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10:29:50 大 中 小
9月28日上午,阳光透过江津区圣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窗棂落在钟春碧的肩头。区人大代表钟海国、张梅俯下身,将一本崭新的户口簿和临时身份证轻轻放在她手中。
“钟春碧,您有身份了。”代表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她摩挲着印有自己名字的页面,眼神恍惚中透出一丝光亮,嘴角微微牵动。二十多年风雨飘零,这一刻,她像一艘终于靠岸的船,在江津这片温暖的土地上,锚定了人生的坐标。
急!二十年归途无望,一场重病凸显户籍之困
2025年7月,江津酷暑难耐。圣泉街道享堂社区居民杨万秀,早早就出门买菜。在菜市场,她见到了一位“老朋友”——钟春碧。钟春碧蜷缩在菜市场的角落里,手里拿着好心摊主赠予的梅干菜饼,眼神呆滞。
50多岁的杨万秀一直居住在享堂社区,在她的记忆里,第一次见到钟春碧还要追溯到二十一世纪初。
“那时候我们这里还是享堂镇响水村,她可能只有10多岁,穿得破破烂烂,到处讨饭吃,问她从哪里来也说不清楚,周围好心人见她可怜,为她提供干净的饭菜和落脚点。”杨万秀说起钟春碧,眼里泛起泪光。当村里着手开始救助时,钟春碧又消失了。寒来暑往,钟春碧有时出现在大家视野里,有时又不见踪影。
原享堂镇响水村、圣泉街道享堂社区两委多次跟进调查,但其智力存在障碍,言语含糊,无法说清自己的姓名、年龄,更遑论家具体在何方。只有“钟春碧”这个模糊的发音,成为她与过往世界唯一的、脆弱的连接。
但今年,情况不一样了。杨万秀和钟春碧交流时,发现其站立都困难。“她肯定是生病了。”杨万秀立即将消息告诉社区。“我们当时非常着急。”圣泉街道享堂社区党委书记李健回忆道,“经过村卫生室诊断,认为最好的方案是让她在专业医疗机构治疗,并通过医保和民政救助来分担巨额费用。可这一切的前提是——她必须有户口。”没有户口,就没有身份证;没有身份证,就无法办理医保参保手续。医疗费像一座大山,而户籍,成了横亘在生命与希望之间那堵无法逾越的墙。常规的救助手段在此刻彻底失灵,钟春碧的处境,堪称“难中至难”。
李健立即将情况上报至街道。区人大代表、圣泉街道党工委书记王贞模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安顿、照料钟春碧。
“经过详细诊疗发现,她的病情严重,需要及时、系统的治疗。按常规流程,此类无亲属、无户籍的特困人员应由福利院接收。但棘手的问题在于,钟春碧的病情特殊,福利院的照护条件和医疗资源恐难以应对,强行送交反而不利于她的治疗。”王贞模告诉笔者。
如果说,过去的二十年,“黑户”身份带给钟春碧的是无法享受公民正常福利的“慢性困扰”。那么,突如其来的一场重病,则将这种困境推向了生死攸关的悬崖边缘。唯有破局“黑户”才能从根源上点燃钟春碧生命的希望。
快!闻讯而动,“代表有约”聚力破冰
圣泉街道敏锐地意识到,钟春碧的境遇已非单个社区或部门能独立解决的常规问题,必须打破壁垒,超常规介入。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在人大代表之中传开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钟春碧虽然户籍不在我们街道,但她作为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就在我们圣泉的土地上。这个‘硬骨头’,我们得啃!”人大圣泉街道工委主任谢兴说。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助行动迅速拉开帷幕。
速度,体现在主动走访的脚底泥泞上。人大代表们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立即开展“代表有约”,组织享堂代表联络站驻站代表直奔社区,深入钟春碧临时栖身之所,实地查看她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他们与关照她的社区干部、左邻右舍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二十年来她的生活轨迹和各方所做的努力。“我们必须掌握第一手情况,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张梅代表在走访笔记中写道。
掌握基本信息后,人大代表马不停蹄赶往公安、民政部门进行人像比对在庞大的数据库中一次次筛查,开展DNA比对将她的信息录入全国打拐库寻亲,发布寻亲公告,期盼着渺茫的回应……然而,所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如同石沉大海,始终无法揭开钟春碧的身份谜团。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面对近乎绝望的境地,人大圣泉街道工委没有放弃,发挥“家站”(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平台作用,将公安、民政、医保、卫健、福利院等多个关键部门的负责人请到一起,开展“代表有约”专题约商。会上,在人大代表的监督和协调下,各部门共同聚焦于“如何解决问题”这一核心目标,公安部门解读无户口人员落户的特殊政策路径,民政部门探讨救助安置的可行方案,医保部门研究参保报销的变通可能……行动的路径在争论中逐渐清晰。
面对其中最硬的“骨头”——户籍问题,人大圣泉街道工委组织人大代表直接“约见”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点对点的沟通、督促和追问。代表们带着问题、带着案例、带着群众的期盼,与职能部门共同研究政策边界,寻找解决类似历史遗留问题的“江津方案”。“‘代表有约’就像一把钥匙,专门用来打开那些因程序闭环或职责交叉而卡住的‘锁’。”谢兴说。
准!精准把脉开“良方”,一站式破解急难愁盼
快是态度,准才是关键。面对钟春碧的复杂情况,圣泉街道人大工委依托“代表有约”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精准聚焦“落户”这一核心堵点,推动公安、民政、医保等部门联动,打通了一条“认定—落户—参保—救助”的全链条解决路径。
代表们深入研究户籍政策,确认钟春碧符合“其他无户口人员”落户条件,并督促公安机关加快固化证据链条——二十年的群众证言、多次寻亲记录、DNA比对结果等厚厚材料,最终汇成一本沉甸甸的户口簿。
落户不是终点。代表们持续跟进,推动“落户+医保+救助”无缝衔接,确保钟春碧享受医疗报销和特困安置,真正实现“身份落地、生活保障”。
钟春碧重获身份,是圣泉街道“代表有约”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化解群众急难愁盼的生动缩影。将人大代表编入基层网格,打造“1个代表之家+4个联络站+N个民情联络点”履职网络,组织代表每月下沉网格、扫码听民意,把履职现场搬到小区楼道、群众身边。
2024年以来,人大圣泉街道工委组织15名区人大代表累计参与基层治理活动200余次,参与议事协商60余场次,提出书面代表建议16件。通过“代表有约”民主实践活动,成功解决浒溪苑B区2000余户居民供水管道改造、海惠苑小区数百户居民不动产登记证办理等急难愁盼问题。
此外,街道推行议事代表会议制度,每年组织人大代表、街道议事代表、居民代表等共商民生实事、监督项目进展。截至2025年6月,已推动39项民意事项得到实质解决,12个高质量发展项目落地见效,切实将“民声”转化为“民生”,彰显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深厚担当。
分享文章到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