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www.jiangjin.gov.cn

[ 索引号 ] 11500381009320238D/2023-00024 [ 发文字号 ] 江津府办发〔2023〕4号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江津区人民政府 [ 有效性 ] 有效
[ 成文日期 ] 2023-01-12 [ 发布日期 ] 2023-01-17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津区产业绿色发展规划(2022-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江津区产业绿色发展规划(2022-2025年)》已经区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江津区产业绿色发展规划

(2022-2025年)

2023年1月12日

目  录

一、发展基础.......................................................................................... 5

(一)发展基础。........................................................................ 5

(二)面临形势。........................................................................ 7

二、发展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10

(三)发展目标。....................................................................... 11

三、全面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 13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3

(二)深入实施产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14

(三)加快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 15

(四)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 17

(五)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 19

(六)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 20

(七)推动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绿色化转型。.................................. 22

四、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 23

(一)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 23

(二)加快发展节能产业。......................................................... 25

(三)培育发展环保产业。......................................................... 26

(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28

(五)大力培育生态经济。......................................................... 30

五、壮大产业绿色发展市场主体及平台载体................................. 31

(一)壮大产业绿色发展市场主体。....................................... 32

(二)夯实产业绿色发展园区载体。....................................... 33

(三)建设产业绿色发展场景与环境。.................................... 34

六、构建产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 35

(一)构建产业绿色低碳技术体系。........................................ 36

(二)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服务。............................................ 36

(三)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37

七、实施保障......................................................................... 37

(一)加强组织领导。................................................................. 37

(二)强化综合施策。................................................................. 37

(三)扩大交流合作。................................................................. 38

(四)加强社会宣传。................................................................. 38

产业绿色发展是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是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重要基础,是江津建设“五地一城”的有力支撑。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根据重庆市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会议精神、《江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江津区产业绿色发展的方向、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更好支撑全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局,规划期限为2022年至2025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区产业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深化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绿色生产体系初步构建。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企业、园区等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获得工信部授予的国家绿色工厂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绿色产品10个,创建市级绿色工厂13家、市级智能工厂8个、市级数字化车间42个,大力推进绿色制造集成建设,成功申报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典型案例2个,珞璜工业园区创建市级绿色园区,积极推动江津工业园区创建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申报工作。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3%,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加快发展。传统服务业绿色低碳化转型初见成效,交通物流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节能与新能源车船稳步推广,商业、餐饮住宿业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绿色消费方式广泛倡导。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任务有效落实,2021年,江津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0.616吨标准煤,与2015年的1.48吨标准煤相比,能源消耗强度下降27.6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28.56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4.4%。工业能效水平持续提升,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挖掘节能潜力,引导企业实施节能改造,主要工业产品单耗持续下降,电厂发电煤耗、吨纸综合能耗、乘用车制造单耗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工业园区清洁能源约占园区总能耗的38.99%,规模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60.8万吨(2020年度数据),较2015年减少30.8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能耗0.83吨标准煤/万元(2020年度数据),较2015年累计下降40.8%。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持续实施江津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完善利用电厂副产资源生产环保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再生纸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和装备制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成华能珞璜电厂余热蒸汽利用等项目,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关联度达到46%。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深度利用,工业园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达到91.8%和94.5%。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9.4%。

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全区主要污染物持续减排,2021年度,氮氧化物减排362.4吨,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60.1吨,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912.5吨。组织企业开展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17家企业完成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节水评选工作领跑全市,2021年,江津工业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消耗水量水资源产出率为2367.84元/立方米,高于引领值1500元/立方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更加有力,2021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0.2%、0.3%,完成水产养殖尾水治理490万吨,回收废旧农膜479.7吨、农药包装废弃物253.1万个。

绿色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制造业领域绿色产业工业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其中,风电新能源产业产值约5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约40亿元、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约10亿元、绿色材料产业产值约50亿元,环境保护产品类别持续增加。生态农林业加快发展,富硒特色效益绿色产业取得显著成效,绿色食品基地42个、绿色食品198个,绿色、有机、地标认证面积70多万亩。森林旅游、乡村旅游等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

(二)面临形势。

产业绿色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一是全球产业变革为产业绿色发展创造新条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深刻影响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态,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加快向高端聚集。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能源安全、新冠肺炎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产生的深刻影响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等全球性挑战,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创新发展成为解决系列挑战的抓手,为产业绿色发展带来了新要求、新动能和新机遇。二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产业绿色发展带来新机遇。碳达峰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增长实现“脱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绿色转型的重要节点,根本目的在于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上,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为产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三是国家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产业绿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实施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等战略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特别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需要我们大力提升绿色发展的能力,对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我区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四是从自身来看,江津绿色发展优势不断叠加,为高质量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江津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较为雄厚,为培育发展节能装备、环保装备、低碳装备等绿色新兴制造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江津区水系、森林、田园生态优势和都市郊区优势不断叠加,具有发展生态农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生态产业的良好自然禀赋,有利于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江津发展绿色产业带来新机遇。

产业绿色发展面临新挑战。从外部环境看,欧美国家遏制我国产业高级化升级,发达国家正制定气候变化规则与碳减排政策,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制定国际新规则,将全面遏制我国节能环保绿色低碳领域的高端产业发展空间。从江津自身来看,一是产业绿色化转型任重道远。产业结构仍需持续调整优化,节能减排压力较大,资源能源消耗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复杂,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约束倒逼转型压力持续增大,生态文明建设仍处在新老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二是绿色产业集群培育有待加强。江津区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新兴产业集群不够大、主导地位未形成、特色优势不明显、科技创新水平不够高,绿色产业竞争优势不够突出。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全面推动现代产业绿色转型,提升产业链整体绿色发展水平,培育绿色发展市场创新主体,夯实绿色发展园区载体,完善绿色发展支撑体系,持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强度,显著增强绿色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更好促进节能减碳协同增效,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低碳引领,绿色发展。坚持把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导向,全面统领减污降碳和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坚持重点突破,稳中求进。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为重点率先突破,做好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做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接续、稳岗就业、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积极稳妥、韧性持久地加以推进。

——坚持创新驱动,产业支撑。发挥科技创新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数字赋能,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利用数字化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步伐,以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为手段,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性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全面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产业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清洁生产水平、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在完成上级下达我区减污节能降碳目标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2030年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绿色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建成重庆重要的绿色产业基地。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构建以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38%。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重点工业产品单耗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能耗“双控”目标顺利实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10%,重点行业资源产出率持续提升,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排放总量和强度明显降低。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明显降低,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

――绿色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培育壮大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农林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集群,把江津打造成为重庆重要的绿色产业基地,绿色产业营收达到400亿元。

展望2035年,产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服务方式,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主要目标指标表

序号

具体目标

2020

2021

2025年目标

(相比2020年)

低碳综合性指标(温室气体减排)




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16

由重庆下达

低碳能源体系指标




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

[22]

5.68

[16]

3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22

25

4

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占比(%)

7.5

13.9

5

光伏装机容量(万千瓦)

0.6

20

清洁生产指标




6

氮氧化物减排(%

362.4

1812.1

7

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

60.1

400.4

8

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

912.5

2692.24

9

氨氮重点工程减排(%

35.33

113.95

10

危险废弃物处置利用率(%)

100

保持100

11

亩均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公斤/亩)

16.39(0.13)

16.06(0.13)

15.59(0.12)

低碳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指标




13

单位GDP用水量下降率(%)

[38.8]

4.4

[10]

14

再生水利用率(%)

20

15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89.65

90

16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86.65

89.4

90

17

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92.28

91.17

93

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新兴产业




18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3.4

33.8

力争38

20

绿色产业营收(亿元)

400

备注:[ ]内数据表示五年累计数。

三、全面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

全面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发展的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绿色转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壮大消费品、装备制造、汽摩、材料和智能产业,提升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打造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严控高碳项目投资,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进一步化解高耗能行业过剩产能,强化环保、能耗、水耗等要素约束,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高端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业,培育大健康、科技信息、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商贸餐饮、交通物流等服务业的绿色低碳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做稳做优粮油、生态畜禽、蔬菜等保供产业,做大做强花椒、柑橘等优势产业,做精做特茶叶、水产、中药材、小水果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

(二)深入实施产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发挥碳强度控制引导作用。以降碳引领产业发展,深入贯彻国家和重庆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全面落实重庆下达我区的“十四五”期间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任务,按照重庆要求推动碳排放总量控制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实现“双碳”目标和能耗“双控”目标协同。

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进工业、农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新基建等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围绕流程降碳、工艺降碳、原料替代降碳,推动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加强电力生产、自备电厂、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采用清洁低碳能源替代,推动氢能多元利用,提高低碳化原料比例;推动用能和生产全过程减碳,加强工艺技术装备的电气化,以智能化和电气化推动行业脱碳化;发展绿色低碳材料,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减碳;探索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在我区电力、水泥等化石能源消耗重点行业中的试点、推广和规模化应用,助力高耗能工业行业的深度脱碳;对标国家和行业节能低碳标准、能效领跑者制度,系统提升工业各行业低碳化发展水平,推动重点行业率先碳达峰。推动交通运输物流行业采用新能源和多式联运技术减少碳排放,推动商业使用节能灯具、变频冷冻与冷藏系统、智能电梯,推动餐饮住宿业加强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和房地产业。

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工业领域的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管控。提高畜禽粪污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控制农业活动甲烷排放;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促进农田氧化亚氮减排。

(三)加快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

加快能源低碳转型,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加强重点行业能效管理,大力提升能效水平。

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对常规化石能源的替代。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鼓励新能源替代火电机组发电。有序推广生物质发电项目,探索可再生能源多品种互补、多场景综合发展新模式;适度布局加氢基础设施网络。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推进化石能源消费减量和能源高效利用。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增长,有序实施减量替代,有序推动火电、水泥、造纸、建材、光伏玻璃等重点用煤行业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推动有色、装备制造、食品行业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到2025年全区工业重点行业建成产能全部达到能效基准水平、30%以上达到能效标杆水平。鼓励支持企业开展锅炉(窑炉)煤改电(气)、重点用能设备升级替代、热电联产及热电冷三联供等余热(冷)余压利用深度利用,加强工艺流程节能改造,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中的消费比例,支持企业建设能源智能化管控中心。积极推进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等领域实施“以气代油”“以电代油”,加快发展先进生物液体燃料,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到2025年,成品油消费增速逐步放缓,成品油消费总量控制在23万吨。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工业园区域节能评价制度,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耗总量弹性管理,开展招商引资项目用能评价,严控高耗能产业产能过快增长,合理控制全区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量。强化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行动,落实阶梯电价和差别电价政策,持续降低存量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落实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重点用能行业节能装备技术创新和应用,持续推进电机、风机、水泵、空压机等通用设备和空调冷水机组系统等能效提升工程,推广先进高效节能设备产品,推动淘汰落后低效设备。

节能技术改造推广重点方向

锅炉(窑炉)煤改电及煤改气替代改造,燃煤发电机组锅炉提效改造,燃煤锅炉气化微油点火和离子煤粉点火技术,锅炉水处理防腐阻垢节能技术,窑炉富氧全氧燃烧技术、高效节能玻璃窑炉技术、有色金属流态化焙烧高效节能炉窑技术,建材行业高效节能选粉技术、高效优化粉磨节能技术、预混式二次燃烧节能技术,电除尘器节能提效控制技术。积极推动大唐江津燃机发电、华电德感工业园分布式能源项目,促进能源生产低碳化转型。

电厂余热余压梯级利用技术、有色金属烟气综合优化系统余热深度回收技术、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玻璃熔窑余热发电技术、工业低品位余热资源回收利用螺杆膨胀动力驱动节能技术,分布式能源冷热电联供技术、分布式水泵供热系统技术。

变频器调速节能通用技术(通用技术应用于工业动力、发电、市政供水、冶金、化工、造纸、建材等)、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变频优化控制系统节能技术、高效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冷水机技术、磁悬浮离心式鼓风机技术、磁悬浮变频离心式中央空调机组技术、电子膨胀阀变频节能技术,稀土永磁盘式无铁芯电机技术。

机械行业永磁涡流柔性传动节能技术、金属工件频谱谐波时效技术、控制气氛渗氮工艺节能技术,数字化无模铸造精密成形技术,工业冷却循环水系统节能优化技术,新型桥式起重机轻量化设计节能技术。食品行业全自动连续煮糖技术、淀粉糖行业高浓度糖醇废水沼气发电技术,粮食干燥系统节能技术。能源管理中心技术。

建筑物热泵节能技术(地源热泵技术、水源热泵技术)、中央空调智能控制技术、基于冷却塔群变流量控制的模块化中央空调节能技术、低辐射玻璃隔热膜及隔热夹胶玻璃节能技术、水性高效隔热保温涂料节能技。温拌沥青、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在道路建设与养护工程中的应用技术。

(四)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

强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高效治理相结合的系统减污理念,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引领增量企业高起点打造更清洁的生产方式,推动存量企业持续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引导企业主动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削减污染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提升。控制工业污染,强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全覆盖,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提高重点行业资源产出率。减少有害物质源头使用,从源头优化用能结构、降低能源消耗量,严格落实电器电子、汽车、机械装备等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控要求,减少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等使用;强化强制性标准约束作用,推广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油墨、胶黏剂、清洗剂等产品。削减生产过程污染排放,全面推广减污环保、高效节能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升级改造末端治理设施,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

削减污染物排放重点

巩固加强燃煤项目超低排放改造,新建燃煤项目实施等量或减量替代措施。加强有机废气(VOCs)回收和处理,鼓励选取低耗高效组合工艺进行治理。在水污染防治重点领域,聚焦涉重金属、食品行业高有机物等高难度废水,开展深度高效治理应用示范。推动机械行业实施清洁铸造、精密锻造、绿色热处理、先进焊接、低碳减污表面工程、高效切削加工等工艺技术和装备改造。推动食品行业实施大宗发酵制品高效生产菌种和绿色提取精制等技术和装备改造。开展“散乱污”企业分类治理。

强化清洁生产审核评价。强化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洁生产评价,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和水耗等应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贯彻落实重庆市清洁生产技术推广目录,全面推动存量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对绿色改造意愿强、基础好的企业提供免费清洁化诊断。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落实“肥药两制”改革,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鼓励有机环保农药替代,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新型废料应用、绿肥轮作、水肥一体化技术等项目,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灌溉、林下复合种植等现代农业技术,积极开展循环农业示范创建。选育高产低排放良种,改善水分和肥料管理,有效控制甲烷排放。

(五)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全面推广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快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不断提高主要资源产出率,持续构建循环低碳发展体系。

推进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减少原生资源消耗,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显著增强。加快固废综合利用和技术应用,推动粉煤灰、脱硫石膏、焚烧灰渣、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的高水平全量利用。加强产废行业源头减量,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和拆除垃圾原地再生利用。以符合环保安全要求为前提,推进燃煤电厂与市政污泥,水泥窑与市政污泥、危险废物、医疗废弃物等的协同处置,推动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产业与火电等上游产业精准对接,因地制宜推动大宗固废多产业、多品种协同利用,促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达到8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

提高余能梯级利用能力。加强热电联产及热电冷三联供等余热余能技术利用。推进余热(冷)、余压资源深度利用,研究相变储热、低温余热发电、废热资源制冷、热泵等技术与企业余热资源的结合,探索区域内企业之间余热资源共享模式。

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进工业节水减排,抓好农业节水增效,加强城镇节水降损,加强再生水、雨水等其他类型非常规水源利用,持续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鼓励工业重点用水企业节水技术改造,优化工艺和循环冷却水利用,加强废水资源化利用和园区中水回用,促进企业间水资源共享和梯级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全面淘汰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和水效对标,进一步提升工业水效。鼓励重点用水企业、园区建立智慧用水管理系统。力争2025年,全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

加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加大存量盘活挖潜力度,推动低效土地的再开发再利用,推进园区产业用地有机更新。

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推进“无废农业”建设,加快废弃农膜、农药包装物等农业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推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利用;改造提升畜禽养殖场资源化利用设施,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加快“无废城市”建设进程。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加强固体废物回收体系建设,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推进线上线下分类回收融合发展,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完善小微企业和社会源等危险废物收集体系,全面规范梯级利用、回收拆解、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畅通全生命周期资源循环。

(六)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

推动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赋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转型。鼓励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智能+绿色”协同改造,推进智能绿色工厂、数字化车间升级改造,推动研发设计、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和产品销售等全过程精准协同,推动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发展,形成数字化低碳生产方式,有效减少生产端资源消耗和消费端污染排放。支持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统筹绿色低碳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推动数据汇聚、共享和应用,提升碳足迹、水足迹等追溯分析能力。

大力普及服务业数字化。推动智能设计、智慧物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升级,提升文化旅游、休闲康养、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积极发展线上会展(云会展)、电子商务。

加速农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农业生产领域物联网应用,推广环境调控、监测预警等智能系统和装备技术,开展数字种养、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乡村建设,鼓励农村电商及数字化农资经营体系加快发展,构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应急指挥等数字管理体系,提升农业服务与管理水平。

推动能源领域数字化。探索建立园区级、行业级、城市级能源大数据平台,打造能源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支持重点用能企业和重点行业企业建设企业能源中心,支持重点行业企业打造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

(七)推动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绿色化转型。

围绕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推动绿色设计,发展绿色产品,创新绿色服务,打造绿色供应链,提升全产业链整体绿色发展水平。

推进绿色低碳设计。积极培育绿色设计主体,支持创建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推动优势企业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支持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资源消耗、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人体健康影响等要素的基础数据库,推广系统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资源消耗、碳排放的绿色产品设计,推进绿色工厂设计,强化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的绿色园区设计理念。

发展绿色产品。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设计产品自我声明或自愿认证,选用绿色材料、低功耗零部件和绿色包装,提升产品可靠性、能效、使用寿命和可回收利用水平。执行绿色产品品目清单,推动政府绿色采购。

创新绿色服务。积极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业态模式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积极发展绿色集成综合服务,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提供设计、采购、制造、施工、运维管理等系统解决方案,成为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引进培育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专业化服务机构,培育“绿色管家”,提升绿色诊断、研发设计、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评价认证等服务能力,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探索打造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低碳方案设计与技术验证,以及碳排放、碳足迹核算等创新服务。

打造绿色供应链。促进绿色理念由生产过程向供应链和产成品两端延伸,支持优势企业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搭建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优先将绿色工厂纳入合格供应商,优先采购绿色产品,促进上下游企业绿色协同发展,到2025年力争培育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至2家。探索建立行业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推动有条件的行业领域共享上下游碳排放、碳足迹等信息,促进全链条低碳脱碳。

四、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

抢抓碳达峰碳中和为节能环保产业带来的发展新机遇,推动绿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培育壮大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品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经济、生态经济等绿色产业集群,把江津打造成为重庆重要的绿色产业基地。

(一)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

培育壮大清洁能源及储能产业。发展壮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发展风电装备、光伏发电装备、水电和抽水蓄能装备、智能电网产品制造,加快产品迭代升级,适应清洁能源装备市场需求。布局培育储能产业,积极培育引进动力电池及新材料、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储能、储热等储能技术研发制造。布局培育氢能装备制造产业,瞄准制氢、储运、加氢、氢能应用(氢燃料电池)等产业链,促进燃料电池汽车工程化、产业化应用,引进培育氢气提纯、智能化高压储氢设备、新型固态储氢材料等环节技术装备研发制造。积极布局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风电项目和抽水蓄能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

推进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升级。抓住重庆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推动整车企业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整车新品开发投放。积极引育新能源“大小三电”、智能驾驶技术装备等关键零部件企业,推动传统燃油车零部件企业加快向智能网联新能源零部件领域转型,支持整车和关键总成企业吸纳中小企业,开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技术合作攻关。

积极培育拓展新能源摩托车和电动助力自行车、新能源工程机械、新能源农业机械、新能源无人机、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船舶海事装备等产业,全面加快向新能源动力转型。

清洁能源及储能关联产业等重点领域低碳化发展方向

风电装备规模化。升级发展大型风电设备成套设备和5MW以上等级增速变频齿轮箱、风电叶片等零部件产业,加强10MW等级超导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储备,培育风电直驱变频系统的研发制造。

光电装备及发电。壮大新一代光伏组件及光伏玻璃等光伏发电相关装备制造产业,培育装配式光伏建筑一体化等领域企业。鼓励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积极推进华能江津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

氢能装备。围绕制氢、加氢、储氢和氢能应用产业链,引进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氢燃料电池堆及质子交换膜等关键领域企业及氢气提纯、智能化高压储氢、车载储氢、新型固态储氢材料等环节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企业。

储能装备及储能。培育布局飞轮储能阵列机组、超导磁储能、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新型热熔盐储热、分布式超级电容储能等储能技术装备及材料的研发制造。谋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围绕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总成系统技术产业化,培育发展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商用车、新能源物流车、新能源专用车、新能源搬运车、新能源工程机械和新能源摩托车。围绕“大小三电”(电控、电机、动力电池、电制动、电转向、电空调),积极引育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积极引育自动驾驶技术装备研发制造。

(二)加快发展节能产业。

做强高效节能产品制造。发展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等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需要的节能设备、仪器仪表、智能电网、绿色节能建材等低碳节能产品。壮大高效节能装备产业,鼓励整机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联合突破节能关键技术,合作研发、制造及推广应用节能一体化设备,加快发展高效变频电机及通用机电设备、节能型泵及真空设备制造、高效节能电器设备、高效节能锅炉、余热余气余压利用设备等节能装备;布局培育超导电缆、超导输变电设备、超导电动机、超导磁悬浮直线电机等超导装备和高效节能输变电的研发制造。积极发展智能流量仪表、智能传感器等高效节能工业控制仪器仪表。推动企业研发应用新型节能技术、开展节能认证。升级发展绿色节能建材,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环保的外墙保温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透水地面建材等绿色建筑材料。

高效节能产品发展方向

高效节能装备。鼓励高效变频电动机、磁悬浮轴承高速电动机等技术研发制造及应用,培育发展以钢铁、水泥、电厂、水处理等行业所需的高效变频电动机、磁悬浮轴承高速电动机、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大功率变频电机直驱装备及高效风机、泵、压缩机等高效节能机电设备,发展高效节能发动机、船舶动力装备,推动通机(内燃机、发电机)、风机、水泵等通用机电产品企业加强产品整体设计,植入先进传感器、功率器件、通信模块等部件,提升产品能效水平。培育发展链条工业锅炉、流化床锅炉、燃气锅炉、低热值尾气余热锅炉、低氮燃气锅炉、有机热载体锅炉等高效节能锅炉制造及应用,余热发电、蒸汽回转干燥提质、余热干燥等余热余压利用设备研发制造及推广应用。

高效节能仪器仪表控制设备。积极培育引进能源计量、监测和控制设备制造业。发展智能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低损耗变压器等节能变压器,绿色环保智能电线电缆、智能电网在线监测及诊断装置、智能开关设备等输变电设备。培育引进先进传感器产品、智能仪器仪表研发制造。

节能材料及节能建材。面向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轻量化节能材料需求,加快开发轻合金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增强复合材料等产品。面向绿色建筑材料需求,推广膨胀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制备及应用技术发、Low-E节能玻璃技术、气凝胶超级绝热材料保温节能技术、烧结多孔砌块及填塞发泡聚苯乙烯烧结空心砌块节能技术、陶瓷薄型化节能技术等,发展保温装饰板、复合保温砌块、隔热型材、轻质防火保温材料、气凝胶材料、节能门窗、消纳固废混凝土及干混砂浆等绿色建材,发展节水卫生陶瓷及整体卫浴,研发推广光伏一体化建筑用外墙玻璃等高性能建筑玻璃。

培育节能低碳综合服务。积极培育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服务业,提高节能综合服务能力。鼓励发展第三方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鼓励节能装备制造企业、重点用能企业利用自身技术,积极开展节能服务化转型,为用能单位提供诊断、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等能源管理“一站式”服务。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专业软件与大数据服务业,积极培育绿色低碳领域大数据应用服务企业、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专业服务商。发展绿色低碳运输物流业,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应用。推广能源费用托管、节能量保证、融资租赁等商业模式以及节能自愿承诺、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等节能机制。

(三)培育发展环保产业。

培育先进环保装备制造。面向大气、水、土壤、固废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需求,推动烟气脱硫脱硝、废水处理、固废处理等环保成套装备发展和应用,培育环保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研发制造产业。大气污染防治装备领域,积极引进培育发展脱硫、脱硝、脱汞、除尘高效深度治理成套装置、工业有机废气末端治理、恶臭治理技术集成装备,加强活性滤料、耐高温耐腐蚀纤维等引进和开发应用。水污染防治装备领域,积极引进培育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研发与应用,推进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研发制造,发展工业废水深度处理装备、排水管网智能诊断和修复成套设备、城市污水洁净处理技术以及水体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装备、无人值守智能化污水处理装备、智能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养殖业污废水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土壤污染防治装备领域,积极培育发展土壤污染快速检测、污染地块高效修复技术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与装备。培育发展污染防治新材料研究。积极发展环境监测智能化装备。

环保装备产品发展方向

大气污染防治装备。积极引进培育有机废气末端治理及组合治理技术装备制造及推广应用,非催化还原脱硝、脱硫脱硝设施分散控制系统、烟气脱硫除雾器、高效除尘器、烟尘微颗粒控制等技术装备制造,基于生物、吸附、催化等方式的恶臭净化技术装备制造。

水污染防治装备。积极培育工业废水处理装备、湿地修复装备、城乡污水处理装备、污泥处理装备等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制造与应用,城市污水洁净处理、水体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等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装备,排水管网智能诊断和修复成套设备,农村分散式无人值守污水处理装备、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养殖业污废水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培育发展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研发制造。

土壤污染防治与固废处置装备。积极引进培育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复合污染修复技术及综合修复技术装备研发,超低有机质污泥强化除砂、油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应用等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与应用。

环保绿色材料。加强环保产业所需的活性滤料、耐高温耐腐蚀纤维等引进和开发应用。促进可降解塑料、生物基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可降解材料发展。面向过滤领域需求,推动相关企业加快开发活性炭、纤维滤料、复合熔喷及其他滤料产品。

环境监测智能化装备。培育发展环境监测关键元器件、技术、产品、装备和智能化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制造。

积极培育环境服务。深入推进环境服务模式创新,培育壮大环保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环境服务产业形态,提高环保综合服务专业化水平,推动环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水污染服务、大气污染防治服务、土壤修复与治理服务。积极引进培育环境服务总承包,发展环境综合服务总承包,提供系统设计、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等全方位服务;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业务,逐步形成集产品、设备、咨询、监测、运维等服务内容为一体的环境问题解决综合服务商。积极培育“第三方治理”环保服务,推行环境治理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推广环境医院、环保管家和环境顾问等第三方生态环境治理服务模式,鼓励电力、纺织、造纸、畜禽养殖等行业企业将环境治理业务剥离给第三方治理。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支持环境咨询服务发展,培育环境影响评价咨询、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互联网+环保”的智能化环境监测服务。

(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壮大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壮大资源循环利用相关装备、再制造等资源综合利用制造水平。培育绿色低碳再制造,鼓励再制造关键工艺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与产业化推广,培育高端智能再制造企业,规范发展专业化再制件回收企业,鼓励高端智能再制造技术研发、绿色再制造设计,积极推广再制造产品,积极打造再制造产业链。培育固体废物资源利用设备制造,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城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与应用,垃圾智能分选、高效收运设备及厌氧综合利用成套装备及零部件规模化制造。

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重点方向

固体废物资源利用装备制造。积极培育粉煤灰、尾矿、脱硫石膏、冶炼渣、工业污泥、工业废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的深度利用装备,气液循环利用过程所需的净化、过滤、冷却等设备研发制造,生活垃圾收运、中转和压缩成套设备、垃圾渗滤液处理膜等技术设备研发制造。

再制造装备制造。鼓励再制造关键工艺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与产业化推广,支持发展汽车零部件、发动机、工程机械、重型机床、盾构机、医疗设备、精密仪器等再制造,积极打造旧件回收、整机再制造、关键件配套、再制造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产业链,提高再制造全过程溯源追踪的信息化水平和设备的安全性能。培育发展旧件损伤检测与寿命评估、智能运行监测、拆解与绿色清洗、先进表面工程与增材制造成形等技术研发应用。

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进工业副产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宗固体废物和余热、余压的规模化综合利用,培育绿色建材等下游产业链,构建电厂副产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规范发展废旧汽车、废旧金属、废纸、废玻璃、废塑料、废旧动力电池等主要再生资源领域行业企业,培育壮大“静脉产业”,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推动废旧包装纸等再生非金属资源循环利用,构建再生纸制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支持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支持发展装备再制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鼓励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混凝土骨料及再生建筑制品。推进农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以畜禽养殖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厂,推广农作物秸秆、花椒杆、稻糠、玉米蛋白渣资源化利用,发展饲料加工、食用菌、纸浆原料等多种工业制品。

(五)大力培育生态经济。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培育壮大生态经济。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更加重视粮食安全,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蔬菜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加强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发展适度规模的生态禽畜养殖、生态渔业养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和品牌建设。推进农产品的产、加、储、运、销全产业链绿色化标准化发展,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态绿色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农业生态系统明显改善、绿色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农业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充分挖掘林业产业在绿色发展中的优势和潜力,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积极营建木材储备林基地,适度发展林下种养业基地,发展天麻、黄连等中药材和食用菌等林下种植业,山鸡、山羊、山蜂等林下养殖业。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系统实施受损山体、江河湿地生态修复,着力开展低效林改造和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能力。积极实施森林经营性和人工造林性林业碳汇项目,探索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3.8%,森林蓄积量达到950万立方米,森林碳汇达到90万吨。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康养。发挥江津自然山水和生态田园等生态景观资源优势,高品质保护和打造好森林公园、乡村田园、自然水体等生态空间,推动自然景观、田园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融合建设,发展壮大森林观光、森林避暑、休闲度假等旅游业和养生养老、健身运动、医疗康复等生态康养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田园观光、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生态情景体验、农耕文化等乡村旅游产业,以及古镇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和红色文化旅游,把江津建设成为重庆重要的生态旅游胜地。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构建生态资源变资产资本的平台、体系和机制。创新生态经济开发投资模式,探索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区域综合开发(EOD),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旅游、城镇开发等产业融合发展。

五、壮大产业绿色发展市场主体及平台载体

(一)壮大产业绿色发展市场主体。

打造绿色发展标杆企业、示范企业。加快打造一批绿色工厂、低碳工厂、能效领跑者、节水型企业和水效领跑者、无废企业等示范单位,积极推动新建企业绿色工厂全覆盖,重点用能企业绿色创建占比达到25%以上。以制造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实施中长期绿色发展战略,制定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深度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工艺、产品、设备和管理方法,打造绿色发展“标杆”,为同行业企业绿色发展树立标杆典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路径。支持“标杆”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绿色改造等活动,引领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整体绿色发展。争取到2025年,通过6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证,创建20个绿色工厂。

广泛推动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积极实施工业节能诊断服务行动和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活动,为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开展节能诊断及改造提供服务。支持专业化绿色发展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审计、用水审计、能效评估、能源监测、技术咨询等服务。探索建立绿色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碳中和登记公示、技术支撑、绿色金融、培训研究等服务。

培育绿色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企业。发挥各类市级创新平台作用,加强全球绿色低碳领域战略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技术捕捉、研判和熟化。推广“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企业生成模式,力争孵化一批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科技型企业。支持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绿色低碳相关技术和数据,助力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紧盯国内外头部企业、知名机构和中央企业,积极争取在津设立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高端研发机构,推动高端研发机构成立法人化企业。

(二)夯实产业绿色发展园区载体。

积极探索建设绿色低碳园区。全面建设绿色园区,积极创建节水型园区、清洁生产示范园区、无废园区、零碳园区等,鼓励园区提供绿色公共服务。支持园区积极探索未来形态的低碳、零碳园区建设模式、标准和实施路径。

高质量培育打造绿色新兴产业基地。推动江津工业园区整体创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积极谋划布局行业性绿色产业集聚功能区。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发展壮大节能环保装备、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巩固建设国家绿色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集聚绿色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绿色高新技术研发制造示范区。推进珞璜临港产业城发展绿色材料、绿色装备、循环经济和绿色现代物流业。推动白沙工业园发展绿色装备、生态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等绿色制造业。

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加强资源耦合和循环利用,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积极开展集中供气供热,鼓励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积极推动工业园区中水回用。积极建设绿色化综合管理平台,搭建能源资源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地下管网漏水检测等系统,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大低效工业企业用地再开发力度,提升园区土地复合利用水平。

(三)建设产业绿色发展场景与环境。

打造绿色发展典型应用场景。积极融入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和成渝“智行走廊”“电走廊”“氢走廊”等重大场景建设,积极完善充(换)电、加氢、车路协同等设施体系,探索推广换电模式,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鼓励新建风电、分布式光伏电站配套建设储能设施,扩大储能电池市场容量。结合城市、园区、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实施,加强节能降碳工程重点项目储备与建设,促进高效节能装备、先进环保装备应用。支持实体商业与电商平台全渠道融合,鼓励智慧商圈、绿色商场建设,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一站式消费新场景。引导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提升绿色智能家电的消费体验。

建设绿色低碳的未来城市。科学推进低碳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公园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安全城市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低碳城市、“无废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等示范试点创建。培育建设未来社区试点项目,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坐标,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建设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建筑、服务和治理等场景创新引领未来生活方式变革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房地产和建筑行业充分运用低碳建材和先进技术,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加强环境治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绿色智慧升级,构建绿色、低碳、智慧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推行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深入开展节能减排行动、环境保护行动、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新风尚,形成文明、节约、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倡导绿色消费模式,鼓励公众转变传统消费方式,在消费时尽量选择绿色商品,抵制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浪费资源能源等行为。提倡绿色包装,整治过度包装行为,抵制不可降解塑料袋使用,限制一次性消费品使用,引导商业尽可能销售可拆卸、可分解、零部件可翻新、可重复利用的商品和采用“零纸化-低消耗”促销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完善居民社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广绿色居住,减少能源消耗,鼓励低碳出行,支持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落实政府绿色采购,加大对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等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开展绿色采购。

六、构建产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

(一)构建产业绿色低碳技术体系。

加强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创新。充分发挥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集聚作用,积极引进和争取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在绿色技术领域引进培育一批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区内高校、企业和相关研发机构参与绿色技术创新,开展高效低碳产品设计、高能效清洁生产、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工艺管控、资源化与再制造等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积极引进和培育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二氧化碳移除(CDR)等深度脱碳技术、零碳工业技术、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氢能技术、绿色低碳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研发创新机构与企业。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打造绿色高新技术研发制造示范区。

加大绿色低碳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动生产制造关键工艺的绿色低碳共性技术、前沿技术、深度脱碳技术等研究和示范应用,积极引进实施可再生能源应用、新型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绿色低碳领域重大项目。

(二)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服务。

支持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担保、绿色保险等方式更多地投向绿色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建筑性能保险等保险产品服务我区企业。支持股权投资基金参与绿色投资。支持“专精特新”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企业上市,支持发行绿色债券。聚焦清洁能源替代、零碳示范项目等,鼓励金融服务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打造净零排放示范样本。

(三)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支持区内高校建设绿色低碳领域相关学科,完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大型企业与中高职院校共同举办绿色低碳领域高质量职业教育,支持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实训基地,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津英计划”,积极引进能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成果转化的领军人才及团队,集聚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高精尖缺”人才。

七、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产业绿色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平台按照职责分工开展产业绿色发展各项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和资源整合,加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研究谋划,加强绿色新兴产业项目招商,推动绿色发展重大政策、重大任务、重大项目有序实施,加快产业绿色发展步伐。

(二)强化综合施策。

全面贯彻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政策,落实好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等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类市场交易和森林碳汇交易。积极完善江津区支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激励扶持政策,强化对重点领域绿色技术创新、节能降碳绿色化技术改造、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绿色优势新兴产业培育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加强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发展重大项目,加强绿色产业项目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投资活力。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统计和评估机制。

(三)扩大交流合作。

加强绿色发展领域国内外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和“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承接绿色低碳新兴产业转移,支持企业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低碳服务“走出去”,支持企业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转化落地和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加入绿色技术创新联盟等合作机构,以参加和举办会展、高峰论坛等形式积极交流绿色技术创新理念和成果。积极参与川渝地区绿色低碳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合作,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集群。

(四)加强社会宣传。

加强绿色低碳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普及和舆论宣传引导,通过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环境日、中国水周、科普活动周等主题宣传活动,传播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通过专题论坛、技术展示、交流会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传播普及绿色低碳发展知识,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消费意识,为产业绿色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部门解读:

《江津区产业绿色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一图读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