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www.jiangjin.gov.cn

[ 索引号 ] 11500381009320238D/2021-02885 [ 发文字号 ] 江津府发〔2021〕16号
[ 主题分类 ] 林业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江津区人民政府 [ 有效性 ] 有效
[ 成文日期 ] 2021-07-29 [ 发布日期 ] 2021-08-03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江津区“十四五” 林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江津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第123次常务会议审议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20217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江津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

二〇二一年七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趋势  5

第一节“十三五”发展回顾  5

第二节“十四五”发展趋势  12

第二章“十四五”发展思路  15

第一节指导思想  15

第二节基本原则  16

第三节总体目标  17

第四节分区布局  18

第三章“十四五”发展任务  19

第一节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和资源培育  20

第二节切实加强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  23

第三节大力推进林业产业融合发展  26

第四节  积极推动林业基础建设  28

第五节全面深化林业体制和机制改革  31

第六节切实做好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  33

第四章“十四五”林业重点工程  35

第一节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35

第二节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程  36

第三节“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生态建设工程  36

第四节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  37

第五节资源保护信息化建设工程  38

第六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  40

第五章“十四五”发展保障措施  40

第一节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41

第二节严格遵循依法治林  41

第三节积极依靠科技创新  42

第四节大力争取资金保障  42

第五节充分把握人才资源  42

《重庆市江津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20212025)》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区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及市林业局和区政府关于“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的相关要求编制,是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专项规划,是未来五年林业发展的重要蓝图,是全区履行林业资源培育、森林与湿地生态修复、林业资源管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等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十三五”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江津林业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林业建设的方针政策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建设“重庆市城乡林业统筹发展先行区”的总体要求,立足“点线面”生态空间布局,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林长制改革试点等林业重大改革,大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二期、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切实开展森林督查、绿盾行动、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大整治等森林资源保护行动,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常抓不懈,积极推广林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林业优新品种,很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为“十四五”时期林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江津获评森林旅游示范区、国家林业生物产业基地,区林业局获评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

“十三五”林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序号

目标内容

目标值

完成值

增长率

1

林地面积(万亩)

249

264.06

+6%

2

森林面积(万亩)

235

249.87

+6.3%

3

森林覆盖率(%)

≥49%

51.8

+2.8%

4

森林蓄积(万m3)

≥825

850

+3%

5

湿地保有量(万亩)

≥13.2

18.15

+37%

6

林业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8.2%

8.5%

+0.3%

7

森林火灾受害率(‰)

≤1‰

<0.1‰

-0.1‰

8

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

≥85%

90%

+5%

9

林业产值(亿元)

60

78

+30%

(一)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区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三期工程、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等林业重点工程,实现了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林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四增长”。累计完成营造林91.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1万亩,封山育林6.8万亩,森林抚育24.0万亩,低效林改造39.5万亩。截至2020年底,全区林地面积达到264.06万亩,较“十二五”末增加21.06万亩、增长率8.7%;森林面积249.87万亩,较“十二五”末增加了26.87万亩、增长率12%;活立木蓄积850万立方米,较“十二五”末增加139万立方米、增长率19.5%;森林覆盖率51.8%,较“十二五”末增长了5.3个百分点。

(二)资源保护成效明显

林地保护管理、自然保护地大排查大整治、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治等几项工作是“十三五”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重头戏,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绿色发展思想,各级政府对林业的重视度明显增强,社会各个层面对林业的认知度明显提高,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明显加强。一是以林地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有力有序。通过开展绿盾行动、森林督查、自然保护地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保护行动,乱征乱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乱挖野生植物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82.21万亩公益林由区财政出资参保,累计整改了以四面山自然保护区为主的全区264个生态环境问题,查处了2018年以来的森林督查问题 243件,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案件177件。2016年,区森林公安局“3.29”专案组被国家森林公安局授予集体二等功。二是连续16年实现森林火灾“零”发生。按照常抓不懈的工作思路,强化责任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措施落实,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全区连续16年实现森林火灾“零”发生。三是以松材线虫病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效突出。自2015年松材线虫在我区首次发生以来,随后成爆发式扩散,各级重拳出击,通过短短4年防控,2019年疫情防控出现拐点,病、枯死松树均呈下降趋势,下降率70%以上,防控资金锐减52.1%,松材线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

三)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将造林绿化与美丽乡村、森林城市建设相结合,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美,2016年,江津区被原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一是打造示范森林乡村。以四旁绿化为抓手,积极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全区建成全国生态文化村2个,国家森林乡村12个,重庆市绿色示范村51个。二是建设休闲康养胜地。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或招商引资,四面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云雾坪市级森林公园、临峰山市级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生态景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改造森林景观6000亩、改造公路49公里、修建步道49公里、建设瞭望塔2座、建造观景亭16个,配合有关部门,打造了鼎山公园和圣泉公园。这些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成为市民避暑、观光、休闲和享受生态成果的好去处。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依托美丽乡村和森林、苗圃资源,培育森林人家34家,其中市级9家,区级25家。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吹响,森林人家成为森林旅游新的经营主体。

(四)基础设施明显增强

“十三五”期间,随着各级对林业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林区公路、巡护步道、管理用房、消防水池等明显增多和改善。通过整合中央、市级、区级资金,累计修建林区公路460公里、巡护步道120公里,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150余公里;新建国有林场管护站、点管理用房145652平方米,改造国有林场管护站、点管理用房174480平方米;修建森林防火检查站、卡、点250个,其中标准检查站40个;建成森林消防水池555口。森林防火、森林资源调查、林业规划设计等方面信息化建设更是明显增强,已建成区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1个,分中心20个,高空视频监测云台65个,卡口97个,其中双光谱大型监测一体机15个,瞭望塔16座。

(五)林业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全面实施国有林场改革。2016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发〔20156号)以及《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委发〔201615号)精神,结合本区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国有林场的公益属性、机构级别和人员编制,实现了国有林场事企分开,收管了原镇街代管的5.4万亩零星国有林。于2018年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经市级验收评价为优。二是大力推进集体林业综合改革。重点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林业“三变”改革、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创新森林经营管理制度。2017年,区林业局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8年,江津区被列为重庆市11个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县。三是探索推行林长制改革。2019年,按照《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开展林长制试点方案〉的通知》(渝委办〔201967号)启动林长制改革试点。推行区域涉及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三山”区内8个镇(街道)27个村(社区),建立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和网格化管理模式,设置网格员107人,开展区总林长巡林2次、区级林长巡林9次、镇级巡林155次、村级巡林690次。分类梳理生态环境问题76个,完成整改48个,整改率63.16%。区域内营造林6600亩,其中森林抚育3000亩,幼林抚育3100亩,农田林网营造500亩。落实区域内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三山”保护以区领导为林长的主体责任。四是正式启动投融资体制改革。2019年,区政府落实了国开行生态建设融资4亿元,用于长江生态屏障建设和临峰山森林公园建设,实现了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良好开端。

(六)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十三五”期间,以花椒、橄榄、竹笋为主的森林食品,竹木及其制品,森林旅游、种苗花卉、蚕桑等五大林业产业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截至2020年底,全区实现林业总产值78亿元,年均增长超过5%2020年,花椒产业被国家林草局认定为“国家林业生物产业基地”。一是产业基地规模发展。充分结合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中央造林补贴、长防林二期工程、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不断壮大产业基地,目前,全区花椒种植规模达55.5万亩,笋竹20万亩,橄榄6万亩,蚕桑3万亩,种苗花卉3.5万亩,柑橘和桃、李等水果3万亩。二是林产品加工平稳发展。竹木加工虽然是以竹片、家具、棺木、曲木板等初产品加工为主,花椒也是以保鲜花椒、花椒油等初加工为主,但加工企业和加工产品能保持相对稳定,竹笋、桑椹、桑叶、活性炭等新产品正悄然问市,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值近年基本保持25亿元左右。三是第三产业向上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森林旅游业,发展态势较好,经济效益明显。近年来,森林旅游接待人次突破1000万人次,森林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直接受益农民超过5万人。

二、“十三五”发展主要问题  

(一)国土绿化空间趋紧,森林质量总体不高

随着生态修复持续深入,全区森林资源在不断增加的同时,林业生态建设空间日益趋紧,再加之非林地造林受政策限制,造成造林绿化、种苗花卉用地紧张,森林资源数值空间有限。当前,全区林分结构不合理,存在“六多六少”的不良问题,即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低效林多优质林少,中幼林多成、过熟林少,小径材多大径材少,一般树种多珍贵树种少。抵抗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能力弱,森林质量普遍不高,生态功能不强。

(二)发展保护矛盾突出,林地管理压力加大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经济发展对林业资源特别是林地、湿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受地理环境、生态区位重要性等地理条件和国家管控政策的限制,可供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湿地面积较少。因此,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趋突出,各类建设违法违规占用林地、湿地现象屡禁不止,林业监管执法任务日益繁重,林地、湿地、林木、野生动植物等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压力剧增。

(三)基础设施仍然较差,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随着支持政策和建设投资不断增加,林区水、电、路、房、通讯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林区面积大、分布广、地形地貌复杂,基础设施仍然较差。仍有部分护林点不通公路、没有自来水、没有通讯信号,甚至有极个别护林点不通电。至今,林业科技十分薄弱,高端专业化人才非常缺乏,工作设备也比较落后,科技工作主要停留在适用技术和优新品种推广上,科技创新、科研成果微乎其微,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林业加速发展的要求。

(四)统筹服务体系滞后,林业产业效益不高

目前,林业产业仍然处于无序化发展态势,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统筹服务体系滞后,统筹服务功能不强。林业产业自身而言,一产占比过大,产业链也不完善,大部分林产品为粗加工和普通工艺加工,精深加工水平、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聚集度低,产业基地规模小、林业龙头企业少;服务流通体系不完善,市场对接能力差;林旅融合发展进展缓慢,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森林旅游、体验、养生生态产品的任务繁重。

第二节“十四五”发展趋势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作为党的重大行动纲领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森林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林业作为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主体,承担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职责,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林业肩负着更加光荣的使命,承担着更加重大的任务。“十四五”期间,林业发展要主动适应新要求,增加多元化投入,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要继续打好生态保护攻坚战,进一步健全生态建设保护制度,用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林业发展指明新方向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20209月出席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时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大力推进自然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践举措。林业事业要按照这一方向,系统实施受损山体、江河湿地、石漠化生态修复,着力开展低效林改造和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加大力度增加森林碳汇。

三、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为林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为“十四五”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持续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精心做好“山青、水秀、林绿、景美”四篇文章,深入推进“五大环保行动”等国家重大生态建设战略,突显出林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必须把握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站在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国家大局来谋划、来推动林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要按照全市“一区两群”战略部署,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金山银山的创造者、乡村振兴的建设者。

四、社会矛盾的转化赋予林业发展新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绿色、环保、生态的生活方式的需求与日俱增,生态产品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以森林体验养生、森林食品、生态木竹产品为代表的绿色生态产品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基础和保障。“十四五”期间,林业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不断增强清新空气、洁净水源、优美环境、健康食品等林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特别是面对产业聚集度低、龙头企业少,经营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产品附加值低等产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亟待通过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林产品供给,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林产品质量,为乡村振兴、林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林业应有的贡献。

总体判断,“十四五”时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是我区林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变化给林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赋予的新任务,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树立底线思维,努力开创林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二章“十四五”发展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林业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及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以深化林业改革为动力,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惠民,做好建设绿水青山、保护绿水青山、利用绿水青山三篇文章。为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江津、助力江津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

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等重要指示坚定运用到林业建设具体实践中,认真分析本区林业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精准把握林业发展的新方向,努力做到“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定位准确、目标合理、任务实在、措施科学,让规划更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为本地区“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二、坚持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林业发展要积极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发展战略,依照国家和重庆林业改革发展分区布局,围绕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总体布暑,精心规划本区“十四五”林业功能分区和建设模式,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

三、坚持新发展要求

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林业建设也有了新要求,林业的主要职责由生态环境建设调整为生态保护修复,管理空间由过去只管“林”和林业系统的保护地,如今增加了“草原”和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保护地。“十四五”林业发展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林业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论述、批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山水林田湖统筹治理,坚持生态就是民生福祉,坚持创新林业治理体系等根本要求,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着力保护森林资源,稳步提升森林质量,努力增强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服务供给能力,让绿色财富成为真正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坚持新发展路径

“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要坚持保存量提质量、抓改革促创新、突重点补短板的发展路径,牢牢守住森林、湿地资源保护红线,严格执行林地和天然林保护规定,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切实保护、巩固好现有林业资源。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切实做好林业资源培育由增量向升质的转型。聚焦大江、大河、大山及乡村等重点区域实施生态修复、绿化美化和质量提升,加大力度增加森林碳汇,切实做好生态扶贫与美丽乡村的有效衔接。

第三节总体目标

立足建设绿水青山、保护绿水青山、利用绿水青山三篇文章,深化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森林与湿地资源保护,抓实生态修复与资源培育,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到“十四五”末,林业生态数量稳步增加,林业生态质量不断提高,林业三大效益更加显著,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全区林地面积确保262万亩不减少,力争森林面积增加到259万亩,森林蓄积量增加到9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到54%,林业产值达到82亿元。

江津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

序号

目标内容

目标值

目标类型

1

林地面积(万亩)

262

约束性

2

森林面积(万亩)

259

预期性

3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950

预期性

4

森林覆盖率(%)

53.8

约束性

5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或否)

约束性

6

创建国家森林乡村(个)

10

预期性

7

创建重庆绿色示范村(个)

20

预期性

7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率(%)

14

预期性

8

森林火灾受害率(‰)

≤0.3

预期性

9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0.3

预期性

10

林业产值(亿元)

82

预期性

第四节分区布局

结合江津自然秉赋和林业资源分布情况,按照因地施策、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的思路,构建长江流域千里林带,把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四面山、云雾山五大山脉建设成江津的森林屏障,以林区镇街和自然保护地区域为主构建生态产业区,整体形成“一江、五山、一区”的空间格局。

——长江千里林带。长江流经江津127公里,占整个重庆段的1/5,生态区位极其重要,是保护和治理的核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谋划好长江两岸生态修复和保护,以增加两岸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主攻方向,着力解决长江两岸造林绿化质量不高、生态屏障功能脆弱等问题,在长江两岸第一层山脊线(平缓地区江岸线外1000米)范围内努力建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

——五山森林屏障。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云雾山、四面山是江津境内的五大重要山脉,以全面推动林长制改革为抓手,抓紧抓实“五山”管护责任、环保问题整治和生态修复治理,守好山、育好林,不断提升森林质量,把“五山”建设成守护江津、抵制自然灾害、释放生态营养等生态功能更加强大的森林屏障。

——一大生态产业区。面上整体构筑成一大生态产业区,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一是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临峰山市级森林公园、云雾坪市级森林公园、滚子坪市级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在突出保护的前提下,着力推进森林旅游和康养;二是骆来山、太公山、猫山等山地区域,着力推进绿化、彩化、美化,发展乡村旅游;三是柏林、蔡家、中山、永兴等镇着力推进森林质量提升,营建木材储备林;四是杜市、慈云、李市、先锋等镇按照融合发展格局,着力推进种苗花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五是其它区域重点围绕花椒、橄榄、水果、笋竹、蚕桑等发展特色经济林,开展林产品研发加工,推进标准化和林产品品牌建设,提高林产品附加值。深度挖掘绿水青山价值,实现生态强农惠民,助力乡村振兴。

第三章“十四五”发展任务

紧紧围绕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总体目标,按照“一江、五山、一区”空间格局,坚持培育、保护、发展统筹推进的思路,突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抓实抓细造林绿化、资源培育、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林业产业发展,林业基础建设,林业改革,科技创新等各项工作。

第一节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和资源培育

持续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培育林业生态资源,是“十四五”时期林业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因地制宜,开展植树造林、实施生态修复、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湿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巩固和扩大生态空间,增强自然生态功能,构筑国土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十四五”国土绿化和资源培育主要任务

序号

任务名细

单位

目标值

目标类型

1

义务植树

%

尽责率80%

预期性

2

人工造林

万亩

1

约束性

3

低效林改造

万亩

10

约束性

4

四旁植树

万亩

4

约束性

5

森林抚育

万亩

15

约束性

6

创建国家森林乡村

10

预期性

7

创建重庆绿色示范村

20

预期性

一、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行动

“十四五”时期,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要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行动,以达到强化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的目的。义务植树行动不是狭隘的植树、栽花、种草,而是要丰富形式,鼓励公民通过捐资造林、抚育管护、认建认养、绿化宣传、自然教育等方式参与义务植树行动。

二、开展森林、湿地生态修复

重点针对长江两岸和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云雾山“四山”山脉因自然因素等导致的受损山体、退化林地、石漠化林地,根据不同区域立地条件,按照因地制宜原则,采取自然修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方式,宜树种树、宜草种草、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最终造就“长江千里林带、四山森林屏障”的生态美景。

三、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十四五”时期,造林绿化工作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4号)精神,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量质并重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原则,把造林绿化工作方向重点转向森林质量提升。

——天然林经营。保育结合,调整林分层次结构,优化树种组成,培育天然复层异龄林。针对中幼龄林,实施森林抚育;针对退化林和疏林,实施封育和补植补造,增加珍贵树种、乡土树种和深根系树种比重,调整和优化林分树种结构、龄组结构、径级结构和密度结构,形成层次多、冠层厚、生态位错落有致的森林结构,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加稳定。

——人工林经营。大力推进人工商品林和经济林集约经营,积极改造低质低效退化林分,采取补植改造、调整树种等方式,调减针叶林增加阔叶林、调减纯林增加混交林,大力营造珍贵树种、景观树种、彩色树种和优良经济林树种。根据林分生长状况和自然分化情况科学实施抚育经营,适时调整林分密度,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森林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灌木林经营。根据自然条件确定灌木林经营方向、方式和经营强度,科学开展平茬复壮、间密留疏,增强灌木林的稳定性,有条件的地区适度培育乔木林,形成乔灌混交,提高防护等综合效能。

四、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稳妥推进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是实施乡村生态振兴的具体体现。按照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要求,以四旁绿化为抓手,房前屋后见缝插绿,村旁路边植树增绿,组织开展国家森林乡村、重庆市绿色示范村创建评选活动,实现村庄绿化美化,形成沿河风景林、房前屋后花果林、村中空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美丽乡村绿化格局。

五、开展优良种苗培育管理

坚持贯彻“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方针,以种苗使用优质化、种子生产基地化、林木种苗监管信息化、种苗管理法制化为目标,突出抓好强基础、搭平台、重服务、严监管工作,加快推进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深度挖掘本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潜力,加大优良乡土特色树种及珍贵阔叶树种选育力度,针对性开展优良品种引种及林木品种认定工作。大力推广使用林木良种造林,实现林木良种质量、产量、使用率“三提升”。以依法治种为导向,全面推动林木种苗质量监管信息化、执法常态化、程序合法化,着力构建规范有序健康的种苗市场秩序。全力推动林木种苗花卉高质量发展,为林业生态系统修复和生态产品供给提供有力保障。

六、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充分发挥森林在改善城市宜居环境和城市现代风貌方面的独特作用,增加城市绿色元素。在“十三五”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基础上,围绕国家森林城市五大体系三十六项考核指标,抓紧查漏补缺,力争在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此为新起点,加强城市内绿化,建设城市绿廊,推进立体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疏解城市功能腾退的土地,优先用于绿化。大力提高城市特别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森林景观,建设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居相依的城市森林复合生态系统,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为城市营造绿色安全的生产空间、健康宜居的生活空间、优美完备的生态空间。

第二节切实加强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

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好森林和湿地资源,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党和国家赋予林业的重大历史使命。

“十四五”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主要任务

序号

任务名细

单位

目标值

目标类型

1

公益林保险

%

入保率100%

约束性

2

试点退耕还湿

万亩

0.2

约束性

3

建设野生动植物监测点

3

约束性

4

建立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

是或否

约束性

一、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

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天然林管护体系,形成远山设卡、近山巡护的合理布局,实现管护区域全覆盖。另一方面要加大生态公益林保险力度,实现全区6.6万亩国家公益林和50.3万亩地方公益林全部入保,让权益所有者在贡献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能得到保障。其三要深入贯彻执行《森林法》相关规定,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在天然林保护政策支撑下,切实做好森林生态效益直补工作。其四要加强天然公益林建设,对天然灌木林地、未成林地、疏林地采取封山育林与人工促进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到2025年,天然林保护的管护制度体系、监测评价体系基本完备,天然林保护能力全面提高。

二、严格保护林地资源

把林地作为提供生态产品的“耕地”看待,实行严格保护。强化全区林地“一张图”管理,守住林地、森林、湿地三条“红线”,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坚持定期开展林地使用情况核查,杜绝擅自改变林地用途,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综合应用遥感和样地调查技术,加强执法体系建设,严格实施森林资源监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破坏林地行为。进一步规范森林、林木、林地和木材采伐等管理。

三、重点保护湿地资源

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湿地区域,进一步健全湿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长江湿地生物多样性。对功能减弱、生境退化的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和恢复,改善湿地生态质量,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确保湿地可持续利用。对重要湿地及其周边范围内可退耕地实施退耕还湿,采取地形改造、栖息地营造、引水蓄水、清淤疏浚等措施,增加湿地面积。“十四五”期间,在长江、笋溪河和綦河流域试点退耕还湿,建设高效生态湿地示范区0.2万亩。

四、着力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重点开展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采取多形式、趣味性相结合方式,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警示教育,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和野化放归。结合森林防火检查站,在“一江、五山”和自然保护地区域内设立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点;依托我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在四面山自然保护区、大圆洞林场和云雾坪林场新建3个野生动植物监测点。深入贯彻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20202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严格监管、查处、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乱食滥用野生动物等行为,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有效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结合国家和重庆市关于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的统一安排,开展区域内分布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和编目,逐步建立陆生维管植物和陆生野生动物物种资源数据库,构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信息共享平台。

五、优化保护林木种质资源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是摸清林木资源家底的需要,是林木资源保护利用的需要。2020年已完成了全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十四五”期间,要完善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合理利用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成果,对品质优良的乡土树种、普查发现的本地区新分布和珍稀林木种质资源进行重点监测和原地保护,科学合理地开展驯化试验和推广发展。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和复壮,制止违规移植天然大树进城。

第三节大力推进林业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挖掘林业产业在绿色发展中的优势和潜力,以政策引导、示范引领、龙头带动为抓手,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传统特色林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林产业品牌,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十四五”林业产业发展主要任务

任务名称

相关内容

1.基地建设

一是对现有花椒55.5万亩、橄榄6万亩、蚕桑3万亩、种苗花卉3.5万亩、笋竹31.2万亩、用材林114.7万亩实施抚育管理、提质增效;二是培育大径材、优质材,营建木材储备林2万亩;三是适度建设林下种养业基地。

2.林产品加工

帮助引导企业推进标准化和林产品品牌建设,开展精深产品研发加工,提高林产品附加值。

3.生态旅游康养

支持帮助市场主体做大做强集观光旅游、体验康养、自然教育于一体的林业综合服务业,打造一批森林养生类、森林体验类、森林运动类、森林避暑类、森林养老类、适宜不同季节的生态康养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一、优化林业产业基地

截止“十三五”期末,我区已培育的重点林业产业基地包括花椒55.5万亩、橄榄6万亩、蚕桑3万亩、种苗花卉3.5万亩、笋竹31.2万亩、用材林114.7万亩。本着做优做强产业基地原则,一是对现有重点产业基地,全力做好抚育管理、品种更新,技术改造,力保基地规模不减、提质增效。二是积极营建木材储备林基地,率先在国有林场和林业经营企业、大户中启动,选择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用材商品林分,采取现有林改培方式,培育大径材、优质材,营建木材储备林2万亩。三是适度发展林下种养业基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4号)精神,林业要走复合经营、立体发展之路,在立地条件适宜的森林中,可适度建设林下种养业基地。在种植方面,主要可种植天麻、黄连等中药材和食用菌等森林绿色食品;在养殖方面,主要可养殖山鸡、山羊、山蜂等。

二、优化林产品加工业

二产业是一产业的链条延伸,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十四五”期间,以花椒、木竹产品、木本油料、干果、中药材等特色产品为重点,一要帮助引导企业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林产品初加工整体水平;二要帮助引导企业加快林产品多元化利用、精深产品研究开发,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迈进,提高林产品附加值;三要形成“资源-加工-产品-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推动林产品品牌化,加快林产品生产加工及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三、优化生态旅游康养产业

生态旅游康养产业以市场主体为支撑,以自然保护地为基础,政府和主管部门要积极培育以重点企业为支撑、多种新型经营主体为补充的多元市场主体结构,支持帮助市场主体做大做强集观光旅游、体验康养、自然教育于一体的林业综合服务业。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前提,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风景资源建设,积极挖掘生态文化,加快智慧景区建设,注重业态、模式和产品创新,精心打造一批森林养生类、森林体验类、森林运动类、森林避暑类、森林养老类、适宜不同季节的生态康养产品,开发全季节、全天候的生态康养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第四节  积极推动林业基础建设

林业基础建设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及林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重点解决林业设施落后、管理手段粗放、应急能力不足、信息化薄弱、科技含量低等突出问题,全面提升林业基础保障能力,提高生态风险防控能力,奠定林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十四五”林业基础建设主要任务

任务名称

相关内容

1.国有林场基础建设

将危旧管理用房全部改造完毕;管护站连接道路通达率100%、护林点道路通达率60%,新建公路5公里,改造公路8公里,修建摩托车道20公里、步道53公里;管护站、点全部通电,通讯覆盖率达80%;视频监测覆盖面提高90%。

2.森林防火基础建设

规划新建林区防火道路120公里、防火阻隔带100公里、新(改)建防火检查哨卡60个、消防水池200个;对现有视频监控系统优化升级,重点林区森林防火视频监控预警系统覆盖率达90%。

3.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结合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检疫执法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确保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稳定控制在0.3‰以内。实现松材线虫病疫情面积和疫点数量双下降。

一、加强国有林场基础建设

通过新建或改扩建的方式,加强国有林场管理用房、水电、通讯、道路等基础建设,以及生产基础设施、森林管护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管护效率和应急处理能力。“十四五”期间,将危旧管理用房全部改造完毕,管护站连接道路通达率100%、护林点道路通达率60%,新建林区防火公路5公里、修建摩托车道5公里、巡护步道和康养步道53公里;无法使用自来水的管护、点采取钻进或修建蓄水池方式,解决所有管护站、点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积极协调供电部门,力争解决当前未通电的7个管护点的照明问题;积极协调电信部门,力争管护站、点通讯覆盖率达80%。进一步加大国有林场信息化建设力度,并逐步向智能化迈进。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提档升级,监测覆盖面提高到80%,并实现森林防火监测、有害生物监测、野生动植物监测、林区人员和生产管理等一个系统多功能综合运用。

二、加强全区森林防火基础建设

进一步完善森林火灾人防、技防、物防“三防”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推进传统防火和科学防火相结合、风力灭火和以水灭火相结合、人力灭火和机械灭火相结合,加强重点区域森林防火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依法治火力度,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实现火灾防控现代化、预警响应规范化、火源管理法制化、火灾扑救科学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森林防火信息化、管理机制规范化,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3‰以内。十四五期间,规划新(改)建林区防火道路120公里、防火阻隔带100公里、防火检查站(哨卡)60个、消防水池200个。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并逐步向智能化迈进。对区森林防火视频监控指挥系统提档升级,重点林区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覆盖率达到90%

三、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大力推行工程治理、无公害防治等治理措施。结合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构建集智能化的监测预警、法制化的检疫御灾、专业化的防治减灾、机动化的应急救灾于一体的现代化防控体系,加强检疫执法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严密疫情监测,积极应对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严控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传播与扩散,实现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稳定控制在0.3‰以内,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竹木及其它林产品检疫率达到80%

四、加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

整合全区森林资源、自然保护地、森林防火等数据,建立全区森林资源大数据库和“智慧林业”信息化平台,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持续提升区级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基础设施设备,逐步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网络化。大力推进智能化、现代装备在森林经营、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上的应用,提升森林资源监测水平,强化森林资源监督、案件发现和执法机制。

第五节全面深化林业体制和机制改革

全面深化林业体制和机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是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行深化四大改革。

一、全面推行林长制

“十三五“期间,本区已开展林长制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林长制,并引领开展其它各项林业工作。建立林长制责任体系,设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林长,落实网格护林员队伍;建立落实山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建立落实山林资源损害问题发现与整治机制;建立落实林长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二、探索实行林票制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借鉴地票经验,在严格林地征占用总额控制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林地林木生态价值量“先补后占”“占补平衡”新机制,对用于商业开发的征占用林地实行林票拍卖制度,促进集约节约使用林地,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根据镇街林地存量、资源禀赋、乡村振兴任务等情况,结合镇街申报意愿,在四面山、四屏、柏林、蔡家、中山、永兴、塘河等选择23个重点林区镇开展林木林地生态价值量供给试点,在全区范围内统一进行林票交易、转让。根据林票试点开展情况,总结试点经验,再逐步向其他镇街推开。

三、加强集体林业综合改革

继续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形成集体林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格局。进一步完善林权流转工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集体林权股权化、社会资本投入林业模式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创新森林经营管理制度,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四、深化国有林场改革

在完成新一轮国有林场改革基础上,合理界定国有林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定位,根据自身实际规划好各自的发展方向。一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严格推行场长森林资源管理考核制,强化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等职责,提高生态指标考核约束力。二是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在保持林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按照收支两条线原则,采取与社会业主合作、对外承包经营等方式,适度开展森林多种经营,发展森林旅游、康养等特色产业,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开展林场供电、饮水、道路、管护站点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与城镇发展的融合度。

第六节切实做好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

切实加强林业科技工作,以促进科技与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为切入点,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拓宽发展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力,提升科技服务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水平,全面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争取2025年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林业标准使用率达到80%以上。

“十四五”科技创新管理主要任务

序号

任务名细

单位

目标值

目标类型

1

取得林业技术成果

1

预期性

2

认定林木良种

2

预期性

3

技术标准推广使用率

%

80

约束性

4

推广新技术

2

约束性

5

推广新品种

5

约束性

一、创新林业管理模式

紧扣支撑生态建设、引领产业升级、服务绿色发展三大主题,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的作用。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林业各项业务深度融合,推动绿色生态行动,全面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依托重庆市一体化网上行政审批平台,进一步规范和改革林业行政审批行为,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减少林业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督及考核问责。

二、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研究

加强与林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强化林业科技发展关键技术研究,着重开展林业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可持续经营、生态保护与修复、森林资源监管、自然保护地管理、森林火灾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方向的技术集成创新研究。重点推进长江消落带和湿地生态系统治理、珍贵大径材乡土树种培育、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松材线虫病等)防控、乡土特色林木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食用林产品加工技术与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研究。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加强成渝两地林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切实开展林业技术攻关。力争“十四五”期末,取得林业关键技术成果一项,选育认定林业优良品种2个。

三、狠抓新技术新成果推广

建立健全成果推广科技支撑体系,构建一支由区林业局、镇街林业站、国有林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长期从事林业的乡土技术人员构成的多层级、立体化的林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通过技术引进示范、现场科技服务、实用技术培训等方式,紧紧围绕林下经济、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笋竹、森林旅游、生态康养等主导产业开展林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积极探索以中央林草改革发展资金为引导,社会性投资参与的协同投资模式,努力破解科技推广投入瓶颈难。到2025年,规划建设技术含量高、示范效果好的科技示范基地3处,力争林业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推广使用率达80%。推广林业新技术2项以上、林木良种5个以上。

四、加强新品种和知识产权保护

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强化打击假冒伪劣林木种苗和植物新品种权行政执法。探索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林木种苗及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联动协作机制,探索开展成渝地区林草良种选育、审定和推广,对同一适宜生态区域审(认)定良种实行互信互认。

第四章“十四五”林业重点工程

林业重点工程是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实现绿色发展、推进林业现代化的战略途径,“十四五”期间要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改善江津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总量,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加强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保护和修复。

第一节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采取森林近自然经营等措施,依托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统筹考虑地理气候、森林类型和经营状况,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森林抚育等措施,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高森林质量,提升全区森林综合效益。重点在“一江四山”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按照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根据森林不同功能进行区划和规划,逐步形成科学的公益林、商品林布局,以及合理的林种、树种结构。在资源培育上,实现由数量扩张为主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经营模式上,由注重短轮伐期的纯林经营向长中短结合、营造混交林转变。“十四五”期间,实施森林抚育12万亩,低效林改造4万亩,改培国家储备林2万亩。

第二节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程

巩固提升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一步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一是进一步落实退耕还林农户和业主的管护责任,加紧落实兑现退耕还林政策,维护退耕农户和业主切身利益。二是将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纳入森林资源管理,制止毁林复垦和随意改变林地用途;因基础建设征占用退耕还林地的,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十四五”期间,通过实施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品种改良等方式,开展14万亩退耕还林质量提升工程,其中:森林抚育2万亩、低效林改造5万亩、幼林抚育7万亩。

第三节“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生态建设工程

统筹谋划好长江流域江津段两岸生态修复和保护,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为抓手,推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生态建设工程。一要推动生态修复,在长江两岸现有林分中实施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实施疏林地及未成林地营造林,实施灌木林培育和“四旁”植树等,增加岸线植被覆盖、丰富两岸生态景观、增加两岸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二要加强生态保护,开展林地分级和差别化管理,做好公益林、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监管,严厉打击破坏林地、林木、湿地、野生动植物等林业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三要强化民生保障,针对长江两岸城镇聚集、人口密集的实际问题,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注重发展经济林,推动林业“三变”改革,开展非国有林生态赎买,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十四五”期间,在长江干流两岸第一层山脊线(或平缓地区岸线外1000米左右)范围内,实施营造林7万亩,其中森林数量提升2万亩(种植结构调整1.1万亩、农田林网和四旁植树0.5万亩、疏林地和未成林地营造林0.4万亩),森林质量提升5万亩(景观示范林建设0.1万亩、森林抚育4.1万亩、低效林改造0.7万亩、城市和园区等绿化美化0.1万亩)。

第四节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

天然林保护修复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全面保护,突出重点;尊重自然,科学修复;生态为民,保障民生;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建立天然林用途管制制度,落实天然林保护监管制度。到2025年,全区82万亩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

一、完善天然林管护制度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以及生态区位重要性、自然恢复能力、生态脆弱性、物种珍稀性等指标,确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建立地方政府天然林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考核制,逐级分解落实天然林保护责任和修复任务,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责任。加强天然林管护站点等建设,提高管护效率和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天然林休养生息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培育大径材和珍贵树种,维护国家木材安全。

二、落实天然林保护监管制度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成效考核监督,加大天然林保护年度核查力度,实行绩效管理。强化舆论监督,制定奖励措施,发动群众防控天然林灾害事件,对破坏天然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依法追究责任。

三、科学修复天然林

“十四五”期间,编制出台江津区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制定退化天然林修复制度,科学开展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开展公益林建设和公益林管护,强化天然中幼林抚育,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中幼林抚育等方式规划任务10万亩(其中人工补植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中幼林抚育2亩)。

第五节资源保护信息化建设工程

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利用全区森林资源、自然保护地、森林防火等数据,开展全区森林资源保护信息化建设工程。

一、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

以林业基础数据采集为建设重点,结合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林木种质资源普查、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等专业调查,摸清林业资源家底,逐步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最终融合森林防火视频监控预警系统,建成林地保护、森林防火预警、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野生动植物保护、乱砍滥伐监控等综合性的监测监控体系。

二、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

强化森林防火“技防”建设,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新建或升级改造林火视频监控预警系统、林下红外监测系统和瞭望塔设施设备,逐步完善森林防火“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升级改造智慧防火“一张图”、预警系统软件和发布平台、更新配备预警设施设备、探索建立森林火险模型等方式,提升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建设。

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化建设

补充完善森防检疫机构的信息化设备,规划建设林业有害生物数据信息管理和分析及预测预报系统,建立疫情数据采集、检疫追溯、远程诊断、社会服务、应急指挥为一体的大数据接收与传输、智能决策与服务的平台,加强检疫执法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严密疫情监测,积极应对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严控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传播与扩散。

四、自然保护地信息化建设

构建覆盖全区国家级和市级森林生态类自然保护区的信息化网络体系;构建覆盖全区各类型自然公园,集建设和管理、资源保护、景区景点宣传推介、自然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管理和服务系统平台。

第六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十四五”期间,积极协调完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以及后续的各项任务。一要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开展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和勘界立标,制定各类自然保护地相关管理制度,严格红线管控。二要强化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完善机构设置和专业人员配备;梳理矛盾冲突,解决土地权属问题,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区域交叉、空间重叠的问题;开展生态修复,增强保护地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公众教育宣传,增强公众的保护和参与意识。到2025年,着重完成自然保护地区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推进四面山生态博物馆和大圆洞植物标本馆建设;续建临峰山滨江城市森林公园;探索实施自然保护地非国有林生态赎买和自然保护区原住居民生态搬迁。

第五章“十四五”发展保障措施

第一节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抓牢抓实意识形态建设、政治思想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引导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严格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完成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和森林防火、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等情况纳入地方镇、村考核。有效衔接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确保本地区林业发展重大建设任务、重大建设工程纳入地方总体规划,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

第二节严格遵循依法治林

坚持正风肃纪,着力开展党风党纪和廉政警示教育,整治林业系统干部职工执行不力、慵懒无为、纪律松弛等突出问题,持续转变林业队伍工作作风。积极开展林业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普及林业法律法规知识,特别是林地、森林、湿地等生态红线保护政策、林业保护发展资金使用管理规定、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不断提高社会各界林业法治意识,规范林地使用、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管理。进一步壮大和提升林业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形成权威高效的林业综合执法体制。走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之路,逐步建立优化林区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平台,推动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迈进,全面提升依法治林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节积极依靠科技创新  

继续推进林业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提升林业标准化工作水平,是推动新时代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大力开展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坚持科技兴林,积极引进、培育、推广优良新品种、新方法、新技术,以提高林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与资金收益率。二要持续加强林业科技协作,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联姻与协作,合作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新品种、新产品开发研究。三要广泛开展林业科技宣传培训,着力开办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班,普遍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以科技进步带动林业产业发展。

第四节大力争取资金保障

坚持多元化发展、多渠道投入的原则,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各级政策性和项目性资金,完善财政支持下的森林保险制度,加大全区林业保护发展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参与,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其三要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投入模式,开发适合生态保护与建设特点的金融产品,争取各级各类银行的金融支持。

第五节充分把握人才资源

建立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充分把握人才资源,既要注重人才引进,更要做好现有人才培养使用。要积极引进林业经营实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智慧林业建设型人才等,加大林场、管护站、点等基层单位不同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在职位、职称晋升上向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倾斜。要加强林业基层技术队伍的培训,采取“高端培训、上挂外派、局场交流”等方式,加强实用技术的培训和实作训练,加大林业经理、资源调查和监测、林木种苗、林业科技等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和实作训练,不断提高林业职工专业技术水平,推动“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顺利落地实施。

部门解读:

《江津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媒体视角:

我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出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