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www.jiangjin.gov.cn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的重要部署,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府办发﹝2021﹞2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所需,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加强气象现代化能力建设,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我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保障。
(二)总体目标。江津区气象现代化水平达到全市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全市领先水平,气象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江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显著增强。到2025年,灾害性天气监测分辨率达到5公里;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智能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分别达到3公里、1公里,暴雨过程预警准确率达到92%以上,强对流天气警报提前2小时发布;气象灾害高风险区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到2035年,建成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气象服务样板区、气候经济发展典范区,我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二、重点工作
(一)建设智慧气象体系。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和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大力发展智慧气象。
1.积极融入重庆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建设。依托市级“天枢”“知天”“天资”“御天”系统,对标监测精密,进一步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提高观测数据获取和天气系统协同观测能力。对标预报精准,利用智能预报预测系统,开展气象要素网络预报业务,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度。对标服务精细,建设完善本地智慧云气象服务平台,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和发布推向简约化、集成化,实现“一键制作,多渠道发布”智慧气象服务平台。〔江津气象局、区委网信办、区发展改革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应急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打造农业气象科研方阵。搭建花椒农业气象大数据平台,推进融入大数据平台,开展花椒的产业、农业气象服务、生长环境监测、病虫害监测等数据库建设。联合市气象局、市农科院共建“中国(重庆)花椒产业研发中心”,打造花椒科研试验基地,构建花椒产业全过程的气象与农业科研试验、产品开发、气候品质认证等体系,开展花椒“食用、药用、养生、生态旅游”四大价值研究开发和挖掘。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研成果转化,争取跻身全市气象科研方阵,助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江津气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农业农村委、区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落实气象服务生命安全要求,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快建立覆盖全面、信息准确、传递畅通的气象检测预报预警体系,提升我区防范自然灾害能力水平。
3.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重点在长江、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暴雨灾害高风险区、高海拔地区等,加密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加强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和转折性天气预报预警,强化境内河流流域、水库汇水区雨情监测预警和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继续依托区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智慧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面向指定区域、指定人群快速推送信息,为我区防灾减灾救灾决策部署提供科学支撑。(江津气象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应急局、江津区规划自然资源局、江津海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预警信息发布传播能力。建立健全气象预警管理和发布体系。加快推进村级预警工作站建设,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预警工作体系,实现预警工作站全覆盖。建立健全多媒体多渠道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推动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江津气象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应急局、区融媒体中心、相关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5.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完善“区-镇(街道)”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应用分区分级气象灾害风险等级标准,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实施差异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开展暴雨、雷电、大风、高温、低温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以及山洪地质灾害等衍生次生灾害的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开展灾害风险评估,绘制灾害风险地图,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和台账,制定一对一的动态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建立与不同预警等级配套的应急处置流程和措施。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开展城市规划、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化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和防御雷电灾害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推进机关、公益设施和住宅小区防雷减灾规范化示范建设。(江津气象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应急局、各镇街和区级相关责任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6.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运行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分级响应机制,加强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职能和能力建设。健全部门间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共建、数据信息共享、自然灾害联合会商、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统筹推进预警信息员、网格员、群测群防员等基层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江津气象局、区水利局、区应急局、区林业局、江津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气象合作。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构建协同高效、优势互补的川渝气象保障体系。
7.实施泸州江津两地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编制实施泸州江津两地双城经济圈气象保障专项规划。重点实施区域气象灾害联防、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气象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气象服务和文化旅游建设气象服务。争取市级气象领域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在泸州江津两地布局落地。(江津气象局、区应急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利局、区文化旅游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气象保障体系。落实气象服务生产发展要求,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气象保障体系。
8.开展江津综合保税区国际物流枢纽气象保障服务。打造工业园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示范,探索长江水道航运气象服务,服务江津综合保税区等重要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江津气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交通局、江津海事处、珞璜工业园发展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建设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体系。落实气象服务生活富裕要求,推进落实“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9.增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依托江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以助力乡村振兴为抓手,重点开展保障粮食安全及花椒特色农业气象服务。通过建设现代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着力提升田间气象科技水平,补足山地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存在的短板弱项,有效助力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气象服务。积极推动研究性业务发展,提升江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科研能力。加大重点区域、重要农事季节的人工影响天气抗旱防雹作业力度。(江津气象局、区农业农村委、有关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创建花椒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开展花椒锈病防治、品质检测、品种选育及适应性评价研究。深入开展花椒气候品质评估、花椒天气指数保险、花椒锈病早期监测等研究及服务,强化江津农试站观测试验、示范推广的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实现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示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气象科技支撑。(江津气象局、区农业农村委、有关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体系。落实气象服务生态良好的要求,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体系。
11.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积极开展重要生态系统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建立森林生态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工作机制。升级改造作业装备,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根据“蓝天行动”需求,制定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计划,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持续开展改善空气质量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充分发挥人工增雨促使大气环境容量“腾库纳污”和抢抓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作用,切实提升大气污染防治保障能力。(江津气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财政局等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12.推进重庆三峡国家气象公园(江津)建设。高水平高标准规划打造江津·女桑园,高质量完成农试站二期项目建设,积极谋划推动三期建设。充分发挥中国(重庆)花椒产业研发中心科研示范作用,构建重庆近郊家庭休闲目的地,引领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的文化、科技内涵。深度挖掘江津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两大“本底”,持续打造大四面山旅游景区国家级气候康养标识品牌,助力重庆三峡国家气象公园建设、气候旅游品牌建设。合理利用天气景观、立体气候、气象历史文化、气候养生等气候优势资源。完成云海、彩虹、雾凇、雪景、四季物候等天气物候景观区域划定和规划游览线路,在最佳观赏地点和角度建设观景设施、完成景观及天气预警服务系统、解说系统、标识系统。在重点景区景点部署天气景观检测系统,建立天气景观预报业务系统和气候环境检测评估系统。不断提高智慧旅游气象服务能力。(江津气象局、区文化旅游委、四面山管委会、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和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具体措施,统筹推进新发展阶段气象现代化建设。落实镇街属地责任,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领导。
(二)加大政策支持。进一步落实财务保障体制,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江津区“十四五”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确保重点项目落实落地。重点围绕防汛抗旱、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安全生产等工作,推进气象地方标准的应用。
(三)增强人才支撑。完善气象人才政策和人才培养机制,将气象人才培养纳入我区人才工程予以支持,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促进气象干部人才横向交流。
分享文章到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