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人民政府>部门信息

蹲点一线看行效|以查促改 “江津枳壳”的“入网行动”

发布日期:2025-08-01 09:36:21

7月27日,又是一个星期天。

然而,夏坝镇大坪村党支部书记罗小中依然一早就来到了村上的枳壳加工车间——新投入的电烘干设备,可将大量枳壳鲜果制作成干片,不仅延长了保存时间,更给了更多客户的更多选择。

这一改变,要从3月的一条充满“辣味”的问题开始。

紧张生产的枳壳车间

解决问题“亲上加亲”

学、查、改,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三字决”。然而,学习教育开始不久,一条问题就在夏坝镇被迅速查摆出来,“调查研究不深不实,提出的对策建议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收获满满的枳壳林

表述有点“辣”,背后的问题更“辣”,针对的是夏坝镇的支持产业——枳壳,经过十年发展,全镇枳壳种植面积已达6000多亩,夏坝枳壳俨然成为了“江津枳壳”的重要代表。然而,由于初加工能力不足,精加工能力落后,枳壳正逐渐向“种得越多,卖得越廉”的不好方向“滑坡”,镇里面提出的主意不“对口”,自然也让众多村社和种植户“上火”。

问题被查摆出来了,镇党委马不停蹄地开始推动整改。

枳壳收购现场

由于多年积淀,当地枳壳种植户与“中国药材之都”安徽亳州的企业多有往来,“既然是老主顾,何不来个‘亲上加亲’,再来个‘借力飞跃’”,理清了解决办法后,镇党委迅速组织村两委、种植大户奔赴亳州“招亲”。

经过紧张、迅速又严谨的市场运作,“渝枳香(重庆)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很快入驻夏坝镇大坪村。

市场多了“胃口”大了

“新机器、新生产线很快就到位”作为夏坝枳壳的主要种植区,大坪村拥有2000亩枳壳种植田、600户种植户。招商成功后,渝枳香迅速以村集体生产车间为基础,增设了生产线、切片机等新设备,全新的电烘干技术也投入运行。

枳壳新生产线

“去年枳壳出来的季节,一个月最多敢收250吨”罗小中的一个“敢”字道出了问题核心,“收了也处理不过来,一不小心还卖不出去”。

如今,这些问题全部迎刃而解,随着加工能力的大幅提高,仅在6月,大坪村生产车间的枳壳收货量便达到400多吨,不仅覆盖本镇,周边镇的一些种植户也闻讯而来。更重要的是,随着与亳州方面进入深度合作,以夏坝枳壳为代表的“江津枳壳”直接接入了全国中药材市场网络,巨大的市场消化能力让滞销、跌价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面对新技术处理的大量干片,罗小中对市场前景充满希冀

量上去了、种类多了、市场更多了,罗小中的“胃口”也更大了,目前他已开始考察果汁加工,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做出一款枳壳果汁,推出更具价值的产品。

既是“入网”更是“立品”

外来的客人在帮忙,夏坝镇自身也没闲着。

“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就要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夏坝镇党委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随着查摆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推进,学习教育成果精准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刘泽华正在使用新建成的烘干车间

鸭江村的种植大户刘泽华,从2021年开始种植枳壳,一口气发展了500多亩,还成立了锦佑中药材种植家庭农场。但眼看要出成果时,问题来了——加工设备不够只能产鲜果,再投资引进设备有点“力不从心”。此次镇党委也给他送来了“及时雨”,为其向区农委申报了专项项目补贴,4月就有31万元的资金到位,让他建起了现代化的烘干车间。

“鲜果变干果,保质期延长了,卖的客户也更多”说起新车间,刘泽华就掩不住的兴奋。

枳壳干果的大量制作,极大地延长了产品质量保存时间

“全国市场大浪淘沙,入场的产品既要有品质,更要立品牌,才能走得长远”这是夏坝镇全体干部共同的想法,为此,干部们不仅化身“指导员”,尽力为企业、合作社、种植户指导解决各类问题,更成为“宣讲员”,积极开展讲座培养各农户和各合作社的品质观念与品牌意识,擦亮“江津枳壳”这块金字招牌——据最新消息,随着夏坝镇出产的“江津枳壳”声名鹊起,某国内知名企业也已伸出了橄榄枝。这场围绕枳壳产业从“查”到“改”的“入网行动”,不仅见证了夏坝镇党员干部的初心与担当,更成为了学习教育成果的升华和践行!

记者 贺宝胜 苏展 实习记者 刘婧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文章到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