆进场率达到50%。新投入巡游出租汽车运力230台,不断提升运营服务质量,逐步实现与网络约租车差异化发展。城乡客运网络持续完善。试点开行城区至先锋、支坪、珞璜等镇公交线路;开行了双福、珞璜、白沙城区内循环公交线路;开通了江津至璧山城际公交、江津塘河至四川合江白鹿的跨省城际公交,提升客运服务通达广度和均等化水平。加快农村客运发展,开行农村班线客运81条、投放运力215辆,行政村通客车率100%。交旅融合不断深入,开行四面山、石笋山景区旅游公交线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出行需求。

二是货物运输“畅其流”。货运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并实现常态化运行,水运、铁路货运量占比不断提升,公路货运量稳步下降,“公转水”“公转铁”物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20年,江津水运完成货运量2085.5万吨,较“十二五”末增长34.5%。铁路货运量高速增长,2020年,铁路完成货运量247万吨,以铁矿石、化肥为主,占全市铁路货运量的10.1%、同比增长171.4%

4.智慧创新驱动先行引领,生态交通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智慧交通取得长足发展。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加快推进,行业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业务覆盖广度已超过90%。行业运行监测能力显著增强,已建设自动化公路交调观测站8处,“两客一危”车辆、12吨以上的货车、公交车、出租车GPS运行动态监测率达到100%。智能出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公交车辆IC卡、移动支付终端安装率100%,二级以上公路客运站实现联网售票、自助售票机全覆盖。交通电子政务水平明显提高,区交通门户网站改版升级,完善信息公开平台、网上办事平台功能,与市级网上办事大厅“渝快办”实现无缝对接,已建政务系统实现100%上云。

二是绿色发展能力持续提升。绿色交通监管能力不断加强,建立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全区所有码头均已设置垃圾及油污水接收设施。稳步推进节能与新能源车船,完成营运柴油货车退出任务,投入新能源公交车162辆,505辆出租车全部使用CNG能源。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绿色环保技术,推广使用路面材料再生技术,实施码头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强化跨部门联合巡查,严厉打击船舶非法排污行为。

5.改革攻坚取得重要突破,行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一是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按照整合职能、调整机构、理顺关系、精简人员、提高效能、平稳过渡的原则,严格落实机构改革方案,成立江津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道路运输事务中心、港航事务中心、交通工程质量技术服务中心,行业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二是公路管养能力显著提高。制订《江津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公路养护标准规范更加健全。大力增强桥隧管养能力,桥梁隧道通行能力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深入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建立公路日常养护巡查制度,全面实施预防性养护。

三是安全应急体系日趋完善。按照“畅安舒美”要求,切实加强公路养护和桥隧检测,完善农村公路标志标牌设置,增设错车道,不断提升路况质量和安全系数,实现通客车村道危险路段安保工程全覆盖。加强应急保障队伍演练,充实应急物资储备,强化与周边区县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有效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全区交通运输行业安全事故实现“零死亡”。

四是“放管服”改革有序推进。积极引导运输市场健康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打非治违”力度,强化惠企惠民政策落实,培育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运输市场稳步增长。积极落实政务一体化工作,网审平台进一步优化。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形成便捷高效行政审批体系,提升审批服务效率。

第二节 发展差距

1.对外通道亟需完善,枢纽集聚辐射能力不强。

一是铁路短板突出。既有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第一条铁路,到中心城区仍需耗时2小时。铁路枢纽东环线尚未建成,渝贵铁路设计时速200km/h,缺乏时速350km/h高铁快捷融入全国高铁网。交通呈现单通道特征,与川东北、黔北等方向依然缺少快速铁路联系,制约区域枢纽作用的发挥。

二是水运存在瓶颈。长江干线江津段基本处于自然航段,5000吨级满载货船无法常年抵达江津,枯水期船舶需要减载,丰水期船舶需要助拖,船舶运输成本相对较高。綦河等具有通航价值的支流航道尚未渠化,支流对干流航道的贡献率严重不足。全港货运泊位平均通过能力仅32万吨,港口结构不尽合理,散、小、老码头数量较多。珞璜港尚未完全建成,铁公水枢纽港优势和港口集群效应尚未发挥。珞璜港、兰家沱港等重点港口铁路、公路等集疏运体系不完善,且通行能力不强,港口集疏运功能较弱。

三是融城通道不畅。高速公路网络尚需加快建设,长江北岸的油溪、吴滩、石门等镇高速公路通道缺失,江津至泸州北线高速公路尚需到2024年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多为联络线,直线系数较低,如三环高速需要通过渝泸高速转换实现贯通。江津与中心城区联系基本需要通过绕城高速转换,且穿中梁山隧道高峰时段常态化拥堵,特殊时期全日拥堵时长高达8小时以上。

2.内畅矛盾仍然突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公路技术等级有待提升。全区尚有四屏镇未实现国省道覆盖,全区省道三级及以上比例为67.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0.4%,城乡高效畅通的骨架网络未形成。原有部分县道升级为国省道后,新规划县道现有技术等级较低,级配合理、互联互通的县道公路网体系尚未形成,县乡道三级及以上比例仅为14.7%。高等级公路规模不足,与周边的永川差距较大,道路通畅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交通产业力度支撑力度不够。各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景区以片区式和组团式发展为主,各景区、园区之间还未完全实现干线公路的有效串联,旅游公路环线、园区集疏运快速连接道尚未形成,景区、园区“最后一公里”主要以县乡道衔接,四好农村路支撑乡村振兴的功能和作用有待全面发挥。

3.运输服务质量不高,创新驱动能力仍需增强。

一是运输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城市客运服务水平不高,公共交通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公交优先道缺失,站场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公交线网布局仍需优化,西江大道、南北大道公交重复系数超过3.5。公交出行吸引力不够强,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仅为40%,低于中心城区60.8%。公交示范线、精品班线、高铁快线、商务快客等多元化道路客运服务推进缓慢。农村客运服务水平不高,车辆更新缓慢,乡镇客运站设施不完善,站内缺乏物流、快递、餐饮等便民设施。货运集约化程度不高,拥有10台货运车辆以上的业户仅占总业户数5.7%

二是智慧交通发展步伐亟需加快。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信息采集能力有待加强。现有交通观测站等监测设施的数量不够、密度不高,且多为传统技术,监测数据可靠性、可利用性不高。信息化与业务融合不够,信息化整合不足。公众信息服务水平仍需提升,跨行业的数据关联挖掘分析尚未开展。

4.治理体系有待健全,绿色发展模式尚未建立。

一是部分交通项目统筹推进难度较大。当前国家实行严格的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管控政策,项目规划、用地、林业、环保、水利等手续程序复杂,牵涉部门多,审批时间长,部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困难。

二是区域间信息共享机制有待破解。目前,成渝双城经济圈腹地毗邻地区已达成交通行业管理合作框架协议,但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行政级别和事权财权存在较大差异,区域间信息共享、行业管理协调统一大多停留在务虚阶段,在如何协调道路运输违法案件调查、打击超限运输车辆、保障道路运输安全等方面尚未形成长效联动机制,公路路况、附属设施、路域环境保护还有提升空间。

三是交通发展资金保障有待加强。由于交通运输部宏观资金政策差异,高速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的推进实施力度不一。江津区内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水毁等自然灾害多,项目施工难度大、造价高,养护点多面广线长,加上地方财力不足,以及政府隐形债务防控影响,融资能力较弱,区内配套资金不足,导致部分重点项目推进困难。

四是绿色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绿色交通发展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行业节能环保监管缺乏有力手段。交通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绿色交通技术产品和服务市场有待规范,清洁运输装备、绿色出行方式仍需推广。

第二章 发展形势

第一节 发展要求

1.交通强国战略要求江津全力做好先行先试。

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总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重庆作为全国交通强国建设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将在内陆国际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重庆东站站城一体化发展、山水城市交旅融合发展、内河水运集约绿色发展、智慧交通提质升级发展等6个方面开展试点。江津是内陆国际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内河水运集约绿色发展、智慧交通提质升级发展试点工程的重要载体,要求紧扣交通强国建设目标,为江津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开好局、起好步。

2.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要求江津构建重庆南向门户枢纽。

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西部地区腹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十四五”期,重庆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统筹推进“一主两辅多节点”枢纽体系和境内外分拨集散中心建设,强化多式联运衔接,加强与沿海、沿边、沿江节点联动和国际合作,更好发挥连接西部地区和东盟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江津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进一步深耕南向通道,提高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东南亚冷链海陆快线等开行频次,畅通江津-广西-东盟铁海联运通道,完善“水公铁”多式多向联运枢纽功能,努力打造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枢纽和重庆内陆开放前沿阵地,成为重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的“南向门户”。

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要求江津打造综合交通枢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是重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成渝地区将通过交通供给侧改革,创造交通国际大链接,成为我国最能体现交通主导和引领功能的国际性门户枢纽地区,促进内陆的开发开放。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重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编制实施7大专项行动方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七大任务之首。江津交通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同心合力办好合作的事,抓紧谋划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多向出津大通道,促进毗邻地区互联互通,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有力支撑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结点的重大作用。

4.同城化先行区定位要求江津加快融入中心城区。

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部署,是重庆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发挥“三个作用”的路径选择。敏尔书记指出,江津与中心城区经济联系紧密,具有同城化发展的良好条件,要按照郊区新城进行规划布局,有效疏解中心城区功能,有效解决中心城区人口过密、城市拥堵等问题。江津交通要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强化江津“同城化先行区”功能定位,打造“快速化、多通道、大运量、一体化”融城交通体系,全面实现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江津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能力。

5.“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要求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

区委、区政府立足江津的新定位、新要求,提出要率先建成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切实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推动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三大目标,要求江津抢抓交通建设重要机遇,围绕重庆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消费品工业高质量集聚区、西部(重庆)科学城南部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设目标,紧扣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两大基本面,加快构建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加快建设区域内一体畅联的基础设施网络,畅通城乡“毛细血管”,建设更多更好的“产业路”“民生路”“旅游路”,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内部交通网络,强化交通与产业、城镇、旅游等融合发展,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6.“两高”发展目标要求江津交通转变发展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了“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目标,是江津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十四五”期,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综合交通转变方式,积极抢抓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用足用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机遇,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创造高品质生活要求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交通,要求聚焦城市提升、乡村振兴两大基本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动客运出行由便其行向悦其行转型、货运物流由畅其流向优其流转型、行业管理由管大家向大家管转型,努力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服务模式,满足多层次的交通出行需求,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节 阶段特征

1.设施完善的交汇期。

当前,江津交通运输骨架网络初步形成,但仍存在对外通道缺失、高速进城拥堵、港口优势不明显等突出问题。“十四五”期,江津交通将抢抓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以及重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等战略机遇,进一步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对外通道,畅通内部循环,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2.协调发展的融合期。

当前,江津正大力推进与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川渝毗邻地区以及周边地区交通一体化发展。“十四五”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是“一区两群”发展的重点。江津交通将立足川渝毗邻示范区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坚持一体化规划、协同性建设,统筹交通与产业、城镇、旅游的融合,统筹交通在区域间、城乡间的融合,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功能板块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3.精细管理的提质期。

当前,江津正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依托四好农村路监管平台,推动交通精细化管理。“十四五”期,随着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新基建的不断发展,交通智能化、数字化要求更高,要求交通行业转变管理方式,更多依托新技术、大数据提升行业管理的效率。

4.行业改革的深化期。

当前,江津交通已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各项行政事权有序落实。“十四五”期,随着中央事权划分、职能下放,事业单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实施,交通项目实施程序、职能职责需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十四五”交通运输部用于地方公路的资金总规模较“十三五”将有所下降,地方公路建设由中央主导转变为地方主导,不再实施项目库管理,由交通运输部切块下达补助资金,各省(直辖市)自主分类安排任务、年度考核目标管理等,要求加快完善运行机制,构建高效、科学的建设平台、管理机构。

第三章 中长期布局规划

第一节 发展定位

紧扣重庆构建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目标,抓住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重庆交通强国试点历史机遇,精准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和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先行区定位,充分落实“坚持同城化、融入中心区,联结渝川黔、打造新支点”新要求,全面建成畅联主城、通达区域、辐射周边的快速运输网络,构建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成为重庆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的“重要支点”、成为重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的“南向门户”、成为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样板城市”,努力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到2035年,把江津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枢纽、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主城都市区交通同城化示范区。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深入推进,成渝地区从单心集聚走向点轴带动,双核都市区、成渝南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江津地处重庆主城都市区辐射圈、成渝南轴、长江城镇发展带“一圈、一轴、一带”的黄金交汇点,江津将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将成为成渝新兴发展走廊上的重要战略支点,依托渝昆高铁、渝贵铁路、成渝铁路、“四横三纵”高速公路网、长江黄金水道等重要基础设施,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在融入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推动川渝“一圈、一轴、一带”区域联动发展,支撑江津成为重庆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的“重要支点”。

2.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枢纽。

江津区是重庆西南、长江上游重要的航运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重庆承东启西、联结川南黔北的重要门户,是中欧班列(重庆)和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点,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南向始发站。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珞璜港、渝贵铁路、川黔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枢纽,充分发挥衔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黄金纽带作用,有效支撑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3.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江津珞璜港、珞璜铁路综合物流枢纽是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综合立体交通网中定位为国际性枢纽港站,为江津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给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依托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珞璜物流园区,完善珞璜枢纽港、小南垭铁路综合物流枢纽集疏运系统,大力发展“水公铁”多式联运,助推江津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4.主城都市区交通同城化示范区。

当前,重庆正加快推动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努力创造更大发展空间,释放更多发展机遇。主城都市区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区,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空间格局。江津将打造“快速化、多通道、大运量、一体化”融城交通体系,积极融入中心城区,打造主城都市区交通同城化示范区,加快与九龙坡、沙坪坝、大渡口、巴南等中心城区之间的国土空间融合、城市功能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与中、西部槽谷的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推进轨道快线、市域(郊)铁路、过江通道等重大交通规划建设,全面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成为与中心城区有紧密产业功能联系、共享都市就业机会的高质量发展地区。

第二节 发展理念

1.先行引领、创新发展。

紧紧围绕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先行区功能定位,加快推动交通适度先行,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综合交通廊道引导空间布局,打造“快速化、多通道、大运量、一体化”的融城交通格局。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引领的智慧交通系统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以改革为核心体制机制创新支撑现代化的治理体系。

2.一体融合、协调发展。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抓手,推动与泸州等川渝毗邻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交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推动城乡融合,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促进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推动长江航道绿色发展,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生态保护,防治交通污染,实现安全便捷与绿色美观的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强化辐射、开放发展。

加快建设渝昆高铁、渝贵高铁等出津大通道,提升珞璜港集聚辐射能力,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通过大交通带动大开放,构建陆海联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与周边地区、更广阔区域合作,支撑重庆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5.以人为本、共享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认识、超前预判、准确把握、主动适应新时代交通运输服务需求的新变化,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推动客运出行由“便其行”向“悦其行”转型、货运物流由“畅其流”向“优其流”转型,努力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服务模式,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节 战略布局

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枢纽定位,实施“拓通道”“畅循环”“强枢纽”“优服务”四大战略,构建“4332交通战略格局,打造“大通道、大枢纽、大平台、大环境”,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331目标,即“半小时江津”“半小时中心城区”“1小时周边”,充分发挥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先行区作用,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

1.拓通道,实现4向联通。

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四横三纵”高速公路、长江航道等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构建江津-中心城区、江津-四川内江、江津-四川泸州、江津-贵州遵义等4向对外运输大通道,促进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江津高效聚集辐射,强化江津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城市群交通联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大战略。

2.畅循环,打造3张网络。

建设“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和“广泛的基础网”3张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依托铁路、高速公路、港口、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快畅通对外运输通道,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推动交通产业空间融合发展,提升运输组织水平,加快形成“多向辐射、立体互联、一体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3.强枢纽,建设3个枢纽。

依托渝昆高铁江津北站、渝贵铁路珞璜南站等交通枢纽,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加快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枢纽、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3个枢纽,提升江津集聚辐射能级。

4.优服务,构建2个体系。

牢牢把握交通运输的服务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积极适应个性化、多元化出行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全面提升运输组织水平,提供品质更优、效率更高、安全可靠的“一体化客运体系”和“现代化物流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出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章 “十四五”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以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为导向,围绕“重庆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的重要支点、重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的南向门户、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样板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发展定位,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切实发挥好交通运输支撑服务和先行引领作用。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先行引导,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行业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继续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提升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努力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力适度超前配置,提升江津辐射带动作用,使交通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

统筹协调,优化结构。统筹交通与产业、城镇化融合发展,统筹区域、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强化薄弱环节,加快弥补发展短板,优化运输网络结构。完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的民生普惠。

提质增效,绿色安全。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发展,努力推动行业升级。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落实到各环节,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运输市场、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破解深层次矛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运营,构建统一开放、互联互通、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发展环境,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江津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围绕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先行区”定位,加快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重庆南向门户枢纽,全面建成高效连通主城、快速通达区域的立体互联运输网络,加速形成规模超前、衔接顺畅、便捷高效、安全可靠、智慧绿色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实现“半小时江津”“半小时中心城区”“1小时周边”,支撑“重庆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的重要支点、重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的南向门户、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样板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建设,满足江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要。

辐射深远。加快形成“九铁十高”对外大通道布局,促进川渝一体化发展与主城都市区建设。铁路,加快构建“两高七快”铁路网络,建成渝昆高铁、枢纽东环线,完成成渝铁路改造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渝贵高铁,加快推进枢纽西环线、二环线、沿江货运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铁路里程达到183.5公里。公路,加快构建“四横三纵”高速公路网络,建成合璧津高速、渝泸北线、永川至江津高速,启动渝赤叙高速项目建设,推进江合高速先锋至白沙段扩能、三环江津至綦江高速前期工作,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44公里。升级改造国省道141公里,路面改造国道47公里,建设重要县乡道210公里、农村公路500公里,普通省道三级以上实现85%。水运,以建设现代港口集群为核心,加快江津珞璜港等建设,打造成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末,力争水上总运力达到60万吨,货物年吞吐量达到2000万吨,40万标箱;力争建成年吞吐能力达2500万吨、110万标箱的江津港区,为高水平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民航,建成三类通用机场。

一体融合。建设一批综合客运枢纽、物流枢纽、公交站场,改造乡镇农村客货服务站。综合客运枢纽内交通方式间,旅客平均换乘距离≤500米。多式联运无缝衔接,进港、进站铁路、公路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加顺畅,与城市干道实现高等级公路100%连接。高速公路互通、综合客运枢纽、物流园区、4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100%高等级公路连接。

安全便捷。积极推进公交化列车开行,加快“公交都市”建设,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50%,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100%,公交车辆进场率力争达到70%。力争开通川渝城际跨省公交3条,开行5条旅游专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运输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水运货运量、铁路货运量年增长速度分别超过10%。实现邮政“村村直通邮”、快递“村村有网点”,智能快件箱投递率达到15%左右。普通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不超过30分钟。

智慧绿色。基本建成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资源中心、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基本建成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运行状态感知体系,重点路段及交通枢纽监测覆盖率100%。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技术落后、老旧的交通装备和设施,鼓励营运车船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和船舶,以及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等新技术,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到100%,公交车辆车桩比达到21,港口岸电覆盖率100%

41江津“十四五”交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类别

具体指标

2020年

2025年

辐射深远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162

184

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0

8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192

344

港口货物吞吐能力(万吨)

1473

2500

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

1421

2000

船舶总运力(万载重吨)

45

60

长江干线过闸船型标准化率(%)

98

机场数量(个)

0

1

一体融合

客运枢纽旅客平均换乘距离(米)

>500

≦500

交通枢纽高等级公路衔接率(%)

90

100

与城市干道高等级公路衔接率(%)

95

100

安全便捷

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例(%)

68

85

县乡道三级以上比例(%)

14.7

30

农村公路等级公路占比(%)

72

85

国省干线公路优良路率(%)

90

92

城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40

45

城市公交车辆进场率(%)

50

70

城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

90

100

川渝城际跨省公交数量(条)

0

4

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出勤时间(分钟)

50

30

智慧绿色

重点路段、枢纽监测覆盖率(%)

80

100 

城市客运移动支付终端覆盖率

--

100

新增更新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

70

100

公交车辆车桩比

2:1

港口岸电设施覆盖率(%)

70

100

第四节 需求预测

十四五”期,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战略深入实施,江津人口规模、空间分布以及出行需求将发生新的变化。预计全区常住人口2025年将达到16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2035年将达到18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7%。未来一段时间,江津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增长区间,人口将进一步向城区集聚,客货出行需求也将向城区集中。

客运方面。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网络逐渐完善,居民人均出行频次提高,预计到全区客运总量将有一定幅度提升。客运出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铁路将重点承担跨区域的客流,高速公路将更多地服务城镇化客流。对外出行中,中心城区仍是客流主要目的地,江津与中心城区同城化速度加快。同时江津与泸州等川渝毗邻地区以及永川、璧山等周边地区联系将更加紧密,客流将明显增长。

货运方面。随着全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稳步推进,“一带一路”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对外通道不断完善,江津将加快融合全市大盘子,货运需求将稳步增长,货运需求增长慢于客运。江津货运仍将以公路为主,但铁路、水运货运量将有所提升,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将逐步以铁路、水运为主导,高速公路货运重点辐射周边毗邻地区。货运需求中,中心城区仍是对外货运的主要方向。

第五章 着眼国家战略,构建多向联通的对外运输大通道

统筹通道资源,全力构建多向联通、互联互通的对外开放大通道,推动江津加速融入国家大战略、大通道、大平台,充分发挥江津承东接西沟通南北的重要节点作用,有力助推江津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枢纽。

第一节 全面提速铁路发展

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推动“四网融合”,形成分工合理、衔接顺畅的多向出津大通道,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交通需求。计划投资约86亿,新建铁路22公里,完成铁路改造8.9公里,到2025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83.5公里。

一是加速打通高速铁路通道。全力配合,积极服务建成渝昆高铁,带动沿线区域迅速崛起,畅通成渝昆走廊,强化与滇中城市群交通联系,实现“一带一路”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有机衔接。积极争取渝贵高铁过境江津,畅通西部陆海走廊,有效缩短重庆至长三角、粤港澳等世界级城市群的时空距离。预留新机场联络线,强化与重庆新机场的互联互通,实现渝昆高铁、渝万高铁、渝湘高铁、渝毕城际等贯通运营。积极开展重庆-乐山城际铁路前期研究工作,助推江津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二是稳步推进普速铁路建设。建成铁路枢纽东环线境内里程12公里,实现珞璜港与中心城区综合客运枢纽、重要物流园区的无缝衔接、一体互联。建成成渝铁路(江津-重庆段)改造工程,境内里程8.9公里,有效缩短江津至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提升通勤化水平。

51 江津铁路“十四五”规划图

三是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成轨道交通5号线(跳磴至滨江新城),实现江津与中心城区深度融合。积极推动轨道交通5号线(滨江新城圣泉寺站-鼎山广场)建设,设几江、鼎山2座车站,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骨干作用。启动轨道交通17号线二期工程(江津段)、江鱼线(江津-鱼洞)、18号线跨江工程、19号线的前期工作,推动江津轨道交通成环成网。(详见《江津区“十四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52 江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图

专栏1:“十四五”期间铁路建设重点

高速铁路:建设渝昆高铁10公里,开展渝贵高铁、新机场联络线、重庆-乐山城际铁路等前期工作。

普速铁路:建成铁路枢纽东环线12公里、成渝铁路重庆站至江津段改造工程8.9公里。

城市轨道:建成轨道交通5号线(跳磴至滨江新城),推动轨道5号线(滨江新城圣泉寺站-鼎山广场)建设,启动轨道交通17号线二期工程(江津段)、江鱼线(江津-鱼洞)、18号线跨江工程、19号线的前期工作。

第二节 完善高速公路网络

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着力增强公路有效供给,重点实施射线扩能和对外通道建设,构建“四横三纵”高速公路网,强化与川渝毗邻地区、主城都市区的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求。计划投资约154亿,到2025年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44公里。

一是畅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通道。建成渝泸高速公路北线,开工建设渝赤叙高速公路,打通江津西出泸州、南向赤水快速通道,填补川渝毗邻地区高速公路空白,推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

二是推动主城都市区高速公路一体化发展。建成合璧津高速,形成新的纵向大通道,强化与璧山、合川等地区的互联互通。建成永川至江津高速公路,衔接九永高速形成西联永川的高速通道。

三是提升区域高速路网联络水平。积极推动江合高速先锋至白沙段扩能工程、三环江津至綦江高速公路建设工作,加密江津内部高速路网,高效利用白沙大桥通道,加强渝泸北线与渝赤叙高速等联系,提升区域交通转换效率,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和产业布局优化。

专栏2:“十四五”期间高速公路建设重点

建设合璧津高速22公里、渝泸高速北线67公里、永川至江津高速公路10公里、开工建设渝赤叙高速公路55公里;开展江合高速先锋至白沙段扩能30公里、三环江津至綦江高速公路70公里前期研究工作。

53 江津高速公路“十四五”规划图

第三节 畅通长江黄金水道

加快水运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打造干支衔接、畅通高效的航道网络,建设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的港口体系。计划投资约49.8亿元,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航道里程力争达到40公里,加快江津珞璜港等建设,打造现代港口集群,成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推动提升长江干线航道通行能力。配合实施长江干线宜宾至重庆段3.5米水深航道建设,争取启动九龙坡-珞璜港航道整治项目,实现江津长江航道常年能够通行3000吨船舶,强化长江黄金水道对区域综合交通和重要枢纽的支撑保障作用。

二是打造现代生态港口集群。规划建设白沙高占作业区,推动长江南北两岸、上下游水运均衡发展。加快实施珞璜作业区改扩建工程,完善进港铁路、改造进港公路,推动珞璜港、玖龙港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兰家沱作业区一期改扩建工程及其集疏运公路改扩建工程,打造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专业化、规模化粮油中转基地和粮油交易市场。加快朱杨徐家嘴码头建设,加强与永川、泸州联系,进一步畅通川渝水上大通道。在鼎山贾坝沱、滨江新城中渡码头设置旅游码头,满足水上旅游业发展。加快重要港口铁路专用线建设,实现二级以上进港公路连接线覆盖所有重点港口,构建前港后园、港城联动、产港融合新局面,形成以珞璜、德感、白沙、朱杨港为核心,多个专业港口配套的现代化港口集群。

三是提高水上应急救援能力。规划五举沱水上应急救援基地,承担长江水域交通应急物资储备、水上交通事故救援、水域船舶污染及灾害救援等功能。在綦河入江口规划船舶紧急避险点,新增高洪水位公用应急锚地,提高船舶在洪水期间避险能力。

54 江津水运“十四五”规划图

专栏3:“十四五”期间水运建设重点

航道:配合实施长江干线宜宾合江门至重庆上白沙段航道整治工程;争取启动九龙坡至珞璜港航道整治项目。

港口:推进珞璜港续建项目,完成德感(兰家沱)港扩建项目,启动白沙(滩盘)港改扩建项目、朱杨(徐家嘴)港改建项目。启动鼎山(贾坝沱)、滨江新城(中渡)旅游渡口码头建设;完成现有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升级;推进五举沱水上应急救援基地、綦河入江口船舶紧急避险点及高洪水位公用应急锚地前期工作。

第四节 加快推动航空发展

一是加快通用航空发展。依托交通基础设施齐备、空域条件良好等优势条件,积极招引市场主体,加快四面山通用机场建设,满足江津区观光旅游、森林防火、应急救援及鲜活农产品运输的需求,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航空布局,促进地区航空产业发展。

二是发展临空经济。完善江津与重庆新机场联通的轨道、快速路网络,依托重庆新机场研究布局临空经济区。完善临空商务区、综合保税区、智慧空港新城等服务功能,积极引进发展航空制造及维修、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推动航空制造、科技研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聚集发展。

专栏4:“十四五”期间民航建设重点

建设江津四面山三类通用机场,依托重庆新机场发展临空经济。

第六章 着眼区域发展,打造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新格局

畅通城乡“毛细血管”,建设更多更好的“产业路”“民生路”“旅游路”,构建完善的干线公路网、广泛的农村公路网,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内部交通网络,助推江津成为重庆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的重要支点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

第一节 提档升级干线公路

一是全面提升干线公路服务品质。紧紧围绕服务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产业旅游发展,加快推进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和路面改造,改造通而不畅路段,因地制宜提高部分路段建设标准。“十四五”期间实施国省干线新项目188公里,其中国道升级改造48公里,国道路面改造47公里,省道升级改造93公里,强化镇与镇之间的互联互通,省道三级以上比例85%,普通国省道路面优良路率保持在92%以上,全面提升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61 江津“十四五”国省道改造项目分布图

二是完善川渝出境通道建设。加强川渝毗邻区县协调,打通毗邻地区断头路,统一标准、统一时序,完善干线网络连接,进一步强化川渝毗邻地区干线路网的互联互通。建设G353白沙至合江界、S550李市土门子至永兴放生坪等川渝毗邻连接道,增强江津镇街辐射作用,强化区域要素吸附。

三是强化高速公路与域内乡镇衔接。加快推进合璧津高速龙华连接线、永川至江津高速吴滩连接线、渝泸北线滨江新城连接线、渝赤叙杜市连接线等项目建设,加强新建高速公路与镇街间的联系,打通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网无缝衔接的“最后一公里”,满足油溪、龙华、吴滩、杜市等地群众的便捷出行需求。

四是加快推进融城通道建设。中心城区方向,规划建设11条快速融城通道,包括2条高速、6条快速路和3条主干路。科学城方向,规划建设65横的11条通道,包括2条高速公路(绕城高速、九永高速);2条快速路(南北大道、华岩隧道西段);5条主干路(金曾路南延伸线、珊瑚大道东延伸线、福城大道东延伸线、九江大道、祥福大道北延伸线),规划新增2条次干路。西部槽谷方向,规划建设11条融城通道,包括3条快速路(规划快速路五横线、打雷嘴隧道、快速路一纵线;5条主干路(福城南干道纬四路、规划科教北路、西江大道、西彭中路、铜罐驿长江大桥)、3条次干路(规划次干路、松林路、滨江大道东段)。“十四五”期,重点推进支坪长江大桥、铜罐驿长江大桥、金曾路南延伸线、珊瑚大道东延伸线、七纵线曾家至走马段一纵线白彭路段至小湾立交段等融城通道,以及长岭路、碑亭-渝南大道等城市道路项目建设。(详见《江津区“十四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62 城市道路规划示意图

五是加快重庆新机场快速联系通道建设。强化与重庆新机场的协同联动,加快推进与新机场的快速通道建设,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时序,提升与璧山互联互通水平。一方面,利用国省道改线及升级改造,推进德感东方红立交桥至璧山(丁家)快速通道、S544苏曹路升级改造、S105温家店至璧山来凤等项目,强化江津与璧山的快速联系,实现同城化先行区联动发展。另一方面,新建渝泸北线滨江新城互通至重庆新机场快速通道,加快建设九江隧道、双福隧道,打通联接新机场的快速通道。

63 江津与第二机场快速通道联系图

第二节 推进产业公路建设

一是发挥公路产业支撑作用。围绕江津区自身发展特点和产业发展布局,织密产业路网,结合区域产业分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县乡道新改建210公里,三级以上县乡道公路占比力争达到30%,加强重要节点与上级路网的高效衔接,强化干支联动,实现镇村、景区、园区道路全覆盖,重要县乡道优良路率每年保持在80%以上,实现“交、产、城、景”融合发展。以珞璜物流园、先锋物流园、花椒国家现代物流园等为重点,积极推进G212先锋至李市、S549龙华至土门子等一批产业路、资源路建设,有力支撑城镇化、产业化发展。

二是推进“公路+旅游”发展模式。提档升级重点旅游景区公路建设,打造旅游公路样板工程,实现4A级及以上景区通二级公路、3A级及以下景区通双车道公路100%覆盖。规划实施渝赤叙骆崃山连接线、西湖经骆崃山至嘉平旅游公路、嘉平至清溪沟旅游环线、塘河经滚子坪至永兴旅游公路、双风至四屏旅游公路改扩建等项目约64公里,打造最美乡村公路,全面支撑西湖、骆崃山、清溪沟等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充分结合周边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因地制宜,推进简易自驾车房车营地、驿站、观景平台、休憩平台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厕所、停靠站、停车场等服务设施。统筹考虑绿道系统的规划建设,打造一批舒适宜行的特色旅游公路,全面支撑江津旅游服务品质提升。

第三节 建设美丽农村公路

一是全力推动农村主干道建设。坚持以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为统领,强化交通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支撑,新改建一批串联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及园区等乡村主要经济节点的农村资源路、产业路,强化产业园区对外交通联系。加快建设一批乡村旅游路,有力支撑乡村旅游特色景观带、特色文化带、美丽乡村带发展。稳步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工程,提升农村公路网络互联互通水平,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二是持续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加快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不断解决边远村组的交通出行需求。有序推进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或错车道建设,强化通村公路与村内道路衔接,改善内部通行条件。“十四五”实施农村公路新建改建500公里,农村公路等级公路力争达到90%,提升通村、通镇路网服务品质,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性作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营造安全宜人的农村公路交通环境。深入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提升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排查,加强农村公路灾害治理。按照“生态宜居”的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根据服务需求完善农村公路沿线交通驿站、停车休息观景点、公共停车场等沿线服务设施。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重点关注穿村镇路路段路域环境综合治理,消除脏、乱、差现象。

第四节 打造生态支流航道

一是加快支流航道拓展延伸。加快推进綦河赶水至河口航道整治工程,以及全线梯级渠化工程前期工作,提升支流航道通过能力,延伸支流航道通达深度。在支坪水域选址,建设货物过驳作业码头,实现支流与长江物资运输的顺畅连接。推进支小河流渡口提档升级,服务群众出行。积极关注赤水河航道整治工程,以江津港区为枢纽节点,积极发展水水中转运输,增强水运对川南、黔北、滇东北等地区的辐射能力。

二是强化港口布局及功能分工协作。结合临港产业园发展,配套建设白沙货运作业区。推进滩盘码头等已建码头挖潜改造和等级提升,承接货运码头功能搬迁整合需求。强化与周边港口分工合作,重点发展非金属矿石、粮油、化肥、铁矿石、钢材等货类,构建区域性专业化重点港,带动临港产业集群化发展。

专栏5:“十四五”期间公路及支流航道建设重点

国省道升级改造:G212江津至李市、G353白沙至合江界、德感东方红立交桥至璧山(丁家)快速通道(国道G244改线)3个项目,总里程48公里;S547白沙长江大桥至渝泸北线高速石门下道口连接线、S550龙放路2个项目、S549双宝至龙华、S549龙华至土门子、S544三河村至璧山界、S105温家店至璧山来凤升级改造6个项目,总里程93公里。

国省道路面改造:G210、G353李市至白沙2个项目,总里程47公里。

县乡道升级改造:三环高速石蟆下道口至羊石(中坝)连接线、三环高速夏坝新连接线、外环高速珞璜互通至国道210、白沙-龙华-几江沿江公路等18个项目,总里程207公里。

农村公路:实施农村公路新建改建500公里。

支流航道及港口:推进綦河梯级渠化工程前期工作;推进支小河流渡口提档升级;推进支坪过驳作业码头建设;推进白沙货运作业区建设;推进滩盘码头等已建码头挖潜改造和等级提升。

第七章 着眼高品质生活,打造便捷舒适的客运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客货运输服务,全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努力让群众出行更加高效、便捷,努力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第一节 合理布局客运枢纽

一是高水平建设江津北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管理”的要求,统筹考虑不同运输方式网络结构结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渝昆高铁江津北站综合客运枢纽,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同步配套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班线客运站、公交枢纽站、社会停车场等设施,推动高速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融合发展。统筹规划布设枢纽内不同运输方式的到发区、换乘通道,积极引导立体换乘、同台换乘,实现枢纽功能布局紧凑、集约高效、空间贯通、客流衔接有序、换乘方便快捷。旅客换乘距离不超过500米,加强各种交通方式导向标识的连续性、一致性和人性化,满足旅客便捷换乘需求。加快完善江津北站集疏运体系,构建江津北站与重庆新机场的快速联系通道,提升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互联互通水平,增强集聚辐射能力。

71 江津北站对外联系示意图

二是积极完善联运设施。推动各种运输方式共建共享售票、取票、乘降、驻车换乘(P+R)等联运设施设备。鼓励枢纽站场设置封闭、连续的联运旅客换乘通道,并通过跨方式安检标准互认,在保证运输安全的前提下,减少旅客换乘过程中的重复安检。

三是优化道路客运站点布局。完善道路客运停靠站点建设。积极推进“一站带多点”的集客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在城区客流密集区域布设道路客运停靠站点,探索研究公交站点与客运停靠站点的共建共用。推进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引导乡镇客运站增设邮政、物流、金融、医疗、充电等便民服务功能,支撑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建设“规模适中、标准适宜、安全实用”的农村客运场站。

第二节 提升轨道运营服务

一是推进“四网融合”发展。推动干线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融合发展,形成“各显其长、功能互补、线路共享、枢纽换乘、统筹运营”的轨道交通网络。以江津北站为重点,加快实现高速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之间无缝换乘、票制互通、安检互信等一体化服务。全力推进TOD综合开发,强化轨道站点与常规公交的无缝衔接、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实现轨道交通和人口、产业、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

二是提升轨道运营效率。推动“规划建设为运营、运营服务为乘客”理念落地,充分挖掘轨道交通的运能运力,在客流密集区段开行区间列车,合理增加编组,缩短发车间隔,大幅提升运能,保障乘客高峰时段出行需求。

第三节 推动公交优先发展

一是持续优化城区公交线网。全面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以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到2025年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0%。构筑几江-德感、几江-鼎山等组团间快速通道,建设利用九江大道、南北大道、鼎山大道公交优先道网络,解决公交大客流通道的畅达问题。分区域、按功能优化线网结构,构建干支结合、层级分明、功能清晰的城市公交运营网络,重点针对105路、108路、103路等线路非直线系数高、绕行距离远的问题,采取截弯取直的方式,增强公交线路的直达性,减少公交运营时间,强化客流集散点间的联系,提升公交运营效率。围绕轨道交通5号线江津站点强化公交接驳,加密次支公交网络,实现对居住社区、商务社区等主要社区的全覆盖,增强公交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完善标识标牌指引系统,改善轨道与公交换乘环境,提升换乘效率。大力推广新能源、无障碍车辆的使用,全面采用零排放、低噪音的环保车型,“十四五”力争投放公交运力100辆。

二是全力推进融城公交发展。通过城市公交延伸、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新增线路等方式,推动江津与科学城,以及中心城区西彭、陈家坪、鱼洞等方向的公交互联互通,实现江津全方位、多层次融入中心城区。研究301311313314等线路在巴福站向东延伸,实现与中心城区487AT118等线路同台换乘和无缝衔接。研究优化312等线路,强化与西彭境内437等线路进行有效衔接。研究新增城区经鼎山大桥至西彭公交线路,填补公交服务空白。研究加密德感至白市驿方向公交线路,提升发班频率,打造科学城南北向的公交快速通道。

三是积极开行城际公交。根据客流大小和分布,统筹考虑财政实力和既有客运线路开行情况,开行江津-壁山、江津-永川等主城都市区城际公交,以及江津-泸州合江等川渝毗邻城际公交,优化运行组织模式,逐步实现班线客运与城市公交服务标准、票制票价、保障政策的有效衔接,为城际间沿途旅客提供高质量出行服务。推进江津与重庆各区县,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卡通互联互通工作。建立城际公交发展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监管与退出机制,统筹优化补贴机制,统一运输服务标准,促进城乡客运服务公平化、规范化发展。

四是有序推进城乡公交发展。开行江津城区至周边乡镇的公交线路,构建以城区为中心的辐射状、分级多类的城乡公交线路网,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出行需求,发挥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力。针对城乡结合区、镇乡结合区、城区至镇以及镇至镇当中客运需求比较旺盛的客运线路,逐步向公交化模式过渡。根据乡镇、行政村布局形态、财政可承受能力,有重点、分阶段发展镇村公交。统筹整合线网资源,避免同一条线路公交和班线客运并存、两种模式无序竞争的局面,促进城乡客运服务公平化、规范化发展。

五是创新发展“公交+”。鼓励公交企业与旅游、商业等服务型企业开展合作,发展旅游专线、大站快车、社区公交、水上巴士等多元化服务。加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构建“出行即服务”联运经营人平台,向公众提供全链条、全方式、跨区域的“一站式”出行服务。大力推广手机刷卡支付,实现跨区域、跨交通方式的统一便捷支付。积极发展需求响应式公交,全面提升公共交通实时响应服务能力与可靠性,支持发展个性化的多元服务模式。探索推进自动驾驶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依托5G网络,实现人、车、路联网互通,提升公共交通运营效率。

六是加快公交站场建设。结合新城建设、城市更新及老旧小区改造,同步推进公交首末站和枢纽场站建设,增强城市公交的配套服务能力。重点推进几江、珞璜、德感公交枢纽站,以及双福、滨江新城、先锋、白沙、四面山等公交首末站建设,公交车辆进场率力争达到70%。鼓励建设业主进行适度的立体综合开发,上盖物业开发所取得的收益全部用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补贴。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增加公交车专用换电站、公交车充电站、充电桩的数量,提升公交车辆运营效率。

第四节 推进客运转型升级

一是创新班线客运发展。提前开展渝昆高铁通道班线客运线路、运力配置与时刻优化研究,以及高铁接驳客运线路布设研究。大力发展定制客运,满足公众便捷出行、快速出行、个性化出行的需求。充分发挥公路客运灵活的“门到门”比较优势,积极培育江津北站、珞璜南站开往周边人口密集区域的中短途道路客运市场。大力发展包车客运、旅游客运、精品班线、机场快线、高铁快线、商务快客、短途驳载等特色客运业务。

二是推动交通旅游深度融合。高品质建设四面山自驾车营地,强化客运枢纽、公路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推动旅游专列、旅游风景道等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站运游”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四面山、中山古镇等“景区直通车”、旅游专线,推行送票上门服务,打造“车票、门票、酒店”等“一站式”旅游客运服务产品。

三是推动旅客联程运输。大力发展旅客联程运输,鼓励不同运输方式站场互设自动售(取)票设备,方便旅客购(取)联运客票。整合交通出行服务信息,在公交、出租汽车、长途客运等领域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积极探索旅客联程运输电子客票,打造“一票到家”的全程出行链服务,提升公众出行服务体验。鼓励不同运输方式企业依托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深度合作,积极发展游客联程联运服务产品。

四是积极扶持农村客运。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村客运线网布局,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在农村片区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推行预约响应式农村客运模式,解决农村地区运力供需不平衡问题。加大农村客运招呼站、客运站建设扶持力度,探索推动农客带货机制。通过线路资源整合、规范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农村客运健康发展。

专栏6:“十四五”期间客运服务建设重点

客运枢纽:建设江津北站综合客运枢纽,完善联运设施。

城市公交:优化公交线网,推动公交融城发展,推广新能源、无障碍车辆的使用,全面采用零排放、低噪音的环保车型,积极发展“公交+”,建设2个公交枢纽站、5个公交首末站。

客运班线:优化高铁通道客运班线布设方案,培育铁路站点接驳中短途道路客运市场,发展四面山、中山古镇等“景区直通车”、推动交通旅游深度融合和旅客联程运输,积极扶持农村客运。

第八章 着眼高质量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的物流体系

第一节 打造综合物流枢纽

一是建设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小南垭铁路物流枢纽和珞璜枢纽港,推进“多通道集聚、多枢纽衔接、多功能配套、多平台叠加”,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完善“水公铁”多式多向联运枢纽功能,积极申请国际班列站点资质,增强班列集拼集运能力,畅通国际物流网络,协同承担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和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功能,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枢纽。拓展多式多向开放大通道,提高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东南亚冷链海陆快线等开行频次,畅通江津-广西-东盟铁海联运通道,谋划江津-云南-东盟国际铁路联运通道和跨境公路班车,做大做强西部陆海新通道,到2025年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达500列。积极拓展东向沿江通道,提升长江黄金水道服务效率,谋划“渝甬、渝穗”江津班列,对接东部沿海地区。积极争取西向通道向江津延伸,争取推进中欧班列(重庆)开行至江津珞璜,联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重庆)、长江黄金水道高效联动。

81 江津对外开放

通道示意图

二是完善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开放口岸建设,争取将重庆港水运口岸扩大开放至珞璜港,联动江津综合保税区,建设口岸功能全、通关效率高、集聚辐射强的口岸高地。增强枢纽功能,促进多式联运和贸易相结合,发展大宗商品物流服务、贸易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形成服务西南、辐射全国的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分拨中心、交易市场。强化运输仓储、中转联运、区域分拨、城市配送、货运代理等基本物流功能,实现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对接,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积极开展流通加工、商贸运营、电子商务、商品展示、教育培训等延伸服务,提高园区的物流金融、供应链设计、管理咨询、技术研发等增值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完善枢纽型港口航运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农用物资、智能装备制造、粮油仓储等临港产业发展,推动“港口+现代物流”升级发展,提升港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三是构建立体互联的多式联运网络。依托江津综保区、珞璜工业园区开放平台,完善集疏运网络,强化珞璜港、兰家沱港铁水联运功能,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区域分拨配送业务,支撑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在璧山、荣昌、永川、大足、遵义等周边城市布局内陆无水港,进一步扩大江津港区腹地范围,增强集聚辐射能力。

82 珞璜港对外集疏运系统示意图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一是构建三级物流服务网络。通过“多站合一、资源共享”方式,积极拓展乡镇客运站服务功能,推进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统筹利用多方资源,鼓励与邮政、快递企业共建共享末端设施。构建以珞璜物流园为中心,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为纽带,村级物流便民服务点为基础的三级节点。

二是积极推动运输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支持公路甩挂运输,推进跨区域、网络化、联盟型、干支结合等甩挂运输发展。加大对车辆运输车、低平板半挂汽车列车、液体危险货物运输罐车等重点车型标准化治理工作力度。推广标准化、厢式化、轻量化、清洁能源货运车辆。选取和支持试点企业优先推广使用“1200mm×1000mm标准托盘,推动一贯托盘化运输。

三是创新发展物流服务新模式。推动公铁、公水、公空等联运模式发展,支持推动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标准化设施设备,创新“干线多式联运+区域分拨”发展模式。推广农村“货运班线”、客车货舱承接小件快运等服务模式。推进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发展。建设具备交通物流公共资源数据平台,整合公路、铁路、邮政等运输数据,提升货运物流大数据分析运用、安全监管水平。

四是加快推进物流运输装备升级。引导公路货车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升公路货运个性化、特种运输服务能力,优化组织模式,与铁路、水路运输协调发展。推进对运输车辆、低平板半挂汽车列车、液体危险货物运输罐车等重点车型标准化建设,推广标准化、厢式化、轻量化、清洁能源货运车辆。

五是加快邮政快递发展。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发展,建设邮件快件集散中心,推进城乡物流发展。完善城市末端物流设施网络,推动末端投递车辆向标准化、厢式化发展,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城市共同配送体系,推动快递业提档升级。实施邮政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完善区、镇、村三级城乡物流末端配送网络,实现建制村直接收投。积极推动“快递进厂”。充分发挥快递业在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中的作用,拓展快递业高端发展空间,培育快递服务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典型项目。推进“快递出海”。创新邮件、快件、跨境电商通关模式。完善进出境快件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借助江津综保区优势,积极推进“快递出海”。研究对城市配送车辆进行分类管理,减少城市客货运输相互影响。加快推动农村邮政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城市配送平台与农村配送平台的精准对接,打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专栏7:“十四五”期间物流服务建设重点

物流枢纽:建设珞璜物流园、小南垭多式联运型货运枢纽、先锋物流园等,加快开放口岸建设,完善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

现代物流:构建三级物流服务网络,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支持公路甩挂运输,建设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创新发展物流服务新模式,推进物流运输装备升级,加快邮政快递发展。

第九章 着眼创新驱动,打造智慧绿色的保障体系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有序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进程,加快构建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助推交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提升智慧交通水平

一是实施交通行业管理智能化工程。建设江津区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调度中心、交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远程指挥调度、安全应急保障,实现对干线公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及交通运输环境、“两客一危”车辆、应急救援车(船)等重点交通运输装备等全面监测。

二是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加快推动公路水路等重大交通基础信息化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使用,打造一批感知设施完善、信息资源统一、业务应用深入、信息服务便捷、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提升区内重要道路、国省干线的安全防控及养护管理水平。

三是实施交通出行服务智慧化工程。建立信息整合和共享机制,加强与百度、高德等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增强交通事件信息发布渠道的多源性、及时性,为公众提供更全面的交通信息发布,促进综合信息服务的便捷化、品质化。加强与旅游、气象部门在数据共享交换、重点景区信息发布、应急运行监测、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打造交旅融合信息发布平台,推动道路运输转型升级。

四是实施交通大数据分析应用工程。推动交通政务信息系统上云,提升集约化建设、应用水平。聚集行业各领域、各环节数据资源,推动数据融通,深化数据利用,提高数据安全管控,围绕行政执法、运行监管、生产调度、安全应急、决策分析、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为行业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提供支撑。

五是实施密码法和等级保护2.0等相关制度。根据区委区政府要求,全力抓好交通行业网络安全保卫工作,积极探索推动国产密码技术、安可替代应用,提升交通行业网络安全保障水平,防止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

第二节 打造绿色交通体系

一是全面开展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推动船舶污染防治,严格执行船舶强制报废制度。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强化船舶大气污染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加强船舶噪声污染控制,推动规划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推动港口污染防治,推动船舶垃圾收集上岸集中处理,推进港口环保升级改造工程,推进排放不达标港作机械清洁化改造和淘汰。开展交通路域环境污染治理。推动营运车辆污染治理,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油耗和排放标准,加快推动安装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施。

二是建设生态绿色的交通设施。坚持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结合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持续推动建设“绿色公路”“绿色航运”。以国省道和航道为依托,打造公路绿色景观走廊,重点推动建设“美丽公路”“美丽航道”。加快完善公交站场充电设施,“十四五”建设公交车辆充电桩车桩比达到21。建设绿色港口,实现岸电设施覆盖率100%

三是推广绿色清洁的运输装备。继续推广纯电动客车、纯电动货车在交通运输装备中的应用,加快区内充电桩的布局规划建设。鼓励开展一批燃料电池货车示范运营,优化承担物流配送的城市新能源车辆的便利通行政策。全面实施新生产船舶发动机第二阶段排放标准。推广使用电、LNG等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船舶。

四是建设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推进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水水中转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优化客运组织与服务模式,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深化公路客运联网售票工作。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发展绿色货运和现代物流。试点开展绿色货运示范车队,建设城市绿色物流体系。

专栏8:“十四五”期间智慧绿色交通建设重点

智慧交通:实施交通行业管理智能化工程,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实施交通出行服务智慧化工程,实施交通大数据分析应用工程,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绿色交通:开展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建设生态绿色的交通设施,公交车辆车桩比达到2:1,推广绿色清洁的运输装备,建设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

第十章 着眼深化改革,打造规范有序的治理体系

第一节 深化养护体制改革

一是积极提升养护管理水平。“十四五”重点加强国省道日常养护管理工作,按新的国省道线位,重点实施原构成线路的部分农村公路养护,继续强化大中修养护,科学安排大中修比例,努力实现大修工程实施8年内不大修的目标。加快推进国省干线示范公路创建工程,提高路域环境综合水平。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鼓励开展有计划性的专项整治行动,提高路网整体抗灾能力和安全性。“十四五”末,四五类危桥危隧全部消灭,国省道桥隧技术状况一、二类占比95%,县乡村道桥隧技术状况一、二类占比90%,全面完成桥梁栏杆提升和通航领域的桥梁防撞设施建设。

二是提高公路综合服务水平。“十四五”重点建设柏林、先锋、油溪等养护站房或服务区10座。其中,综合服务区规划建设包含公路养护、路政治超、运政监管、交通执法、公路应急抢险、货运车辆停泊休整的综合公路服务区,在全市形成亮点。进一步完善干线公路交通量观测站布局,逐步建立科学的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

三是推进公路养护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标准化建设,参考《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结合江津实际,修编《江津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手册》。制定出台《江津区乡村公路养护管理以奖代补考核办法(试行)》等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养护质量检查评定办法、养护工程招投标暂行办法和养护信息公示制度等多个办法。

四是推进公路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理顺公路养护管理模式,规范养护层级,明确养护责任,依托农村公路规划调整契机,逐步将部分由镇(街)管养的省道、县道统一由区级养护部门统一养护,做到“县道区养、乡道镇养、村道村养”的三级养护体制。进一步发展承包养护制度,在乡镇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以村民为主体的村道管理养护自治组织,加强日常养护和小修资金的筹措,制定村民护路公约,同时业务上接受乡镇交通管理站的检查指导。大力培育养护市场,可试探性的尝试与干线资源“联合式发展”模式,按照“大交通、大公路、大养护”干支线资源一体化的工作思路,有机地整合干线资源,以完全市场化的形式将其服务于农村公路,长大桥隧管养实现社会化养护。

五是提高养护生产水平。加大投入,增购养护机械装备,鼓励扶持重点养护企业增购养护机械装备,按公路养护内容和要求合理配置养护机械,实行机械化养护,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整合现有机械设备,提高养护生产效率,养护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重点对机械设备进行重组,淘汰能耗高、效率低、利用率低的机械设备,推广先进的养护生产工艺。

六是健全运转高效的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健全管理养护制度,进一步夯实镇(街)人民政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主体责任。建立以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以路况、养护工程里程、养护资金、机构能力建设等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区、镇(街)两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大力推广“路长制”,充分调动镇(街)、村两级作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形成权责清晰、齐抓共管、高效运转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

七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健全机制,理清职责,按照市级行业管理部门权责划分和管理,结合其它区县先进做法,将现有路政审批事务性权限划归区公路养护段,并统一更名为区公路事务中心,以便于更加适应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需要。

第二节 完善安全应急体系

一是加强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网络,严格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和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从源头上严把市场准入关、车船技术关、从业人员资格关和严格落实道路运输源头安全监管。对于既不能实行接驳运输、又不能避免凌晨25时运行的长途客运线路,在经营期限结束后,不再许可延续经营;严格实施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和分析报告编制机制,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做到超前预警预防。

二是建设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全面、响应快速的应急救援体系,以及监管有力、保障可靠的支持保障体系,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500公里,危桥改造10座,危隧改造2座。建设完善水上应急救援基地1处,公路应急救援站点50处。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不超过30分钟。

第三节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交通运输重点领域的信用建设。建立公共交通驾驶员、乘务员、网约车平台、从业人员、道路联网售票平台信息数据库,根据相关管理办法,对客货运企业、机电维修企业、驾培企业、出租汽车等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录入信用系统。

二是健全信用激励与惩戒制度。联合相关部门,对严重违法超限超载、运输物流严重失信等行为的认定、等级划分与监管措施,对违规违法破坏路产、阻碍交通、影响航道通行的行人违法行为,建立如取消享受交通优惠政策等合法合规的惩戒制度。

第四节 深化“放管服”制度建设

一是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健康发展的新型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引导作用,激发交通运输市场主体活力,交通运输重点领域逐步放开和试点,打破交通运输市场壁垒,促进政府公共资源优化配置。

二是加强政务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快交通运输职能转变,深入推进交通运输政务服务“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全面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治理能力。

第五节 加强文明交通建设

一是加强行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的创建活动,力争推出两至三个在全市有重大影响的文明示范窗口先进典型。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解决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形成交通与环境的和谐。高度重视交通文化宣传工作,重点实施文化理念认同工程、文化体系构建工程、文化建设示范工程、文化品位提升工程,进一步打造健康向上的交通文化。

二是加强交通廉政建设。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为目标,以交通文化为引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营造尊廉崇廉氛围,努力建设具有江津交通特色的廉政文化,推动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专栏9:“十四五”期间治理体系建设重点

深化养护体制改革、完善安全应急体系、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文明交通建设。

第十一章 环境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分析

生态环境影响。陆域生态。交通发展规划生态影响主要表现在规划布局对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区域生态环境敏感目标、项目占地范围内植被影响等方面。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工程永久占地造成自然资源的消失,降低生产力,占用野生动物生境,阻碍动物迁徙和种群交流,导致野生动物生境片断化;占用水域或湿地会带来动物栖息生境发生变化,对两栖、爬行和水生生物等造成一定影响;工程占地占用耕地,影响沿线区域农业植物的总生产量,造成粮食等农作物产量降低,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局部农业生态系统环境。水域生态环境。港口水工建筑以及航道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水底底泥扰动和悬浮物的增加,影响到洄游型鱼类和底栖生物、浮游生物等。对古树名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占用造成破坏直接影响和施工活动干扰造成的间接影响。对生态敏感目标的影响。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对涉及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产生不利影响。规划工程若经批准穿越或占用自然保护区,将造成对保护区现状生态环境的切割,对保护区生态系统连续性、完整性构成威胁,还会阻隔生物的自然活动范围。规划工程对风景名胜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占地、不规范施工行为、不完美的工程外部景观包裹措施等破坏景区原有植被、改变区域生态功能、水体功能,破坏景区景观和谐性等。工程占压文物古迹产生的破坏影响,铁路线路临近文物古迹或轨道交通工程下穿文物,列车运行产生的振动可能会对文物古迹产生影响。

声环境影响。施工期噪声污染主要来自施工机械作业噪声、施工运输车辆噪声、建筑物拆除及道路破碎作业噪声,对周边声环境质量造成短期的影响。运营期主要为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噪声对敏感点的影响;规划水运建设项目码头、港口作业区装卸作业机械、港区集疏运车辆交通噪声和到港船舶噪声等。

振动环境影响。施工期的振动主要来自振动型作业,包括钻孔、夯实、重型汽车行驶、拆迁工程等及爆破作业产生的振动影响。营运期振动主要为铁路列车车轮与钢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振动影响。

水环境影响。施工期废水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生活废水,开挖、钻孔以及地下水渗漏而产生的泥浆水和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及洗涤用水。运营期公路、铁路污水主要来自道路路面径流、服务设施、轨道交通车辆段、铁路客货站场及维修基地,污水发生类型以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为主;水运规划水环境影响主要是对水文情势、规划港区废水排放和对水源地的影响;中心城区枢纽站场实施后产生生活污水及生产、维修生产废水。

地下水环境影响。施工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为隧道工程施工可能造成地下水漏失,以及对地下水天然补径排条件的改变,从而影响地下水分布格局。

大气环境影响。施工期平整土地、运输装卸材料、打桩及搅拌物料时产生扬尘污染。运营期铁路机车主要采用电力,无机车废气排放;公路运营后的大气影响主要是公路汽车尾气排放影响;水运建设项目运营期大气影响主要来自港口转运的货种扬尘及港区机械、车辆的燃油废气及锅炉等配套设施废气的排放。

固体废物。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来自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施工队伍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

电磁环境影响。电磁辐射影响主要为轨道交通高架及地面段线路、主变电所产生的电磁场和无线电干扰。

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避让和减缓措施。规划实施中在项目布局、选址阶段优先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等相关生态敏感区域。对无法避让的根据国家、重庆市相关政策办理相关手续并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工程在选线、设计、施工各阶段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占用耕地必须履行相关手续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措施。施工期合理规划挖方、填方,按相关要求取弃土并做好取弃土场生态防护;严格控制施工范围,注意对周边生态环境的防护,禁止随意破坏野生动植物,工程加强对生物通道及水系连通性的保障措施。铁路和公路规划布局尽量减少高填深挖,减少铁路及公路对基本农田的占用。

噪声影响减缓措施。施工期控制夜间施工、合理布局施工场,避免对沿线公众造成严重干扰。规划线路工程尽量远离敏感目标,减轻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生活的影响;合理进行交通干线两侧建筑规划,科学布局,避免产生新的噪声敏感点。水运项目港区内部合理布局,港区装卸作业机械选择低噪声设备,并采取消声、隔音、减振措施,进出港车辆限速行驶。做好主城区交通枢纽站内部总体布局和场站内外交通疏导工作。

振动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规划铁路及轨道交通线路选线应尽量远离敏感建筑,轨道交通线路必须下穿的敏感建筑,在尽量增大埋深的同时,应采取严格的减振措施确保达标。

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施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禁止施工废水及生活污水排入地表水体。线性工程选址避让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可能涉及的重要水源保护区,项目选线时要严格按照避让保护区的原则进行。线路跨域河流等水体时,尽量采用桥涵跨越,维系原有地表水体水文条件,减小对地表水的影响。

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施工过程加强隧道区域周边敏感建筑附近地下水水位、水质和地面沉降的实时动态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分析原因和研究解决措施;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或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事故,采取合理措施控制地下水污染,并使污染得到治理。

大气环境减缓措施。做好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主要包括设置围挡、场地硬化、洒水抑尘、重污染天气暂停施工等。公路、铁路等线性工程规划布局预留环境空气的防护距离,使路线与敏感目标保持必要的距离要求。水运工程合理进行总平面布置,发生粉尘、废气排放点和易产尘的作业场地应与敏感点保持距离。

固体废物影响减缓措施。对固体废弃物从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再循环、再利用、加工处理直至最终处置实行全过程管理。

电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轨道交通工程变电所的设置尽量采取户内形式,合理选址,应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等国家现行标准。

第十二章 “十四五”资金匡算与效果评价

第一节 资金需求

十四五”江津综合交通建设总投资约为472.9亿元,铁路投资86亿元,高速公路投资153.9亿元,普通公路投资154.0亿元,水运投资51.0亿元,航空投资3.0亿元,枢纽场站投资22.3亿元,智慧交通及运输服务投资2.7亿元。

第二节 规划效果

一是交通能力更加充足。到“十四五”末,铁路、高速公路分别达到184公里、344公里,是“十三五”末的1.1倍、1.5倍,等级公路占比100%,高等级公路对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100%,综合枢纽、旅游景区、工(农)业园区全部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覆盖,重庆南向门户枢纽地位更加巩固。

二是对外通道更加完善。到“十四五”末,形成四向联通、方式齐备的综合运输通道,基本实现“半小时中心城区”“1小时周边”目标,通过实施渝昆高铁、成渝铁路改造等项目,江津多通道、高标准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

三是内部网络更加畅通。到“十四五”末,通过实施“县际通二级、镇际通三级、村际双车道、组组硬化路”工程,升级改造国省道188公里,重要县乡道210公里,建设四好农村路500公里,相邻乡、镇、街道之间多路通达,交通内循环更加畅通,乡(镇、街道)实现30分钟上高速公路。

四是枢纽衔接更加顺畅。到“十四五”末,江津综合客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建成江津北站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基本成型,城区至各枢纽30分钟公交通达,公众出行更加便捷高效。建成珞璜物流园,多式联运取得长足发展,区域物流成本显著降低。

五是产业支撑更加有力。到“十四五”末,旅游景区、工(农)业园区至少有2条对外通道,衔接的公路等级不低于三级水平,旅游景区、工(农)业园区实现30分钟上高速公路,旅游景区之间、工(农)业园区之间形成互联互通公路环线,技术等级达到3级及以上。公路对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及脱贫攻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六是运输服务更加高效。到“十四五”末,公交化列车高效运行,实现半小时中心城区、1小时周边通勤。建成江津交通运行监测与调度中心,新开3条城际公交,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50%,公交车辆进场率达到70%。货运市场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多式联运初显成效。农村三级物流体系基本成型,实现邮政“村村直通邮”、快递“村村有网点”。智慧绿色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行业治理体系更加规范高效。

第十三章 规划保障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为确保综合交通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区级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十四五”综合交通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发展改革、交通、城乡建设、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的协调,定期调度协调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精兵强将干交通、层层有人抓交通、方方面面支持交通”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二节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汇报衔接力度,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市级规划,主动争取国家及市级层面更多地给予江津交通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等同步对接,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加大土地资源供给保障力度,对重大项目适当倾斜,统筹解决高速公路项目新增用地需求,协调加快新开工项目的用地报批工作,保障项目建设用地。

第三节 大力拓展投融资渠道

深化交通投融资改革,完善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资金保障和运行管理体制,加强市级资金、资源、资产的统筹和管理。积极争取区级政府财政性资金扶持,推动设立区级交通运输专项发展资金,完善建立资金保障机制,优先扶持重大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等。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支持采用“运营期补贴”的PPP模式推进后续高速公路建设。探索通过公路升级改造,带动项目沿线加油加气站等综合开发,提取适当比例的综合开发收益反哺交通建设。

第四节 建立项目滚动机制

建立全区“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项目规划库和储备库,在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前提下,按照项目成熟条件,动态调整规划库和储备库项目,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完善联动推进机制,明确项目责任单位加强督导考核,实行挂图作战、节点管控和清单管理,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进度清单,确保项目落地实施。

附件:1.江津区“十四五”综合交通建设重点项目表

2.江津区交通运输组图18

附件下载:

附件1:江津区“十四五”综合交通建设重点项目表.xls
附件2:江津区交通运输组图1-8.rar

部门解读:

《江津区综合交通运输 “十四五”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媒体视角:

江泸北线高速、永津高速……未来5年,江津交通规划图来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