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www.jiangjin.gov.cn

[ 索引号 ] 11500381009320238D/2022-00128 [ 发文字号 ] 江津府办发〔2022〕89号
[ 主题分类 ] 水利、水务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江津区人民政府 [ 有效性 ] 有效
[ 成文日期 ] 2022-06-13 [ 发布日期 ] 2022-06-20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江津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江津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江津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重庆市江津区水利局

2022年6月





目 录


第一章 概况 7

第一节 自然地理 7

第二节 水资源 8

第三节 经济社会现状 10

第四节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1

第二章 水安全保障现状及形势 12

第一节 “十三五”主要成就 12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形势 17

第三章 总体要求 21

第一节 指导思想 21

第二节 基本原则 22

第三节 目标任务 23

第四节 统筹“江北江南”水利发展 26

第五节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7

第六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8

第四章 消隐患防洪水,保障江津江河安澜 29

第一节 加快长江干支流防洪治理 29

第二节 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 30

第三节 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30

第四节 提升薄弱环节防洪能力 31

第五节 消除水利工程安全隐患 31

第六节 提高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31

第七节 加强水旱灾害风险防控 32

第五章 抓节水保供水,构建城乡供水网络 33

第一节 坚持节水优先 33

第二节 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 35

第三节 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36

第四节 实施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36

第六章 重保护强修复,持续改善河湖面貌 37

第一节 深化实化河长制工作 38

第二节 持续推进三峡后续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 38

第三节 大力推进水土保持 40

第四节 加强重点河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 40

第五节 实施水美乡村建设 41

第六节 促进农村小水电绿色发展 42

第七章 严管理增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42

第一节 依法治水管水,维护良好水事秩序 43

第二节 严格水资源管理,科学利用水资源 43

第三节 深化“放管服”,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44

第四节 强化河湖监管,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44

第五节 创新工程管理,提高建设运营能力 45

第六节 深入实施后期扶持,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46

第七节 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水治理能力 47

第八章 兴科技弘文化,强智慧水利建设 47

第一节 强化水利新技术研究及应用 47

第二节 保护传承弘扬水文化 48

第三节 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48

第九章 抓改革激活力,破解水利发展瓶颈 50

第一节 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保障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50

第二节 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激发水利发展活力 51

第三节 推进水价水市场改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52

第四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水利高质量发展基础 53

第十章 规划项目及投资规模 53

第一节 项目规模 53

第二节 投资规模 53

第三节 资金来源 54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54






水安全是水旱灾害总体可控,城乡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态系统基本健康,水环境状况达到优良,涉水重大安全风险挑战可有效应对,其他重要涉水事务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解决新老水问题、保障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全区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新任务。围绕区委提出的突出率先建成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切实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推动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三大目标,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区水安全保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根据市水利局、区政府“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求,服务于重庆市江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积极对接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编制完成了《江津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


江津区位于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尾端,重庆西南部的渝川黔三省(市)交汇接壤地带。地处东经105°49′~106°38′,北纬28°28′~29°28′之间,东西宽80km,南北长100km。江津区幅员面积3218km2。根据《江津统计年鉴2020》,江津区管辖5个街道、25个镇。东邻重庆市九龙坡区和巴南区、南靠贵州省习水县,西接四川省合江县,北连重庆市永川区、璧山区。距重庆主城区42km,泸州市105km,成都市340km,遵义市170km。



图1.1-1 江津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江津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南部紧靠贵州,以山区为主。北部华盖山等系华蓥山支脉,南部四面山区系云贵高原过渡到四川盆地的梯形地带。全区最高海拔1709.4m,主城区平均海拔209.7m。主要河流有长江、綦江、笋溪河、塘河、璧南河、临江河等。

江津属北半球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阴等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8.4℃,年平均日照时数1141.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001.2毫米。年平均风速0.8米/秒,最多风向为NE风。年平均蒸发量为805.5毫米。年雷暴日数37天。主要气象灾害有高温、干旱、低温阴雨、冰雹、大风、寒潮、雷暴等。

第二节 水资源

江津区境内江河纵横交错,均属长江水系的长江上游干流区。流域面积大于50km2的河流有25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200km2的有11条。

专栏1 江津区主要河流特征表

序号

河流

名称

上级河流名称

流域面积(km2

河流总长(km)

江津区境内河道参数

起点

止点

河道长度(km)

境内流域面积(km2

1

长江

/

1786723

6296

石蟆镇和平村黑石头

珞璜镇长合村灌子溪

120.4

3218

2

綦江

长江

7089

223

广兴镇彭桥村界碑

珞璜镇郭坝村大锅厂

68.4

1615

3

塘河

长江

1199

136

塘河镇滚子坪村槐花社江津沟

石蟆镇登云6组转角店

31.4

182

4

笋溪河

綦江

1172

136

四面山镇林海村渝黔边界

江津支坪白溪村羊满嘴

126

1112

5

璧南河

长江

1055

102

德感街道长冲社区

油溪镇明月社区

22.1

141

6

临江河

长江

732.8

94

朱杨镇板桥社区新庙子

朱杨镇振兴社区朱杨镇中心校

13.8

56

7

梅江河

临江河

549.8

73.2

吴滩镇现龙村石梁子

吴滩镇金子村两河口

18.4

89

8

清溪河

綦江

497

66.9

柏林镇东胜村牛肉湾

广兴镇沿河村清溪口

34.1

150

9

小槽河

塘河

428.2

68.5

四面山洪洞村土湾头附近号口上

四面山洪洞村川渝边界沙子岩

6.1

30

10

复兴河

笋溪河

247.3

54

四屏镇银岩村白纸厂

蔡家镇龙穴村中咀

53.7

190

11

驴子溪

长江

243.5

42.9

永兴镇周岩村大圆洞

白沙镇麻柳湾社区白沙滨江大桥

42.9

243.5

12

大溪河

长江

193.7

39

双福街道三界社区大桥口

双福街道高浒社区团结水库

14.5

39.9

13

飞龙河

笋溪河

177.7

40.5

四面山洪洞村背风坎

中山镇常长乐村两河口

40.5

177.7

14

龙吟河

笋溪河

168.2

32.4

蔡家镇凤仪村新桥水库

李市镇两岔村小河

32.4

168.2

15

孔目河

龙吟河

169.8

19.8

蔡家镇福德村观音岩

李市镇孔目村瓦窑沟

19.8

169.8

16

安家溪

长江

94.8

31.1

贾嗣镇崇兴村黄桷凼

珞璜镇珞璜大桥

31.1

94.8

17

民福溪

綦江

92.5

27.8

杜市镇王家村江巴桥

江津四中

27.8

92.5

18

箭溪

綦江

82.4

22

嘉平镇紫荆村龙王庙

贾嗣镇红专村崩溪嘴

15.4

53.1

19

狮头河

塘河

74.6

20.6

石蟆镇正林村石坡

石蟆镇郭坪村钟咀

13.1

43

20

鹅公溪

驴子溪

72.7

20.9

白沙镇复建村流水岩

白沙镇黑石村蝉鱼洞

20.9

72.7

21

杜市河

綦江

71.4

29.9

杜市镇黑滩村青龙咀

夏坝镇鸭江村继桥小学

29.9

71.4

22

石板溪

长江

63.9

28.3

石门镇永安村新木湾

油溪镇大桥河口

28.3

63.9

23

桥溪河

长江

61.6

20.3

双福街道长岭社区文家湾

德感街道和爱村河口

20.3

61.6

24

黄墩溪

长江

61.1

25.7

永兴镇谢家村澄心水库

白沙镇宝株村白沙污水处理厂

25.7

61.1

25

大东溪

长江

52.3

17.7

石蟆镇正林村响滩

石蟆镇东溪村东溪口

14.6

38

根据《重庆市水资源公报2020》,江津区水资源总量25.91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5.914亿m3,地下水资源量2.6592亿m3(河川基流量与地下水排泄量相等,故扣除)。根据《江津区水环境质量月报(2021年1月)》,江津区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为优(II类),饮用水源地水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比例为100%,江津区9个市控及以上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100%,无劣V类水质。其中,长江干流(江津段)水质满足II类水质要求,5条次级河流8个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100%。

第三节 经济社会现状

江津是聂荣臻元帅的故乡、陈独秀晚年寓居地,是中国长寿之乡、武术之乡、楹联之乡、花椒之乡、柑橘之乡、富硒美食之乡,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

2020年底,全区户籍人口14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9万人,农村人口76.3万人。

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7.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22.9亿元,增长3.8%(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481.2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8.7亿元,增长3.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1.7%、57.2%、31.1%,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6.3%。三次产业比重为10.6:56.1:33.3。

第四节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江津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重庆市江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发展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发展目标。围绕区委提出的突出率先建成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切实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推动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三大目标,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包括产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创新实现新突破、城市品质提升迈出新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我区将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望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创新能力跻身全市前列,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内陆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长江上游江津段重要生态屏障全面筑牢,山清水秀美丽江津基本建成,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江津、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人人享有均等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健康江津,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均预期寿命稳定在80岁以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

通过高质效产业发展、高水平创新驱动、高层次内陆开放、高品质城市建设,在融入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努力成为重庆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的“重要支点”、成为重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的“南向门户”、成为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样板城市”,努力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


第二章 水安全保障现状及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江津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培育创新和开放新动能、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五年。

“十三五”以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全区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积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在深入实施江津区“一三三六”发展思路,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十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发挥水利基础性保障作用。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涉水事务监管、健全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成水利投资30.91亿元,“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基本完成,全区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江津区水利服务于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助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成效显著。脱贫攻坚任务“两不愁三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如期完成。落实市委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水源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水资源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如期完成,节水型社会发展势头明显,河长制工作全面推进。

加快补齐工程性缺水短板。“十三五”期间,是历史以来建设水库最多时期。共建设水库6座,建成3座,新增蓄水能力共163万立方米,在建3座。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江津区域全面开工,与江津水资源配置息息相关的长征渠、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藻渡水库、福寿岩水库工程等重大项目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统筹推进防洪减灾体系,洪水防御能力持续提高。“十三五”期间,江津区水利服务于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助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成效显著,长江干流支坪防洪护岸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为母城增添亮丽风景眼。綦江河广兴、西湖、贾嗣镇段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开工,护岸部分主体完成,为小城镇建设添砖加瓦。中小河流重点段治理完成项目6个,治理河长28.6公里,新建护岸22.59公里,中小河流防御洪水能力持续提高。“十三五”规划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5座,已基本完成,确保水库安澜。有效应对长江2018年“8.5”、2020年“8.19”5号洪水、綦江2016年“6.28”和2020年“6.22”首个红色预警等自然灾害,其中,綦江五岔“6.22”洪峰水位超98年历史洪水。完成修编《重庆市江津区城市防洪规划(2016-2030年)》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持续开展山洪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农村饮水条件不断改善。以脱贫攻坚任务“两不愁三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为着力点,“十三五”期间攻坚完成农村贫困人口饮水保障任务。建设项目58个,投入资金2.81亿元,受益人口70.13万人。集中供水率达到90.54%,比规划目标提高5.54个百分点,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14%,比规划目标提高5.14个百分点,饮水水质基本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水平。建成各类工程46处,45.6万人供水工程实行企业化管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整体有效提升。

农田水利按需推进,促进区域乡村经济发展。“十三五”期间,完成山坪塘整治4387口,超规划4374口的0.3%,建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65处,高标准完成以“壁南河大灌区、清溪沟水库、大同水库”为主的灌区工程,改善灌面20.1万余亩。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用水总量由2015年的8.64亿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6.8038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幅同比2015年下降42.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2015年下降39.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8增加到0.507。完成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各项指标均优于规划指标。

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开展以三峡库区、坡耕地集中区域、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完成,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农村水电扶贫工程建设圆满完成,新增装机容量0.823万千瓦。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实现“一河一长”“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全覆盖。开展“清四乱”“清江行动”等专项行动,河湖面貌明显好转。依托银行贷款项目和PPP项目全面开展河流治理,投资8.66亿元,水美、岸绿景象逐步呈现。

三峡后续及移民后扶有力有效。完成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投资(含三峡库区基金和移民直补)共计1.210亿元;实施三峡后续38个项目,共计完成投资2.19亿元。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五难”问题全面解决。

科技文化支撑有力。不断完善水旱灾害预警预报设施,更新山洪灾害防治项目46个无线预警广播站和25个遥测水位站。水文、水资源等监测站点,数据资源共享接入率达100%。积极引用BIM技术在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应用,创建智慧工地。

水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加强水行政执法,开展水利行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取水许可电子证照。水利系统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干部职工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不断加强。

专栏2 “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十三五”规划目标

2020年

指标属性

1

新增蓄引提供水能力

亿m3

0.45

1.44

预期性

2

农村集中供水率

%

81.93

85

90.54

预期性

3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1.69

85

90.14

预期性

4

用水总量

亿m3

8.64

11.56

6.8038

约束性

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15年降低

%

42.6

约束性

6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降低

%

39.7

约束性

7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48

0.5

0.507

预期性

8

5级以上堤防达标率

%

83.65

预期性

9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km2

169.66

200

预期性

10

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

万kw

1.49

0.823

预期性

说明:1.上表中〔 〕内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值。

2.新增有效灌溉面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山坪塘整治率、重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镇和工业用水计量率等指标机构改革后不属于水行政部门主管范围,2020年目标值不再做评估。城市防洪达标率、乡镇防洪达标率按相关要求替换为5级以上堤防达标率。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市委、市政府赋予了江津新的定位和使命,围绕区委提出的突出率先建成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切实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推动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三大目标。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水利行业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实施国家水网,大力推进重大生态系统修复、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水利基础设施安全,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因水而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发挥江津都市区域优势。

“十四五”时期,水利行业要在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方面对照新时代、新要求、新任务,找准突出短板弱项,适应水安全保障新要求,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为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提供可靠的水资源安全保障。

水灾害防御体系不完善,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威胁。随着江津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经济体量、城镇规模不断增加,同等量级洪水造成的洪灾损失将日趋严重。江津区处于长江上游三峡水库库尾,綦江、笋溪河等江河末端,过境洪水峰高量大,加之受三峡水库超标洪水顶托影响,汛期防洪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历史发展进程,部分城镇临河而建,江津母城已成防洪护工程基本满足20年一遇(建设标准20年一遇),工业强镇白沙镇防洪标准仅在10年一遇以下。防洪矛盾与发展日显突出,与新发展理念第二个百年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存在差距。

防汛抗旱网格化责任体系尚有待完善。从防洪工程措施看,境内无条件建设控制性防洪枢纽工程,现状城乡防洪标准不高,防洪能力普遍偏低。从防洪非工程措施看,防汛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不足,水文监测尚未实现有防洪任务的河流全覆盖,中小水库监测预警设备不完备,防汛抗旱网格化责任体系尚不健全,洪水风险管理、水库联合调度等机制仍需完善。面对防洪体系存在突出问题,需要适度超前突出重点节点,加快解决城区城乡防洪薄弱环节,提升洪水防御能力,防范化解水灾害风险,为城市品质提升提供水安全保障。

工程性和季节性缺水仍然存在,区域水网尚未形成。水资源供给格局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水承载空间决定高质量发展的成长空间,水“够不够”“好不好”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体现。全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相协调,长江北岸人均水资源量约为956立方米,长江南岸人均水资源量约为1430立方米,长江北岸城市建设区面积占76.64%,长江南岸城市建设区面积占23.36%。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过境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水源工程开发难度大、建设费用高、供水成本高,是典型的“人在高处走,水在低处流”。水源工程历史欠账较大,跨区域骨干供水工程少,网络化程度低,调配能力弱,部分水库灌溉、生态供水长期被城镇供水挤占,水源供需矛盾突出,现状人均蓄引提水能力526立方米,预计2035年全区缺水3435万立方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差异较大,农村饮水工程标准普遍偏低,可持续性差。

补齐工裎性缺水突出短板,需要加快建设骨干水源工程,谋划跨区域、流域重大水源工程,构建水源保障程度高、联调联供能力强、水质安全优质的现代水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江津以北区域以市级水网水资源配置为主的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开工,“十四五”期间建设任务繁重,重庆长征渠引水工程项目处在前期工作研究阶段,水资源保障需要持续强化。江津以南区域以福寿岩、藻渡水库等工程建设为依托,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现代化水利配置网络处在前期研究阶段,南部山区区域水资源保障区域水网“十四五”期间形成难度大。

水生态环境长期累积性问题突出,建设幸福河湖任务艰巨。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江津区发展,事关重庆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江津地处三峡库区消落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生态环境好不好关系全国35%的淡水资源涵养和长江中下游3.5亿多人的饮水安全。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威胁库区安全,其中江津段水土流失面积33.5平方公里(占全库区水土流失面积的7.3%)。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脆弱,植物群落单一,生态自我修复进程缓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消落区生态修复措施;部分城镇存在地质安全隐患;支流生态系统结构不完善。部分河流断面存在生态流量不足、水质不稳定等问题。农村大部分河流尚未治理,存在水域岸线遭侵占、淤塞萎缩、水生态环境差等问题。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仍然存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必须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新期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水科技水文化基础薄弱,支撑水利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水利高层次人才比例偏少;水利基层人才不足。科技创新方面,国内外成熟技术推广应用不够;水利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不高。水文化方面,传统水利遗产、水文化古迹发掘和保护不够,水文化载体不足,水工程文化内涵少、水文化市场培育不够,水文化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和传承水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不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四五”时期全区水安全保障工作处于挖潜力、补短板、强服务、激活力、重民生、提质量、建水网的关键阶段,立足人民群众对水安全保障的新要求新期待,充分利用新机遇新条件,妥善应对各种水安全风险和挑战,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加快水利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创新,建立比较成熟的水治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水治理能力,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认真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全力保障水安全、大力抓好水民生、着力改善水生态、积极弘扬水文化,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涉水事务监管,把各类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底线,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防洪保安全、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建设人水和谐的幸福河,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巩固全区全面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成果、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重庆主城都市区提供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把节水作为解决我区新老水问题的重要举措,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建设节水型社会,形成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紧扣水安全保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补齐水利设施短板,补强水利发展弱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事关全局、保障民生的重点水利工程,着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人水和谐、系统治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系统谋划水旱灾害防治与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等各项工作,维护河湖水系健康,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两手发力、改革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格局。深化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把人才和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水利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水利高质量发展。

坚持依法管水、协同治理。构建完备的水治理体系,加强涉水事务监管,强化部门协作,提高化解水事矛盾纠纷、水安全风险防范的能力。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转变水行政部门职能,提高水利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节 目标任务

“十四五”期间,按照确有需要、节水优先、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坚守好“水安全保障和城乡防洪保安”两条底线。以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为抓手,以“福寿岩水库、长江干流及綦江骨干排洪通道工程”列入国家“水网工程规划”契机,加快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开工建设取得成效,服务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保障好长征渠规划发展,服务做好渝西、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藻渡水库工程、三峡后续标志性重大项目区域内工作任务,储备塘河水库工程。

到2025年,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持续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江津水网初具雏形,涉水事务监管体系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江津水网,基本实现江津水利现代化。

城乡防洪能力稳步提升。加快解决城乡防洪薄弱环节,努力消除现状重点防洪风险点,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5级及以上江河堤防护岸在现行标准条件下达标率达86.3%。完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水文监测站网体系,实施一批水雨情监测设施,改造一批水文监测站点,提高自动化监测水平,提升水文应急监测能力。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围绕重庆市“三塔·两引·多点”水源工程布局,加快江津区现代水网建设,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1000万立方米以上,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增强。注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形成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涵养水生态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用水总量控制在8.2519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10%、1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01。

幸福河湖建设初见成效。江河湖库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进一步提升,切实保护好长江母亲河和三峡库区水生态环境。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提高到83%以上。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河湖水域面积稳步增加,河湖岸线保护与生态修复得以加强,重点河湖生态流量基本得到保障。

水利科技文化实力不断增强。水利科技文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得以广泛应用。智慧水利初步实现,基本实现行业监管精细化、江河调度协调化、工程运行自动化、应急处置实时化。水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及弘扬,水工程和水文化融合发展。

涉水事务监管体系基本建成。建立健全较为完备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三位一体”的水法规制度体系,行业监管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基本实现。水治理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政务服务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和移动服务。主要河湖水域岸线得到有效管控。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全覆盖,水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明显提升。推动水利行业工程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型,基本实现工程管理与社会管理并重。

专栏3 “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三五”

规划目标

2020年

完成

2025年

规划指标

指标属性

1

5级以上江河堤防达标率

%

[83.65]

[86.3]

预期性

2

全区用水总量控制

亿m3

11.56

[6.8038]

[<8.2519]

约束性

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

%

42.6

[10]

约束性

4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

%

39.7

[10]

约束性

5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

0.507

[0.5201]

预期性

6

新增水库总库容

亿m3

0.12

预期性

7

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

亿m3

0.45

1.44

>0.10

预期性

8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5

90.14

[92.14]

预期性

9

水土保持率

%

[81]

[83]

预期性

10

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

%

[>90]

预期性

11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费收缴率

%

[>95]

预期性

注:1.表中〔 〕内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数。

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采用可比价计算。

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十四五”开始,自来水普及率统计指标将发生变化(工程供水人口100人以上纳入统计范围),按新标准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0.14%,预测2025年自来水普及率为92.14%。

4.水土保持率是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比例。

5.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是指纳入生态流量保障重要河湖名录的河流和湖库控制断面基本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实现比例。

6.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费收缴率指集中供水工程实收水费占应收水费的比例。

第四节 统筹“江北江南”水利发展

1.长江以北区域。

江津长江以北区域,双福、德感、圣泉街道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和重庆高新区建设范围,规划机场亦位于长江以北区域。结合长江以北经济发展需求,着力构建以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长征渠引水工程为主的主城都市区现代水网,满足长江以北用水需求。加强沿江城镇防洪护岸工程建设,提高防御洪水能力,建设德感街道、油溪镇长江防洪护岸工程。

2.长江以南区域。

江津长江以南区域为农产品主产区,从地形地貌上看,长江以南南侧为高山区,为主要的缺水区域,北侧沿江带地形较低,为主要的防洪区域。对接主城都市区现代水网,江津长江以南区域远期形成以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为主的水源配置。“十四五”期间争取开工建设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中的重要水源节点福寿岩大型水库;在重要城镇、农产品主产区建设灵仙湖、花石沟、楠木坪等中小型水库。以长江及綦江干流防洪为重点,建设几江街道、白沙等长江防洪护岸工程,有条件实施贾嗣、夏坝等綦江综合治理项目。

图3.4-1现代水网示意图

第五节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牢牢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乡村振兴工作全局,科学把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内在关联,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整体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方面。“十四五”期间,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辅助农业发展,开展消落区保留保护项目前期工作、新增水土流失治理以达到生态涵养的目的。规划建设江津·女桑园气象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江津四面山景区立体生态气候体验区,保护文化名村。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方面。“十四五”期间,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三峡后续项目,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建设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提升工程)并对80处千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实施全过程全时段在线水质监测及重要部位视频监控,满足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需求。争取开工建设2处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综合治理项目。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十四五”期间,大力加强水文、农村水利等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十四五”期间,开展城镇困难补助、精准帮扶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三峡后续项目。根据《江津区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村的实施方案》要求,按照“确有所需、生态安全、可以持续”要求,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村列入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的水源工程优先申报上级投资计划,促推产业发展。

第六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江津区主动承担、分担和共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功能,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在水安全方面,在长江以北构建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长征渠引水工程为主的现代水网;在长江以南形成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为主的现代水网,争取开工建设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中的重要水源节点福寿岩大型水库,完成卧龙沟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销号,配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


第四章 消隐患防洪水,保障江津江河安澜

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新理念,按照“消隐患、强弱项”的思路,加快建设以“一江一河”(长江干流+綦江干流)为重点的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提高城乡防洪标准,着力解决城乡防洪薄弱环节,提升洪水防御能力,护佑江津江河安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节 加快长江干支流防洪治理

厚植绿色生态理念,因地制宜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河岸环境,实现城市防洪与城市品质提升的有机融合。开展长江干流及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重要支流防洪达标建设,优先实施防洪薄弱点、重要科技创新基地、城市及特别重要镇(街)、重要工业园区、重要水文化载体以及具有特别重要生态修复功能的防洪工程。

“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国家长江干流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二期),跟进国家长江干流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三期),开展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重要支流综合治理项目前期工作,综合治理河道长度51.29公里。

其中,开工建设长江干流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二期)油溪段1.52公里,争取开工建设长江干流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二期)龙华、支坪王爷庙至丁家湾段、支坪防洪堤至王爷庙段及长江干流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三期)白沙段、德感段、几江段共26.68公里,开展长江干流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二期)支坪王爷庙至污水处理厂段、长江干流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三期)珞璜段以及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重要支流综合治理项目前期工作23.09公里。

“十四五”储备长江干支流防洪治理项目6个,共34.45公里。

第二节 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

坚持河道治理与地域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相结合,遵循河流自然形态,提高河流自净能力,维护河道生态平衡,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对防洪不达标的城镇及人口聚集重点区,以及洪灾损失大、洪涝灾害频发、水生态形势严峻的中小河流重点河段实施系统综合治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实施整条流域系统、综合治理。“十四五”期间,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4个,综合治理河长12.6公里。

第三节 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坚持确有所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在山洪灾害频发地区,以增强沿岸城镇、集中居民点、重要基础设施等防洪对象的山洪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为目的,根据轻重缓急实施重点山洪沟综合治理,畅通山洪出路。“十四五”储备治理山洪沟4条,综合治理河长27.8公里。

第四节 提升薄弱环节防洪能力

要统筹城市建设与防洪能力提升工作,严格落实防洪能力提升管控要求,强化城市建成区防洪保障,妥善处理特殊区域防洪问题;明确防洪管控水位,强化规划控制,严格新建项目防洪管控,有序清退防洪管控水位以下的房屋建筑,着力提升城乡防洪能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排查整治,建立防洪风险点等级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有效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第五节 消除水利工程安全隐患

坚持以防为主,扎实做好水库、江河堤防等工程隐患排查、安全鉴定、除险加固,严格水库降等与报废,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十四五”期间,完成结转的43座小型病险水库销号及“十四五”新鉴定10座水库除险加固,对46口大山坪塘进行整治,卧龙沟中型水库销号。实现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常态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应同步完成水库雨水情测报、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健全水库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及时实施堤防水毁及险工险段治理。

第六节 提高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以推进水文现代化为重要抓手,不断加强水文监测、预警预报等设施建设,注重设施日常维修养护。以基础设施标准化、技术装备自动化、信息处理智能化、运行管理高效化为目标,优化水文监测站网布局和功能,实施水文监测要素自动化升级改造,加强河流水生态流量监测,完善水文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有效提高大江大河、中小河流预报精度,提高洪水预见期。“十四五”期间,新建水文站设施项目3处,实施江津区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站网蔡家塘河水文提档升级项目1处。

第七节 加强水旱灾害风险防控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引发极端天气影响和防洪形势变化,科学提高洪水防御标准,增强全社会安全风险意识,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害。持续推进重要江河(水库)预警断面洪水预报及调度方案、重要中小河流洪水风险图、超标准洪水监测预警方案、旱情应对等各类预案方案等编制工作。完成水库汛期调度计划审批,整合现有防汛抗旱信息系统,建立完善水库群联合调度机制。开展重点城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实行山洪灾害危险区动态管理,构建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旱灾害)普查工作。加强应急抗旱供水保障,加大区域性季节性区域蓄水、储水力度,提升应急抗旱供水能力,防止出现区域性规模性停水或水质严重超标问题。建立健全水旱灾害防御物资储备新机制,加强专业型、专用型水旱防灾物资储备,全面提升水旱防灾物资保障能力。

专栏4 江津水网防洪减灾工程

——持续推进国家长江干流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二期),跟进国家长江干流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三期),开展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重要支流综合治理项目前期工作,综合治理河道长度51.29公里,其中开工建设1.52公里,争取开工建设26.68公里,开展前期工作23.09公里。

——开展2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综合治理项目4个,综合治理河道长度12.6公里。

——完成43座小型病险水库销号及“十四五”新鉴定10座水库除险加固,对46口大山坪塘进行整治,卧龙沟中型水库销号。

——新建水文站3处,实施江津区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站网蔡家塘河水文提档升级项目1处。


第五章 抓节水保供水,构建城乡供水网络

坚持节水优先、优化配置,按照“强骨干、增调配、成网络”的思路,抓紧推进一批标志性骨干水源工程,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畅通供水网络“毛细血管”,着力为重庆水网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提升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水平。

第一节 坚持节水优先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和重庆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助推我区高质量发展。到2022年,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节水产业初具规模,非常规水利用占比进一步增大,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更加严格水资源节约与保护。严守水资源“红线”控制,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等管理。到2025年,全区全域建成节水型社会。

提升用水效率。大力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将非常规水源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加快推进城镇供水管网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提升中水回用比例,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城市市政公共设施节水型器具推广率达到100%,开展管网独立分区计量管理(DMA)。加快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积极推广喷灌、微灌、集雨补灌、水田控制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开展灌区现代化改造试点,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实施清溪沟水库中型灌区、大同中型灌区、驴子溪中型灌区、桥头中型灌区、贾嗣中型灌区、笋溪河中型灌区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建立健全规范的工程运行机制、稳定的工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科学的工程管理监督机制,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到202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01。

总量强度双控。严格实行区域流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建立健全区、镇(街)两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落实主要领域用水指标。加强非常规用水利用,严格控制高耗水重点行业用水,建立节水评价体制和机制,实行节水评价一票否决。划定水资源承载能力地区分类,实施差别化管控措施,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十四五”末,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降低10%和10%,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8.2519亿立方米以内。

强化总量控制。深化水资源税改革和实行水权交易制度,提升水资源计量监控能力,发挥促进水资源节约的调节作用。加快完善流域和重点区域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有序推进本行政区内跨区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把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流域和水源。严格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强化行业和产品用水强度控制。加强重点用水户监管;加强取用水计量监测和节水载体建设,积极创建节水型区县。

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工作,研究和申报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加强节水载体建设,建成一批节水型公共机构、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小区、节水型学校,实行高校合同节水,在低年级开展“节水大使”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节 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

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和“三先三后”(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统筹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充分挖掘现有工程供水潜力,适度超前、提速规划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水资源配置及骨干水源工程,加快已成、在建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以大中型为主、大中小微并举的水源工程配置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多源互补、区域互通、互为备用、集约高效、防洪保安、山青水绿、智慧智能的水资源安全保障格局。“十四五”期间,配合建成重庆水网标志性工程—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建成投用鹅公中型、楠木坪小(一)型、斑竹林和四方井小(二)型等4座水库,争取开工建设福寿岩大型、灵仙湖中型、花石沟小(一)型等3座水库,配合重庆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配套水源储备项目储备塘河水库,及储备中小型水库36座。加快推进城乡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和提质增效。抓紧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等水源工程前期研究或前期工作,积极配合藻渡水库输水管线建设工作。

第三节 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十四五”期间,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为抓手,结合城乡融合发展和村庄总体规划,坚持“多元投入、广泛融资”原则积极通过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推进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建设和升级改造,不断优化农村供水格局,通过以大并小、小小联合,因地制宜推进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建立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14%,规模化工程服务人口比例达到60%。规划新建或改造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3处,新建或改造规模化供水工程19处,新建或规范化改造小型供水工程23处,新建或改造干支管网长度2300公里。

第四节 实施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种子基地等为重点,与改善农村饮水条件、乡村产业振兴、改善生态环境、美丽乡村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围绕“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现代化灌区目标,加强灌溉供水管网建设,改善灌区水源条件,推进中型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十四五”期间,争取实施清溪沟水库中型灌区、大同中型灌区等6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已成水源工程渠系配套,提高灌溉供水保障率,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专栏5 江津水网城乡供水工程

——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积极配合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等水源工程前期研究或前期工作,积极配合藻渡水库输水管线建设工作。

——全面建成投用鹅公中型、楠木坪小(一)型、斑竹林和四方井小(二)型等4座水库,水库总库容0.12亿立方米。

——争取开工建设福寿岩大型、灵仙湖中型、花石沟小(一)型等3座水库,水库总库容1.12亿立方米。

——新建或改扩建农村供水工程45处,其中城乡一体化工程3处,规模化工程19处,小型标准化供水工程23处,新建或改造干支管网长度2300公里。

——实施清溪沟水库中型灌区等6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第六章 重保护强修复,持续改善河湖面貌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按照“重保护、强修复、优环境”的思路,以保护三峡水库为核心,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与治理修复相结合,推进美丽河湖、健康河湖建设,加快实施一批水生态修复工程,逐步退还被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持续改善河湖面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

第一节 深化实化河长制工作

全面强化“一河一长”。认真贯彻《重庆市河长制条例》,强化河长履职尽责,建立和完善河长制考核制度,全面推行“河长+检察长”“河长十警长”等协作机制,强化巡(护)河队伍建设,建立社会监督员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出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管理保护体制机制。

精准实施“一河一策”。科学编制、实施新一轮“一河一策”方案,通过持续发布区级总河长令等方式推动解决河流管理保护突出问题,深化跨区县河流联防联控,开展区级幸福河流创建。认真开展河流健康评价工作。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积极支持推进跨区县河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工作。

智能化推行“一河一档”。建设全区统一的河流管理保护信息化系统平台,推进“智慧河长”项目建设和使用,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决策、管理和监督,提升河流管理保护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第二节 持续推进三峡后续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

强化水生态保护修复。以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强化三峡库区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强跨区域跨流域自然生态保护管控和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实施重点河流、河段、湖库的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切实承担保护国家战略性淡水资源库-三峡水库的上游责任,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让三峡的山更青、水更绿、产业更旺、生态更美、百姓更富。

加强消落区综合治理。严格实行分区治理,保留保护区内避免人类活动干扰,促进消落区自然修复;开展消落区生态修复,生态修复区内进一步开展植被恢复科研及试点示范,建设滨江生态带;工程治理区内,对库岸失稳区域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对城镇周边库岸与城市规划、防洪、交通、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治理。严格执行《重庆市三峡水库消落区管理暂行办法》,加大整治消落区“四乱”违规行为力度。“十四五”期间,开展消落区保留保护项目、江津区支坪段大小中坝消落区生态修复工程前期工作,储备2处库岸整治项目。

力促标志性重大项目建设。重移民安稳致富、重库区生态保护、重库区地质安全,建立健全三峡后续项目入库、全过程建设投资管理等制度,“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好江津·女桑园气象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江津四面山景区立体生态气候体验区等2个三峡后续标志性重大项目。加强三峡水库蓄退水安全监测与防范,强化高切坡安全防护和监测预警,全力保障库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发挥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发展的平台和机制作用,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库区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全市增长速度及收入水平持平同步。

持续进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项目。实施美丽家园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散居移民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困难补助、直补资金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精准帮扶、道路、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及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等18个三峡后续项目。

第三节 大力推进水土保持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对森林植被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的管护和培育,重点突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地、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以及重要河流两岸的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空间管控,实施沿江、沿库、沿路、沿城水土保持。严格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依法有效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强化水土保持监测,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将水土保持监测和水文泥沙监测相结合,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流域水环境整治、生态旅游、农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衔接,提升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严格落实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制,“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

第四节 加强重点河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

坚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加大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力度,实施重点河流、河段、湖库生态修复。“十四五”储备五举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2个工程。

限制纳污红线,提升水功能区监测能力,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

第五节 实施水美乡村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牢牢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乡村振兴工作全局,科学把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内在关联,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整体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在水美乡村部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乡村宜居宜业,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治理需要,以恢复农村河道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主线,以河流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乡镇为单元,结合村庄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水域岸线并治,集中连片推进,实施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库(塘)管护等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统筹解决农村的水域空间、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营造安全、生态、美丽的农村河湖。“十四五”期间,以“竞标”立项的方式,全流域试点建设2个水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并储备2个水美乡村项目。加强部门间协同合作,推进灌区末级渠系、田间工程配套和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与提质升级,促进以县域为单元的水网建设,打通农村地区水资源调配、防洪除涝、农田灌溉和河湖生态治理保护“最后一公里”。

第六节 促进农村小水电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妥善处理农村小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小水电生态流量在线监控平台,健全生态流量泄放监管制度,加强农村小水电生态流量管理。以河流为单元,实施已建小水电站泄流设施、生态机组等升级改造,推动小水电生态运行,积极创建一批生态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管理规范、经济合理的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加强农村小水电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农村小水电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小水电规范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探索建立小水电生态电价补偿机制、鼓励小水电退出激励机制。

专栏6 江津水网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建设江津·女桑园气象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江津四面山景区立体生态气候体验区等2个三峡后续标志性重大项目。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

——试点建设2个水美乡村。


第七章 严管理增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按照“严管理、增能力、强服务”的思路,以“三严”(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为核心,针对涉水事务管理薄弱环节,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管理为手段,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依法治水管水,维护良好水事秩序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水利法治机构和法治队伍能力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涉水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研究建立完善水行政执法队伍,逐步建立健全涉水法治体系。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水土保持、涉河建设、河库空间、水文设施等领域违法行为,深入推进水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探索创新水行政执法机制体制,推进“互联网+水行政执法”建设,继续深化水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水利法治宣传教育,做好水利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信访调解,有效化解水事矛盾纠纷。积极支持水生态环境公益诉讼。

第二节 严格水资源管理,科学利用水资源

以“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系统护水”为目标,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研究制定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取水许可告知承诺、生态流量管理等制度,强化水资源在规划决策、项目建设布局及区域发展中的刚性约束作用。全面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成大江大河及重要河流水量分配,基本形成全流域水量分配格局。切实加强取用水许可管理,深入推进取水许可告知承诺制改革,全面实施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完善取水许可限批工作制度,优化水资源监控系统结构。加强水资源水环境保护,抓好河流生态流量和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加强国家级、市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和控制断面水量水质监测,建立生态流量、水量监测预警和调度机制。

第三节 深化“放管服”,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及时修订水行政许可服务指南,持续优化、简化水利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推广水土保持、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和告知承诺制等审批新模式,探索实施涉水专题“一稿制”“零跑动”审批新方式,积极探索和推广购买第三方服务开展技术审查。坚持阳光用权,做好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行政审批和行政相对人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群众便利度。

第四节 强化河湖监管,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坚持保护优先、分区管控,科学编制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合理划分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可开发利用区;划定河道管理范围,公布河道名录,建立河道管理基础数据信息库。

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和河道采砂监管。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和全过程监管,完成江津区河道采砂管理规划,科学划定可采区、禁采区、保留区以及禁采期,合理确定规划期内可开采总量、年度可开采控制总量。加大非法采砂综合治理力度,规范清淤疏浚砂石综合利用和工程性采砂活动。

强化河道管理能力建设。大力加强河道管理设施设备建设,推进河道遥感、岸线视频监控预警和采砂现场智能监管等现代化监管方式,探索购买第三方服务等形式,多方式和多形式地开展河道监管巡查。深入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持续开展“清江行动”。

第五节 创新工程管理,提高建设运营能力

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建立水利工程智慧建管平台,积极推广BIM等技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智慧管理,对项目设计、招标、监理、进度、施工、质量、资金、变更、合同、验收、运营等关键环节进行清单式管理、全流程监控。持续开展以水利安全文明工地建设为重要抓手,以施工现场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重要依托,以争先创优,争创大禹奖等国家级奖项为主导目标,全面全方位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加强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和服务。完善水利市场诚信体系构建及评价运用机制,创新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方式,确保工程质量“百年大计”。

加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建立健全已成水库安全责任体系,落实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完善水库大坝雨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加快推进水库、堤防、水闸划界确权工作。加强水利工程水量调度管理,提升水利工程调度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水库安全鉴定、除险加固、维修养护常态化管护机制,完善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推进水利工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对镇(街)分散管理的小型水库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集中管理和“以大带小”管护模式,充分发挥已成水利工程效益。

第六节 深入实施后期扶持,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力促三峡移民安稳致富。三峡库区城镇移民通过移民小区持续帮扶,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为移民小区营商和移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通过开展移民群众技能培训,提升移民自我发展能力,适应库区城镇化和产业发展新要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结合乡村振兴,以宜业宜居宜游村庄建设为抓手,以沿江古镇文化旅游带、沿江美丽乡村示范带、农村饮水巩固提升等建设项目为依托,补齐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短板,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库区特色产业发展,增强移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到2025年,三峡库区移民生活水平达到重庆市同期平均水平。

做好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以移民美丽家园建设为抓手,制发区级示范项目工作方案,采取竞争立项方式,实施示范项目,促进集中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因地制宜扶持特色产业,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施示范项目,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产业兴、百姓富。以和谐稳定为目标,及时足额发放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创业就业培训,补齐散居移民基础设施短板。以监督管理为手段,统筹安排督导检查、稽察审计、监测评估、绩效评价及运行监控工作,确保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地落实。

第七节 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水治理能力

推进优化水资源、河湖岸线、水土保持等管理,统筹监管与执法的协作联动,实现水利监管执法常态化、规范化。探索建立水利“一张图”动态监管机制,强化水工程、水生态空间管控。探索水利工程“并联式”验收新模式,开展主体竣工验收和征地移民等专项验收。建立水利资金集中统筹和竞争立项机制,充分发挥项目集聚效应、叠加效应。创新水库移民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飞地经济”“物业经济”新模式,深化移民后期扶持产业项目形成资产“三权”改革。推动水利工程管护和效益发挥机制改革,开展市场化、社会化管理模式试点。探索推行河道物业化管理。适时推进水利非税收入征管体制改革,做好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补偿费、砂石资源费等征管改革。探索水利工程保险机制。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建立与现代工程管理相适应的建管体系。


第八章 兴科技弘文化,强智慧水利建设

以水利高质量发展科技文化需求为导向,按照“增内涵、强品位、提质量”的思路,以增加科技含量、提升文化品位为重点,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智慧水利管理和运用,不断促进水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第一节 强化水利新技术研究及应用

以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长征渠引水等重大水利工程为载体,围绕江津水网、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环境、智慧水利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BIM、盾构、顶管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以及前沿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联合有关单位,加强对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治理、山区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节约用水、灌溉用水、水土保持等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水利有效集成和融合发展。

第二节 保护传承弘扬水文化

将文化元素融入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提升水文化内涵,统筹河湖岸线生态功能和人文功能,完善水景观生态、亲水配套设施,提质完善清溪沟水利风景区。依托“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推进水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鼓励水利文学、影视等作品创作、专著出版,大力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

第三节 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按照“强感知、增智慧、促应用”的思路,对标“安全、实用”的总要求,推动水利基础设施与新基建融合发展,推动构建以水利大系统平台、水利综合会商调度中心为支撑,覆盖N项业务的水利“2+N”智能业务应用体系,全面提升水利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全区水安全保障提供智能处理、决策支持和泛在服务。

智慧水利大脑。打造资源互融、数据互享、信息互通、板块互联、成果互用的“水利大系统平台”,建设稳定、可靠、高效的计算和存储基础设施,汇聚气象、水情、雨情、墒情、工情、灾情、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多源信息;建设集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管理、水工程调度、水资源管理、水行政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利综合会商调度中心,构建可靠的水利信息网,全面支撑水利领域综合决策和公共服务。

智慧水利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新技术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用,新建骨干工程鼓励按照智能化要求同步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同步交付实体工程和数字孪生工程。统筹构建智慧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工程勘察设计、建设基础信息,实施水利建设市场监管大数据应用,实行水利工程项目信息“一网通览”、企业资质和人员资格“一网通办”、市场主体诚信建设“一网通管”,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智慧管理。

智慧水利运管。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智慧河长系统建设,对水文测站、水库大坝、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农村小水电站等监测设施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推行“互联网+安全监管”,有效提升险情识别、风险诊断、安全运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实现水利工程运管智能应用。“十四五”期间,探索实施江津区农村集中供水在线监测监控项目,对80处千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实施24小时智能在线水质检测及重要部位视频监控,增强水质检测能力,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督促各供水管护单位确保农村供水安全。

智慧水利监测。利用卫星、雷达、无人机等多种监测手段,建设水利信息监测感知基础设施,加强对江河湖库、已成水利工程、水文、水利管理活动等信息动态监测和实时采集,构建天空地水利一体化感知网。

专栏7 水利科技文化工程

——大中型水利工程推进BIM等新技术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用。

——深化智慧水利运管和河长制。

——积极推进智慧农村饮水监管项目,对80处千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实施24小时智能在线水质检测及重要部位视频监控。


第九章 抓改革激活力,破解水利发展瓶颈

针对水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主要制约因素,按照“重创新、破瓶颈、激活力”的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推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水利改革发展瓶颈,增强水利发展后劲。

第一节 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保障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保持适度财政投资强度。继续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优先领域,完善公共财政水利投入政策,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水利建设力度。对资金预算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鼓励信用优良企业通过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等多种方式筹措。重大引调水和大型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实行“一事一议”“一项目一方案”的投融资方案。

创新项目投融资方式。统筹增量项目建设和存量资产盘活,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结合实际,综合运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建设-拥有-运营-转入(BOOT)、转让-运营-移交(TOT)、改建-运营-移交(ROT)和PPP等方式推进水利领域项目建设运营。探索选择一批已成水利工程,通过股权出让、委托经营、整合改制、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所筹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支持大型水利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使用专项债券,扩大股权和债权融资规模。

推进一体化建设运营。加快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推进水利投融资平台的市场化改造。鼓励并推进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实行水源工程、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一体化建设运营。加强水利资产的运营管理,因地制宜发展水经济,对公益性较强的水利工程,可采取配置经营性资源,或与经营性较强的自来水厂、旅游、康养等项目组合开发经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加强水源建设同供水市场的衔接,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第二节 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激发水利发展活力

适应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水利集体资产“确权、赋权、活权”,盘活农村水利集体资产,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水利集体资产“三变”改革;推进农村供水、水土保持、移民后期扶持等水利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让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持股,享有股份权利。持续巩固提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建立适应当地镇(街)情、水情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小型水库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以产权责任明晰化、管护模式科学化、运行机制高效化、经费保障制度化、监督机制规范化为引领,积极创建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国家级、市级样板县。

第三节 推进水价水市场改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建立健全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和市场供求的变化适时调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落实水价收费标准和收费制度,形成合理的回报机制。创新价格形成机制,探索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对社会资本参与的水源工程的供水产品价格,实行由项目投资经营主体与用户协商定价的,但不得违背价格法等法律法规。鼓励通过招标、电力直接交易等市场竞争方式或协商确定发电上网价格。以灌区改造为抓手,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继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制定农业水价,原则上应达到或逐步提高到工程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用水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结合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激活水市场主体,培育发展水市场,因地制宜发展水经济、水产业,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探索推进水权改革,开展水权交易制度研究,积极推进水权交易平台建设。

第四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水利高质量发展基础

加快建立健全人才发现培养机制,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立水利行业智库,建设高水平的领导干部、管理人才、水利专家、专业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技能人才“六支队伍”。着力推进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水文、农村水利等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培养选拔水利技术能手、首席技师和水文首席预报员等一批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实行“订单培养”“引进培养”,积极支持水利人才横向、纵向输送,加快人才流动,促进水利和其他行业融合发展。


第十章 规划项目及投资规模

第一节 项目规模

本次规划项目共47项,共计249个工程。

第二节 投资规模

根据江津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目标和主要建设任务,在总结“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投资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重点突出,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分析中央、市级和区级财政资金以及项目法人融资能力和投入的可能性、可行性,在确保“十三五”期间续建项目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十四五”规划项目筛选情况,按照不同类别投资及其可能的投资来源测算“十四五”期间全区水利投资规模。经初步测算,“十四五”规划各类项目规划总投资309.74亿元。

第三节 资金来源

积极对接国家及市级水利政策措施,以承接市级以上资金支持为着力点,按照“确有所需、生态安全、可以持续”要求加快列入“十四五”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力度,为争取资金提供基础保障。根据现有政策估算,“十四五”规划项目可以争取资金85.17亿元(含市级主导项目在区域内投入)。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强化各级政府水利工作责任,建立上下协同、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为实现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强化政府顶层设计、政策导向、投资主导和制度保障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的决策机制,推进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公众监督和科学民主决策。

优化政策供给。积极争取中央水利投入,继续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落实好“十四五”水源工程建设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项目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利用好土地出让收益支持乡村振兴政策,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建设。多措并举,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争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与运营。落实水利项目建设用地等要素保障,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空间规划保障重点。

分级分类落实。区级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和指导,落实好国家有关部委、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支持水利发展的各项政策,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确保规划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和重要改革顺利推进。水利部门要强化履职担当,创新工作方式,清单化、项目化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抓好工程建设管理,强化水旱灾害防御,抓实抓深抓细河长制,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推动规划实施。强化年度计划对本规划的衔接落实,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和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年度计划实施。

科学监测评估。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加强规划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的跟踪督办,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创新监测方式,客观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规划重大水利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列入项目库的项目仅作为审批、建设和财政资金补助的依据,不作为必须开工的约束性任务。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及时公开规划相关信息,自觉接受监督。


附件:1.附表1-5 “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清单

      2.附图1-4 “十四五”规划附图

附件下载:

附件1:附表1-5 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清单.docx
附件2:附图1-4 十四五规划附图.pdf

部门解读:

《江津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政策解读

媒体视角:

《江津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正式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