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www.jiangjin.gov.cn

[ 索引号 ] 11500381009320238D/2021-03062 [ 发文字号 ] 江津府发〔2021〕17号
[ 主题分类 ] 建设规划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江津区人民政府 [ 有效性 ] 有效
[ 成文日期 ] 2021-08-26 [ 发布日期 ] 2021-09-03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江津区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江津区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已经区政府第126次常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20218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江津区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重庆市江津区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区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和《江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期目标纲要》编制,围绕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主要阐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效融入城市、提升城镇现代化建设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重点着眼20212025年中期发展,展望20262035年远景目标,是推进全区新型城镇化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第一阶段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江津区持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江津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市同城、扩容、提质和小城镇提档升级,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城镇化成效显著,为未来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双福新区、滨江新城等新城区常住人口加速流入,全区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2020年,城镇常住人口达81.87万人,比2015年增加6.6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16%,比2015年提高2.26个百分点,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8.28%(人口统计代码、区划调整前数据)。以农业转移人口城镇稳定就业为重点的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大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开展新市民培训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积极创建就业创业平台,五年累计培训农业转移人口2.08万人次,建成市、区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18家,入驻企业511户,农业转移人口在江津非农就业累计12.6万人。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水平适度、管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成功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建设范围。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2020年,学前教育普惠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98%100%。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应急体系和远程医疗服务体系,2020年,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6.5张,比2015年提高1.2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综合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落实有力,开展医疗救助113万人次;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就业创业及社会保险政策。

城市和小城镇面貌显著改善。“一江两岸”山水城市形态全面形成,双福新区产城融合成效明显,滚动实施同城一体化项目和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宜居宜业宜游水平不断提高,整体迈入同城化发展新阶段。小城镇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城镇建成区面积从2015年的110.4平方公里增长到2020年的126.1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90平方公里。同城、融城交通建设快速推进,轨道交通5号线跳磴至江津段即将完工;华福隧道、华岩隧道、西江大道等融城市政道路建成通车。

城市经济发展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构建江津工业园区“一区四园”发展格局,工业集中度达到97%;双福、德感、圣泉纳入西部(重庆)科学城范围;江津综保区封关运行,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常态化运行;江津珞璜物流园区与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联合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第二节发展环境

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城镇化发展速度、空间格局、发展需求等将呈现出新的趋势与特征,江津区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江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遇不断叠加。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及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庆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江津区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纳入国家首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建设范围,重庆新机场选址紧邻江津,对外高速公路、高铁、长江黄金水道等重大交通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基础稳步提升,为江津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带来了新机遇,有利于培育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动能、拓展新型城镇化发展新空间、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江津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城市能级、集聚辐射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有待完善,城市轨道、快速路、智慧停车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建设品质与精细化治理水平有待提升,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等现代城市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小城镇建设短板仍然存在,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和内部同城化建设还需加快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发展水平不够高,人口老龄化趋势持续加快,人口仍然净流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优质均衡供给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江津区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

“十四五”期间及未来更长时期,江津区城镇化水平将由中期向成熟期转变,要抢抓发展机遇,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着力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使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镇生活。

第二章总体要求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城区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提升江津城市发展能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推动小城镇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开启江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新征程。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落户,不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通过提标扩面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城市提升与乡村振兴相统筹。统筹推进城乡人口、产业布局,推进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建立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

——坚持四化同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文化传承彰显风貌特色。深入挖掘江津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农耕民俗等人文资源,推进文化与城乡建设相结合,把文化元素融入街区、植入景区、嵌入乡村,传承文化脉络,强化历史记忆,留住乡愁,增强城镇文化底蕴,突出江城山城和人文江津风貌特色。

第二节发展目标

围绕二○三五年江津将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高质量为导向、面向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江津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2025年,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取得明显进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山水人文城市建设品质持续提升,率先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

——形成更加协调、同城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形成“一主两副六节点多特色”城镇体系。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建设深入推进,重庆中心城区功能疏解承接地作用充分发挥,承接主城功能外溢、外部产业转移、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能级明显提升,“十四五”时期,力争“一主两副”城区常住人口年均新增3人左右。城镇体系结构更加合理,城镇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小城镇发展各具特色,建成一批达到城市标准的农村现代社区。城镇建成区(含在建)面积达到145平方公里。

——形成更具品质、智慧韧性的山水人文城市。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山水人文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城市扩容提质、提标扩面和补短板强弱项取得显著成效,美丽滨江城市、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魅力彰显,城市经济品质、生态品质、人文品质、生活品质实现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安全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等新型城市、未来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实现更高质量、全面覆盖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进程达到新水平。力争吸引8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确保力争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全面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农业转移人口技能素质持续增强,实现更充分更稳定的就业。

——建设更加均衡、共享发展的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互促互进的格局加快形成,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9:1,城乡居民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2035年,全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入成熟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大幅提升,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城市现代化基本实现;城镇体系结构更加完善,城镇功能明显增强,小城镇生态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成为高品质生活新载体,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新水平;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构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乡村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发展差距及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江津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指标

属性

城镇化水平




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0.16

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预期性

2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48.28

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

预期性

基本公共服务




3

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4

有培训意愿的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

培训覆盖率(%)

≥95

预期性

5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95

≥96

预期性

6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95

≥97

预期性

7

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预期性

8

普惠型幼儿园覆盖率(%)

85

90

预期性

9

每千人口拥有职业(助理)医师数(人)

2.33

3

预期性

10

城镇调查失业率(%)


≤5.5

预期性

基础设施



11

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

98.18

≥99

预期性

12

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

87.6

90

预期性

13

城市污水处理率(%)

95.2

100

预期性

14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预期性

15

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

100

100

预期性

16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50

预期性

17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100

预期性

18

城市建成区数字化管理覆盖率(%)

100

100

预期性

资源环境




19

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310

≥300

约束性

20

森林覆盖率(%)

51.8

54

约束性

21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37.06

38

预期性

第三章构建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

以提升城市现代产业要素聚集能力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各类产业和要素聚集平台,推动制造业集群发展,推动服务业集中发展,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创业就业提供产业支撑。

第一节构建“一主两副六节点多特色”城镇发展空间

构建“以中心城区为引领,珞璜、白沙为副中心,中心镇为节点,其他特色镇为网络”的“一主两副六节点多特色”现代城镇体系。到2025年,城镇建成区145平方公里,搭建百万级人口城市格局。

高品质构建“一主两副”现代化城区。江津主城和珞璜、白沙城市副中心,是江津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创新、开放发展和同城化先行区建设的主战场,要加快集聚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内陆开放、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功能,打造重庆中心城区功能疏解承接地,率先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

——高品质打造“一江两岸”现代化城区。长江以北建设生态创新城,把双福-圣泉-滨江新城-德感等整合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南部科技创新中心、商贸中心和重庆高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打造提升双福、滨江新城等现代化城区形象和高铁站等城市门户形象,高水平塑造山水人文城市风貌,建成高品质生活宜居区;长江以南建设文化康养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突出特色打造几江半岛历史母城,推进鼎山高牙片区开发逐步向支坪延伸,发挥綦河、长江交汇景观优势,高品质开发支坪片区。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园区,加快建设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环重庆交通大学创新生态圈,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工业园区内涵提升,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南部科技创新中心。构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以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汽摩、材料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加快现代商圈和商务中心建设,提档升级市场群和物流园区,着力打造科学城南部商贸中心,构建以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特色金融、商务会展等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深度挖掘“江城”“山城”美丽山水资源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推进产城景、文商旅深度融合,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嵌入美丽乡村,加快美丽山水人文江津建设,着力打造好重庆首个市级历史文化名城。

——加快建设珞璜城市副中心,打造重庆南部开放新城、产业新城。依托珞璜工业园,积极发展消费品工业(智能家居)、新型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珞璜智能家居小镇、西南纸业包装基地。依托综合保税区,加快拓展保税作业场所,拓宽商品进境口岸,提升通关效能,拓展多式多向开放通道,完善港口铁路公路集疏运体系,加快保税场外加工园区建设,增强开放型产业和要素聚集能力,着力打造重庆南向开放引擎,尽快形成大口岸、大枢纽、大基地开放发展新格局,培育以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等为重点的开放型经济新业态。

——加快建设白沙城市副中心。推进白沙工业园扩容升级,建设产城融合、文旅融合、城乡统筹的新城。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酒水饮料、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新型材料和文旅融合产业,着力打造川渝沿长江经济带上的节点小城市。

——把油溪、吴滩、龙华部分区域纳入城市拓展预控范围,依托规划的重庆新机场选址,研究布局临空经济区。适时推进先锋纳入城市建设范围,打造先锋食品特色产业园和城市功能组团。

提升“六节点多特色”小城镇发展活力。小城镇是江津聚集农村二三产业的重要平台,按照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要求,聚焦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推进小城镇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提升石蟆、李市、油溪、蔡家、贾嗣、四屏等6个中心镇功能,增强产业、人口聚集能力,打造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节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石蟆、李市、蔡家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油溪与吴滩共同作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预控区,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四屏-四面山依托旅游度假区,着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着力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国家级特色旅游小城镇;贾嗣作为珞璜副中心的重要功能拓展区,依托现代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着力建设滨水特色城镇。

——促进其他小城镇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进中山、塘河、吴滩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夏坝三线文化小城镇发展文旅小镇,推进长江沿线的龙华、朱杨、石门和綦河、笋溪河沿线的西湖、广兴、嘉平等镇打造滨江滨河生态宜居小城镇,推进慈云、永兴、柏林、杜市等镇打造美丽田园小城镇。

第二节加快融入国家区域战略

按照“坚持同城化、融入中心区、联结渝川黔、打造新支点”的思路,加快融入国家区域战略,拓展发展新空间,厚植发展新优势。

推进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坚持规划同构、城乡同融、产业同链、科教同兴、交通同建、生态同治、文旅同线、服务同享,加强江津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持续推动江津区与重庆中心城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积极融入中心城区产业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承接主城中心城区功能外溢,着力打造中心城区功能疏解承接地,建成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的高品质山水人文城市,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当好川渝合作排头兵,深化与泸州等川南毗邻市县合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港口、综合保税区、自贸区等平台优势,协同打造川渝南向开放桥头堡,携手永川与泸州共建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携手自贡等川南渝西10市区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努力把江津打造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

助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新合作示范项目,高水平推进西部(重庆)东盟商品、农副产品和冷链食品分拨中心建设;携手广西防城港、贵州遵义、四川泸州等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提高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东南亚冷链海陆快线、“水上穿梭巴士”等开行频次,努力将江津打造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和重庆内陆开放前沿阵地。

第三节推进产业平台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进城就业安家需求、提升产业平台承载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着力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完善产业平台公共配套设施,促进进城农民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

着力提升制造业平台的产业培育能力。高质量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园区、江津综合保税区、珞璜工业园和白沙工业园。支持企业完善智能标准生产设施,主要包括共享型的智能化标准化生产场所及设备、标准厂房、接入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终端设备、配置高效率的设备运维软件系统等;健全技术研发转化设施,主要包括瞄准产业平台主导产业所需共性技术,整合各类技术创新资源,健全开放式的技术研发转化空间及设施,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配备专业通用仪器设备,健全科研成果中试基地,完善产品创制试制设施和模拟应用场景,打造服务于科研成果熟化、工程化、工艺化的有效载体等;完善检验检测认证设施,主要包括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配备产品质量测试和性能评定等设备,引入国际国内权威认证机构共建质量认证服务平台等;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及项目孵化自主创业等公益性平台建设,探索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供高价值专利布局、专利信息分析及法律咨询等服务。

培育打造服务业类产业平台。完善商圈、中央商务区、次级商业中心、市场群及物流园区等商贸物流格局,着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着力培育双福、滨江新城和几江半岛等商圈,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南部商贸中心。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商业文化广场、特色餐饮及文化休闲街区、打造消费聚集区、夜间消费区和人气消费场景。培育打造商务中心,加快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及研发设计等。升级发展专业市场群及物流园区,建设规模适用的公共仓储集散回收设施,配备智能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导引运输车和库存管理系统,完善电子商务设施及软件系统,建设便于线上线下推介展示交易的直播或体验等公用空间。

积极打造农业类产业平台。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基地等完善公共性技术研发设施及平台建设,支持现代生产、育种大棚、物联网、智能设施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支持建设小型冷储设施、农产品初加工场地及田间运输场地,积极解决园区和基地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以及配套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用地,支持创业就业园区、创客中心等准公益性平台建设,带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1  城镇体系及产业平台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一主两副六节点多特色”城镇体系:江津“主城”包括几江街道、鼎山街道、圣泉街道、德感街道、双福街道、龙华镇、支坪镇、先锋镇;“两副”为珞璜镇和白沙镇城市副中心;“六节点”为石蟆、李市、油溪、蔡家、贾嗣、四屏镇六个重点、中心镇;“多特色”为其他14个一般建制镇。

产业培育公共设施平台:支持重庆(西部)科学城江津园区、珞璜工业园和白沙工业园加强产业培育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打造滨江新城、几江半岛、双福和珞璜“1+3”城市商圈、中央商务区及多条特色商业街区,国家级珞璜综合物流园、白市驿—双福农产品物流园、德感物流园和专业市场群等。持续打造国家级农业园区,支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高效农业基地、田园综合体。

第四章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取向,深化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常住人口,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高质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第一节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建立和完善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推动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人群在城镇更加便捷落户,确保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户口在城市应落尽落。按照户口迁移“零门槛”的要求,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提高在镇街、单位、社区设立集体户的户口迁移服务水平,探索以经常居住地和稳定就业地登记户口制度。实施农村籍大学生来去自由落户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建立创业就业人员城乡双向流动机制。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其地上房屋所有权,以及派生的征地补偿权、惠农补贴享有权等权益不变,解除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上学、基本保险、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待遇与城镇居民同等享有。探索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小城镇就近就地转移,根据小城镇吸纳转移人口数量配置建设用地,建立“人地挂钩”机制。

第二节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创业就业能力

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就业质量。加强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整合人社、农业、乡村振兴、民政等部门培训资源,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深入开展订单培训、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创业培训,依托镇街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对进厂入社农民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养老护理、育婴师、烹调师及其他特色工种等技能培训,扩大新市民职业资格培训受益面,提升劳动技能水平。支持辖区大学及职业院校建设惠及面广、适用性强的培训基地,提升培训设施设备水平,开设实用技术专业,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与企业及各类园区建立实训基地和实训中心。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职工培训中心。加大农村转移人口创业培训力度,全面落实创业贷款、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优惠政策,加快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星创天地”“创客空间”等创业孵化平台发展,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鼓励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完善区、镇、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对接区内企业、人才市场、劳务单位等,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和“民营企业招聘周”“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培育劳务经纪人队伍,支持农村创建劳务品牌,在农村发动“能人”带动外出务工。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实施就业补贴等,着力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及城镇“零就业”家庭劳动就业。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加大“中介”欺诈惩罚力度,把根治“4+N”拖欠民工工资治理机制常态化,进一步健全农民工就业创业法律援助体系,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劳动权益。

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对有创业就业培训意愿的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按照规定落实困难家庭或零就业家庭培训补贴。对有创业意愿并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贷款支持力度。到2025年,有培训意愿的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第三节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义务教育、参保、就医结算、职业技能培训、保障性住房等制度,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充分保证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不断提高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随所在单位参加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并纳入就业服务范围,对灵活就业的未落户常住人口允许以个人身份参加养老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扩大常住人口子女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原则上按居住地所在学区就地解决子女小学初中入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进一步完善保障房制度,实施住房保障常住人口全覆盖。城镇常住人口公共服务支出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

专栏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点项目

城镇化率提升: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力争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

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及落户:力争每年在城镇非农就业落户农业人口1万人左右。

就业创业及新市民培训:力争每年开展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不低于7000人次,其中新市民培训3000人次;用于农民工培训经费逐年增长。

孵化平台建设:新建和提升市、区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20家,其中提升市级创业孵化基地3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3个,新增区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6个,基本建立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创业孵化基地(园区)体系。

提高公共服务常住人口覆盖面: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大于100%;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6%;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7%;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第五章全面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

把握未来城市发展趋势,按照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和有机更新,全面建设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山水人文城市,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城市。

第一节建设生活便捷的宜居城市

着力打造“半小时同城化通勤圈、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渝昆高铁、成渝铁路公交化改造、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建成轨道交通跳蹬至圣泉寺站,争取开工建设圣泉寺至鼎山段、启动17号线二期工程、鱼洞至鼎山段等,优先发展以铁路、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际大运量客运,争取开行公交化列车,打造轨道上的城市。加快建设合璧津、江泸北线、渝赤叙、永津等高速公路,启动建设支坪长江大桥、小南海长江大桥等同城化通道,加快建设几江至龙华、鼎山至支坪等快速路,持续建设城区、园区市政路网,提档升级老旧城区道路,完善步行道、登山道、骑行道等人行路网。推进与重庆中心城区及毗邻主城新区之间的公交一体化建设,优化区外、区内公交线网,完善公交优先体系。加强公共停车场供给与管理,解决停车难问题。完善客货运枢纽、场站和集疏运系统建设,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

专栏3  城市交通体系建设项目

轨道交通:建成跳磴站至圣泉寺站段,开工建设圣泉寺站至鼎山站段(过江段),争取推进鼎山站至鱼洞站段、17号线二期工程、19号线、7号线等前期工作。

高速公路:建成合璧津、江泸北线高速公路,建设永川至江津、渝赤叙高速公路,启动渝泸高速扩能(先锋至白沙段)等前期工作。

同城化通道和城市快速路:争取开工建设小南海长江大桥、支坪长江大桥;积极打通二纵线、金曾路南延线、珊瑚大道东延伸线、一纵线白彭路至小湾立交段、七纵线曾家至走马段、玉观隧道等;积极布局西江大道-西彭-珞璜-南彭快速路、跳蹬-珞璜-支坪、科技大道等快速路;谋划布局缙云山科创大道(货运通道)等;开工建设支坪-鼎山、几江-龙华等城市快速路。

公交站场、停车场:布局建设滨江新城、江津南、白沙镇等综合客运枢纽,双福、珞璜等公交接驳换乘枢纽,白沙、油溪、德感、支坪、吴滩等公交首末站建设;在几江、滨江新城、双福、德感建设400个公交停车港湾。建设公共停车场,建设智慧停车综合管理生态云平台,实施城区路内停车泊位及公共停车场智能化改造,改造泊位8000个。

公交线路:争取开行至中心城区商圈(陈家坪、杨家坪、大坪、观音桥)和毗邻城区(大学城、西彭、陶家、白市驿、巴南、璧山、永川)的同城化公交线路或公交快线,优化开行珞璜、双福、德感工业园等职住通勤公交线。

推动公共服务提质扩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高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有序扩大新城区学位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加快双福、滨江新城、德感、珞璜小学初中高中公办学校配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集聚具备国际国内竞争力的教育资源。全面推进健康江津建设,持续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水平,着力打造和集聚三级医院,加强与国内优质三甲医院和医学院校合作办医,完善圣泉等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加快公益性养老设施建设,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站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养老机构。优化社区生活服务网络,扩大普惠性养老、幼儿园和托育服务供给,扩充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型床位数,发展婴幼儿综合性托育服务。积极利用电力大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科学分析人口集聚趋势,推动公共设施精准投放。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规模,实现供给主体和方式多元化。

专栏4  公共服务提质扩面项目

教育事业:新建滨江幼儿园(暂定名)、白沙园区幼儿园(暂定名)等一批公办幼儿园;新建双福第五小学(暂定名)、双福第六小学(暂定名)、双福第七小学(暂定名)、双福第八小学(暂定名)、双福第十小学(暂定名)、白沙园区小学、滨江第二小学、艾坪山小学等;扩建享堂小学、德感小学等;新建双福聚奎高级中学(暂定名)、双福第二初级中学、珞璜初级中学、双福第三初级中学、滨江第一初级中学等。

医疗卫生:建设区中心医院科研教学及规培基地综合楼、区中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区精神卫生中心、区第二人民医院肿瘤专科大楼、区二院传染病专科楼、区二院双宝院区等项目;实施区妇幼保健院、区第一人民医院等迁建工程;推进“智慧医院”建设。

发展社区生活服务业。加快建设汇集多种供给端资源的居民生活服务网络平台,改造和提升大众化餐饮、住宿、家庭服务等居民生活服务网点,完善一站式便民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生活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支持电商企业建立社区服务平台,发展一店多能、网订店取(送)模式,实现购物、缴费、家政等服务进社区、进家庭。

城市建设有机更新。加快几江半岛、德感和珞璜、白沙等老城区有机更新,坚持功能疏解与功能提升有机结合,着力拓展公共生态休闲空间、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推进老旧城区、老旧街区、老旧小区、棚户区、老旧厂区、老旧建筑消防设施、老旧电梯、老城区停车场等改造建设,加强文化遗存和传统风貌街区保护,活化利用人文资源,打造文化创意、旅游休闲街区。开展未来社区试点建设,推动未来社区理念在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建社区中全面推广,加快打造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基本单元。

第二节建设城景交融的山水城市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产城景深度融合,强化城市生态空间建设,构建美丽山水城市形态,全面提升绿色人居环境,打造高品质生态城市。

建设美丽山水城市。坚持融山、融水、融绿,保护好山脊线、水际线、城市轮廓线和视觉通廊,构建山、水、绿生态网络系统,提升打造“江城”“山城”“生态园林城市”等美丽山水城市形态。提升“江城”品质,加强“一江两岸”保护、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建设“清水绿岸”休闲游憩亲水长廊,塑造高品质滨水空间,把“一江两岸”约40公里岸线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景观长廊,彰显“滨江城市”魅力。提升“山城”品质,加强“四山”保护、整治及生态修复,打造多彩森林观光休闲带,把缙云山-临峰山森林景观带打造成为江津本地居民及外来游客城市观光及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强城周生态屏障建设和生态田园打造,展现“山城”“田园城市”形象。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加强城市综合公园、主题公园、专业公园和景观长廊、生态绿道、街头绿地建设,强化公园建设先行引领新城新区开发,实施城市绿化美化、环城森林景观、绿色通道、森林生态等绿化工程,配套完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各级各类绿地体系,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物种多样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切实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生态空间、留足城市开敞空间,到2025年,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90%

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深化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推进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深化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推进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统筹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进一步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厨余垃圾处理厂建设,完善和提升垃圾清运和处理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城市建成区全覆盖。加快卫生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绿色建筑,推广装配式建筑,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绿色建造和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深入推进绿色出行,持续提升车辆清洁能源化比例,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第三节建设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

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升级,构建满足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需求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打造数字江津。

前瞻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高水平打造“数字基建”,完善4G基站网络,推进5G网络布局和应用,“十四五”期间建设5G基站4500个,实现街镇和交通干线5G全覆盖。加快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环境设施、交通物流设施、综合管网设施、清洁能源设施、幸福民生设施智能化建设,打造“感知城市”物联网系统,构建城市智能化中枢,按照管理一张网的要求,建立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覆盖全域的城市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全面推进数字社会建设。完善提升“城市大脑”支撑能力,推进各行业基础信息库整合;完善重点行业应用智慧体系,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商圈、智慧产业园区、智慧公园、智慧景区等建设,推进交通、城管、教育、卫生健康、文旅等数字社会各领域场景应用建设,创新一批符合当地百姓需求的特色场景。着力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助力城市智慧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向纵深发展。积极开展未来社区数字化协同发展试点,构建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安全治理等数字化创新应用场景,实现100%社区接入智慧服务平台。推动存量社区先试先用CIMCity Intelligent Modeling城市智慧模型)平台、智慧服务平台,全面推广未来社区服务模式,形成数字社会城市基本功能单元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事业数字化,持续推动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深入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

第四节建设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

提升城市防洪排涝、供电供气安全、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配置完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应急设施,切实提升城市发展的韧性和底力。

提升建设市政设施和海绵城市。提升管网管线建设水平,推进几江、德感、双福、珞璜老城区二三级管网改造力度,新区开发按照共建共享原则,统筹推进“共杆”“共箱”建设和有条件区域“共同管沟”建设。改造和新建一批污水处理厂,改造和新建一批自来水厂,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增强生产生活用水供给能力,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加强水质监测和水源地保护,保障供水安全。规范和治理城市广告、站牌,提升保洁服务水平,保持路灯完好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预防黑臭水体为重点,加快城市海绵综合体、海绵型绿地系统、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建设,增强城市雨水消纳功能,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目标,“十四五”时期,城市建成区面积的45%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健全城市风险治理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面提升应对风险的韧性能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疫情预警、救治、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冷链产品可溯源供应体系,提升疫情防控精密智控能力。严格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对危化品、工贸、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推进危险化学品、高层建筑消防、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监管整治常态化;加强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疫苗安全监管,提升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能力。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推进行政管理、组织指挥、应急力量、制度保障“四大体系”和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三大系统”建设,构建区、镇(街)、村(居)、网格“四级”综合监管网络,构建监测防控和风险预警体系。加强气象、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地震等自然灾害重点区域和节点监控,加大应急信息平台、车辆装备和技术设施建设,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强化应急物资保障管理,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安全演练,提高全社会防灾救灾避灾能力。

专栏5  新型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山水城市(绿色城市)建设:谋划布局一批新区新城的城市公园项目,新建圣泉寺公园、长岭公园(暂命名)、双福大溪河公园一、三期等一批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扩建鼎山公园、大岭湖公园、圣泉湖公园。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推进建筑立面、屋顶绿化美化。实施绿色交通工程,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公共充电站、充电桩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建设5G基站4500个,建成较为完善的5G规模化网络,加强5G在城市管理、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推进存量通信杆塔、社会杆塔、公共设施及附属资源、建筑外墙和天面等资源开放。建立健全城市治理大数据应用中心、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智慧小区等大数据管理平台项目。积极推进完善社会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区域网络灾备中心等项目。推进工业互联网、智慧工业园区等建设,打造智慧城市场景。

韧性城市建设:加强绿色智能电网、天然气输配、城市供水体系项目建设,统筹地下地上管网改造建设。加强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项目建设,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置系统建设。加快德感水厂二期、支坪水厂一期、珞璜工业园水厂等项目建设,加强供水管网和设施的维护管理,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修正值)控制在10%以内。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德感工业园兰家沱污水处理厂三期、双福新区污水处理厂三期、和爱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规划布局中山污水处理厂等。

第五节建设开放包容的人文城市

充分挖掘江津“市级历史文化名城”资源,把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加强文化保护传承,提升城市人文品质,彰显城市文化内涵。

营造开放包容的城市环境。加快全龄友好城市建设,关注“一老一少”等特殊群体状况,大力塑造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帮助的城市精神文化,营造共生共存、共建共享、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形成包容多元文化、富有亲和力与归属感的城市生活氛围。打造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公平均等公共服务、可承担的多层次住房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建设功能集成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施适老化示范房建设改造工程。全面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社区公园无障碍设计改造提升,构建全龄友好、便捷舒适的公共空间。

塑造独特的人文风貌。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人文品质。深度挖掘名人文化、长寿文化、爱情文化、古镇文化、诗联文化、抗战文化及农耕文化等深厚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嵌入美丽乡村,推动城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统筹规划建设城市文化景观,把江津历史人物、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域特色文化提炼为城市文化符号及形象标识,以城市雕塑、城市小品、文化墙等方式融入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街区、街头绿地、慢行空间等城市开敞空间,推动有条件的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大中型公园和城市中心广场植入参与性、体验性的演艺文化、广场文化、非物质文化制作与展示、特色文创等文化业态,形成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交相辉映的城市气质;统一规划和建设城市文化标识系统,完善博物馆、陈列馆和纪念馆等文博馆舍规划建设,形成环境性展示、保护性展示、利用性展示、游览性展示、传播性展示等不同文化展示方式,强化城市文化记忆,营造文化氛围,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魅力,展现“四面山水、人文江津”特色文化风貌。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区级重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及项目建设,实施革命历史纪念设施品质提升工程,推进社区文化体育场馆及设施提标达标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和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广播电视服务全覆盖。

专栏6  公共服务水平提升重点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江津文化艺术中心、“中华第一联楼-临江楼”、白沙酒城、影视城和文博城等重点项目,打造滨江文化长廊。区文化馆小剧场升级改造。推动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广播电视服务实现全覆盖。新建江津竞训中心、双福体育中心、滨江新城体育公园,升级改造公共体育场馆,完成区体育中心、区体育馆、区游泳馆等公共体育场馆升级改造,综合利用零星用地、低效用地建设公共活动空间,建设一批社区文化体育公园。

第六章有序推进小城镇现代化建设

聚焦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推动小城镇补短板、强弱项、锻长项,建设规模适度、功能配套、生态优美、文化厚重、特色鲜明的宜居宜业小城镇,全面提升小城镇承载产业和人口的能力。

第一节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有序推进小城镇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加强综合环境“净化、洁化、绿化、美化”,全面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

提升和完善小城镇市政设施。加快城镇自来水厂扩容升级,推进水质达标标准水厂(站)向一般建制镇特别是撤乡并镇后的乡场镇全覆盖。按照雨污分流的要求推进地下三级管网改造完善,新建和改扩建垃圾站、公共厕所等市政环卫设施,提升和完善镇级污水处理系统和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基地所在镇工业废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完善提升小城镇天然气管网。完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提高小城镇防洪减灾能力。推动智慧小城镇建设。

推进小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加强小城镇(场)街巷路面硬化铺装,规范强弱电线网或入地敷设,提升街巷硬化整洁品质。加强城镇水系生态修复治理。提升园林绿化系统,因地制宜利用街心、路边、河岸、山体等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加快城镇公园建设,拓展居民公共休闲空间。在标志建筑、重要节点实施灯饰工程,规范广告、店牌等标志标识。持续推进绕镇道路或过镇道路改道工程。

加强城镇风貌建设。提升城镇规划设计水平,控制建筑立面和色彩,因地制宜打造城镇形象集中展示区。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支持各镇提炼地域特色文化,在重要节点建设文化雕塑小品、文化墙等,把文化元素融入城镇广场公园和街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打造文化魅力公共空间,建设人文城镇。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在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利用,鼓励社会资本进行点状、片状开发,发展文化休闲旅游。

第二节推进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

推进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小城镇倾斜,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全面实现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

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加强小城镇公办幼儿园建设,持续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完善教学设施,按照以强带弱、以城带乡、以老带新的要求,实施“名校+”行动,大力发展跨区域跨城乡教育联合体,深入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完善城乡优秀教师调剂交流机制,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加强小城镇卫生院改扩建,完善检验检测等诊疗设施,深化发展医联体和医共体,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共享,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完善基层医务人员更新补充机制、医共体模式下基层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完善人员编制,稳定公共卫生队伍,提升乡镇基层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推进敬老院规范建设,实施农村薄弱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加快片区型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建设,支持社会资本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田园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康养新业态。

完善小城镇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推进小城镇两个分馆建设全覆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小城镇延伸。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加强小城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进综合广场标准化建设并实现镇街全覆盖,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文化功能空间载体。支持镇街及社会资本建设文化公园,保护利用传统文化,重塑文化生态。开展乡村“村晚”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农村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支持有条件的镇创建“中国艺术之乡”。

专栏7  小城镇公共服务提升重点项目

教育:新建、改扩建和迁建一批场镇公办幼儿园,迁建朱杨小学、支坪小学等,扩建江津六中,迁建西湖中学等。

卫生:加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能力建设,迁建蔡家中心卫生院、夏坝镇卫生院、石蟆中心卫生院等。

养老:镇养老服务中心、片区型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江津区西部第六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等项目,鼓励源和生态康养中心、鹅公湖康养中心等康养项目建设。

文体:开展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推进镇(街)文化广场、文化礼堂、乡村小舞台、非遗传习场所、数字放映厅等设施建设。

第三节推进小城镇产业培育设施建设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分类打造小城镇产业聚集平台和载体,完善产业公共培育设施,推进二三产业在小城镇聚集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推进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的小城镇聚焦主导产业、适度提升城镇综合功能,培育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资源加工、特色产业型城镇。

着力打造以农产品为主的特色加工基地。深化细化镇村土地利用规划,有序规划和预留镇村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用地,合理保障中小企业基地用地。支持石蟆、李市、蔡家、油溪、吴滩等有条件的小城镇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特色加工业。规范小工业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工业污水处理、检验检测、仓储及展示交易等公共配套设施。

加快小城镇服务业发展。推进小城镇商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每个镇形成一条特色商业街区、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一家品牌超市,加快生活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小城镇电商平台,以小城镇为支点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密乡镇物流配送网点,提升和完善乡镇物流配送体系,推进乡村流通现代化建设。支持小城镇发展创业就业孵化器等众创空间,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支持和引导综合实力强、有条件有经验的大中型企业牵头或参与小城镇发展,打造各类综合体,发展商贸型、体育运动型、康养型、休闲度假型等特色小镇。

加快景区类产业平台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四面山、四屏等旅游镇和白沙、中山、塘河、石蟆、吴滩等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名村。配套建设和提升游客接待中心、文化活动广场、购物街、停车场、厕所、市政环卫等公共配套设施;进一步拓宽景区景点道路,解决“最后一公里”通畅问题,完善景区内部标志标识系统等,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4G/5G无线网络A级以上景区全覆盖,建设智慧景区;支持文化演艺场所、非物质文化制作工坊等建设,推进文化业态和文化元素进入景区景点。推动文旅、农旅、商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农事体验等业态。

规范发展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规范建设白沙全国文化教育特色小镇(住建部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四屏旅游特色小镇(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百个特色小镇),稳妥培育新的特色小镇项目和特色小城镇,打造产业特而精、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创新创业新平台。

专栏8  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重点项目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小城镇20公钟通高速公路实现全覆盖,布局建设沿江公路(几江-龙华并适时延伸白沙)、綦河片区融城快速路网,新建和改扩建白沙、油溪、支坪、吴滩等一批公交首末站;改造提升镇(场)供水工程,新建西湖镇水厂等;新建中山、四屏镇湾头污水处理厂等,改造支坪、白沙、石门、先锋等污水管网;各镇(乡场镇)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公共厕所和垃圾站;乡场镇实施道路铺装和管线下地工程;新建和扩建一批乡镇公园或主题公园,补建或扩建一批市民综合广场;白沙、李市、石蟆等地新建一批220KV、110KV输变电工程,在柏林、龙吟、塘河等地新建一批35KV输变电工程。

小城镇公共服务提升: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扩建蔡家、朱杨、龙华、油溪幼儿园等,迁建吴滩幼儿园等;新建白沙园区小学、艾坪山小学等,扩建享堂小学、迁建朱杨小学、支坪小学、西湖小学等。推进镇街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成蔡家中心卫生院、石蟆中心卫生院、夏坝镇卫生院迁建项目。按照数字化要求建设一批文化馆、图书馆分馆,推进镇街小舞台、文化广场、数字放映厅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乡镇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谋划环綦河自行车赛道(支坪-广兴);依托旅游景区和小城镇打造和提升一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小城镇产业平台载体建设:实施一条特色商业街区、一个农产品交易市、一个品牌超市全覆盖工程;规划建设一批用地合法、环保合规的小工业基地;新建和提升一批旅游镇、旅游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实施农业园区、重点特色农产品基地研发及现代设施农业提升工程;新建和提升一批电商平台。

第七章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高标准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江津区)建设,坚持惠及全民、城乡共享,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有序开展城乡融合改革试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打造城乡融合样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第一节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宜业乡村、生态乡村、文明乡村、善治乡村、富足乡村建设,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升级版,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投入和管护机制,统筹推进路水电气讯及市政环卫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完善农村路网结构,持续加大旅游路、产业路等农村道路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道路一体化建设、使用、管护和运营机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进城镇供水网络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集中供水设施建设,加强水质监测,提高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探索推动城市天然气管网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信息化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4G/5G向农村覆盖,加快智慧农业、智慧村建设,建设数字乡村。探索开展无人机物流在农村应用和配送试点。深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优化村庄居民点布局。

持续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深化农村垃圾、厕所和污水“三大革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管网向农村延伸,探索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清运设施建立城乡一体的物业化管护运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垃圾清运设施建设和管护,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农村厨房改造,继续推进厕所革命,提高卫生厕所普及率。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旧房整治提升,支持和鼓励农村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民宿。在通达性较好、有特色产业支撑的行政村,按照特色产业区(基地)、旅游景区(景点)、品质生活区“三区融合”的要求,打造一批农村现代社区。

加强村落传统风貌保护和建设。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历史建筑和文物,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村庄风貌建设,按照各地传统习俗和传统民居风格进行新农村农房风貌改造;推进文化创意进村庄,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村庄文化底蕴,建设特色文化村;实施绿化景观工程,建设田园景观,搞好庭园绿化;完善照明设施,实施村庄亮化工程。依托村级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进一步筑牢农村先进文化阵地,活跃文化生活,培育主流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专栏9  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项目

深化农村道路建设,提升通镇通村水平,大力推进城区到各镇街的公交化改造,对有条件的行政村逐步进行公交化改造;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供水工程46处,新建及改造管网3700km;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以“四化”“八改”为重点,实施200个农村院落的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500户;实施智慧农业“四大行动”推广应用示范项目,推进气象环境远程综合监测、生态环境远程综合监测、智能蔬菜种植大棚远程监控、畜禽养殖环境监测、农村电商平台(科教信息中心)建设;新建一批农村养老设施,巩固提升农村卫生室、农家书屋,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升村级文明促进中心功能,建设一批乡村文化乐园,按照城市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农村社区。

第二节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增加公共服务在乡村的供给,增强公共服务在城市、小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同步性,加快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推动城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乡村延伸。合理补齐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薄弱学校发展短板,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完善城乡三级医疗网络,加强乡村卫生室能力建设,增强基层卫生院集中治疗农村慢性病的能力,推进全专融合型家庭医生团队在乡村全覆盖,推进家庭医生签约,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

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区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进村级互助养老点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加强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推进社保转移接续,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加快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实施全民参保扩面行动,努力实现全民登记、全员参保,到2025年,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97%以上。

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体育普惠共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农村便民文化体育设施,持续创新开展送文化下乡。推进覆盖城乡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数字建设,推进融合媒体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基层社区学校、图书馆、书屋、文明实践中心等数字化升级,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共享水平。筑牢农村先进文化阵地,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节推动城市要素进入乡村

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促进人才、资金、科技、土地、产业、信息等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形成城乡要素双向良性循环。

推动城市人才回农村。鼓励青年人才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完善乡贤回乡激励机制,持续回引壮大农村本土人才队伍。探索开展岗编分离等人才利用方式,促进城市科教文卫体等人员定期服务乡村。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实施和优化“三支一扶”计划、“三师一家”下乡活动和三乡人才工程,完善基层全科医生、全科教师、全科农技人才、全科水利人才等使用、评价办法,探索有偿服务、兼职兼薪模式,引导各类市场、管理、科技人才以及“老科协”等退休人员发挥职业专长,到农村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创新创业服务。建立和完善返乡回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机制,积极打造返乡入乡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加快培育农业农村管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乡村实用科技人才,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探索建立职业农民培育长效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开展乡村合作创业带头人培训。每年开展城乡各类就业培训4000人以上,“十四五”累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考核颁证2万人,培育高技能适用人才1500人,建设市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

推动资本进乡村。进一步完善规划、建设用地、财政、金融及税收制度,支持和鼓励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与乡村资源资产结合,进入各类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按照合作共赢模式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生产经营性开发,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完善信用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强化金融支农惠农政策手段。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经营权转让、转租、抵押融资等政策体系,拓展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稳妥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抵质押担保融资产品创新业务,探索农作物抵押贷款。鼓励工商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科技进乡村。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技术入股政策,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探索公益性(农技服务中心)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加强对农业科技带头人、种养规模经营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培训,逐步形成“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

打造城乡要素跨界整合平台。以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全面入市为契机,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粮油食品加工基地和中小企业基地、城市郊区、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等,打造一批城乡要素跨界整合平台,推进乡村主题公园、乡村博物馆、乡村陈列馆、纪念馆、民俗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公共体育设施等公共服务向平台覆盖,从涉农财政资金、建设用地、投融资等方面形成优惠政策集成,鼓励城市资本及创新资源向平台聚集,推动城乡要素跨界整合,着力打造集特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度假、精品旅居、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基地(项目),引领和带动乡村现代产业发展。

第四节探索农村权益价值实现机制

深化推动农村以土地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破除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创新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加快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落实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户资格权,稳妥放活使用权。完善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采取征收、有偿退出、托管经营、宅基地换养老等方式,鼓励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加大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力度,实现村民和集体双增收。推进承包地和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明确界定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权能,保护三方权益。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

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建立和完善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认定机制,城镇规划区之外的农村地区经营性建设用地尽量不征转,按照集体建设用地供地,通过市场招拍挂有偿获得,完善征地、集体建设用地异地集中占用农用地补偿、安置制度。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转让税收制度、区镇村及农民个人多主体利益分配制度、区镇村土地转让收益使用监管制度。依托重庆土交所和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搭建市区镇三级土地交易平台,规范交易主体行为,建立和完善交易程序,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一级市场。进一步完善宅基地用益物权和使用权转让、租赁及抵押融资,建立和完善土地二级市场。清理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分类建立农村建设用地空间信息数据库。

持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改革。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广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试点经验,持续稳妥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向非集体经济组织人员开放。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政经分离”试点建设,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建立动态监管及风险预警机制。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集体所有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积极建设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与交易体系,进一步拓展农村产权市场交易边界,把农村集体土地类资源、涉农财政资金建成的生产性道路、水利、能源及信息设施、生产性设施、大型农机具、专利技术、商标、品牌等纳入交易范围。

全面提升农村居民收入。通过探索农村权益价值实现机制、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健全农民财产性、工资性、经营性、转移性收入增长机制,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

专栏10  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改革重点

建立城乡统一的

土地市场

经营性建设用地空间数据库,推进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平台建设等。

形成典型案例

落户农民权益退出

土地股份合作社方式退出,宅基地换养老方式退出等。

形成典型案例

农村经营性资产

产权制度改革

扩面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推进“三社”融合发展,推进“三权分置”改革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加强组织保障

健全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部署推动,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协调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建立和完善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相关部门和镇街切实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加快制定实施细则和具体措施,明确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确保工作部署到位、规划落实到位、任务分解到位、措施执行到位。

第二节加强政策保障

研究完善新型城镇化涉及户籍、用地、财政、金融、人才、环境容量等专项政策,加大对新型城镇化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保障力度。创新投融资保障机制,探索设立城乡融合发展专项基金,积极争取国家级和市级专项资金,创新投融资模式。健全改革容错机制,激励落实推进相关工作。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全面参与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三节加强规划衔接与监测评估

加强规划衔接和政策协调,确保本规划与经济社会总体规划以及各部门专项规划在总体要求上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检测,实行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部门解读:

《江津区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政策解读

媒体视角:

我区出台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