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人民政府>部门信息

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地名百科

发布日期:2024-12-05 15:05:59

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地名百科
地名: 石门镇
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
概况综述 石门镇位于江津西北长江之滨,东邻油溪镇,南临长江与白沙镇相望,西接朱杨镇、永川区何埂镇,北靠油溪镇。南望白沙镇东距江津城区42公里,北离永川城区40公里,幅员面积84.64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1942人。石门山川形胜、区位独特、资源丰富。拥有长江黄金水道、成渝铁路两大水陆交通动脉,渝泸北线高速互通、吴朱二级公路纵贯全境,年吞吐能力达400万吨的货运码头,辐射川、滇、黔及渝西等地。
中文名 石门镇 电话区号 023
别名 邮政编码 402292
行政区类别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行政区划代码 500116102 人口数量 4.1万
所属地区 重庆市江津区 著名景点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大佛寺、
省级森林公园石笋山自然风景区
面积 99.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 3.8万亩
主要民族 汉族 方言 重庆方言
以下内容,请根据所在地区实际情况选择填写,内容要真实
(一)地名故事 长江枯竭季节,可见河下石滩深处,有一凹处状似石门,场镇因此得名。
(二)发展历史 清初,境域属江津县思善里。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境域属江津七都二甲;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乡镇自治会,境域属七星镇。1935年,设石门联保。1938年,划为实验乡。1939年,撤销实验乡。1940年,撤销联保,设石门乡。1958年9月,改为石门公社。1961年,析设李家公社。1983年4月,复为石门乡。1993年12月,石门、李家、河口乡合并建石门镇。2001年3月,秦家镇并入石门镇。
(三)民族文化 石门镇人口中有15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其次是苗、彝、壮、哈尼、布依、瑶、白、土家、藏、蒙古、依朗、布朗、佤族。
(四)传统习俗 4月采果节:江津是“中国柑橘之乡”,柑橘种植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长江中上游著名的柑橘老产区,是全国最早引进、种植晚熟柑橘的地区之一,素有“全国锦橙老家,重庆晚柑源头”之称。石门镇种植早、中、晚熟柑橘4000余亩,主要分布于李家村、金龙村、永安村、石笋山村等地,品种包括清见、血橙、卡拉卡拉等,而晚熟柑橘,要数清见品种最为著名。每年清明前后,是清见最好的采摘时期,一般可以从4月采到6月,清见有“柑橘皇后”的美称。一入口,酸甜的口感,充盈的果汁,浓郁的香味,就会瞬间绽放,唤起我们小时候吃橘子的记忆。采果节上除了有晚熟柑橘清见、豆腐乳、蜂蜜等石门特色农副产品外,还有精彩纷呈的歌舞表演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让前来参加活动的朋友们一饱眼福和口福。
12月腊八节、年猪节:“传承民俗文化,共叙邻里乡情”,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为助、与邻为乐,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人们记住乡愁,共同享受新时代带来的红利。开展各类舞蹈、年猪拍卖、喝粥比赛等互动活动。现场有传统工艺展示区,游客还能买到古法红糖、蜂蜜、豆腐乳、玉米饼等传统手工小吃,以及蜜柚、晚熟柑橘、玉米等各色富硒农产,感受石门商业老街风貌,回味心头的腊八记忆和淡淡乡愁。
(五)姓氏宗族 江津永安村内,有姓氏秦,李家村内有姓氏苏,金龙村内有姓氏曹,其余地区内姓氏种类较多,无规模较大的宗族姓氏。
(六)名人事迹 1、华轩居士:陈键,华轩居士,生于1973年,四川省 江津县 人今属(重庆市 江津区石门镇)当代学者、作家、国学研究者。感悟名句:计较乃烦恼之根、豁达乃快乐之源、祸患从贪婪开始、生命在欲望中结束!
2、韩焕廷(1903-1950),贫农家庭出生,住今劳动村周家坪上,民国后期,佃种几斗高梁土,因人多地少,入不敷出,难以维持家计,后迁沙帽山租十五石谷子田,也只能勉强度日,他早年读过私塾,乡里凡有红白喜事请他写字,他乐于帮忙。并有一手好厨艺,要是主人备料艰难,他会替人节约,能以少办多,人们都喜欢他。
1949年1月,在地下党组织的培养下入党,从事革命活动。
1949年腊月,任村长,有一天,同保长杜仁和在乡公所参加会议后回到村里,认真宣传党的政策,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农具,牲畜登记工作,根据会议精神,应由保长传达,而杜保长故意推韩主持会议,蓄意刁难,但他毫不推诿,坚持把大会开好。
时值解放初期,上级指示为了巩固政权,发动群众,便提了保丁的枪支,因此,与保队附张聚成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但韩毫无畏惧地说:因而张聚成等更加怀恨,暗中策划,由某人出面,于3月17日晚,借邀他在四村王××家吃鱼为饵,骗至其家中,即被匪徒们捆绑,但他毫不畏惧,痛责匪徒们的罪行。
1950年3月18日下午,土匪将韩焕建杀害于石门河边。1950年8月经江津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烈士,现葬于石门五间铺烈士陵园。
(七)轶事传说 石门的传说:
万里长江,委蛇曲折,两岸青山,犬牙嵯复,起伏蜿蜒,自西向东滚滚而去。在长江上游距江津不远的北岸峭壁上有一摩崖而坐的大佛~~石门大佛,相距不远是紧邻而依的繁荣小镇~~石门。关于石门,还流传着一个美妙离奇而动人的传说!
碧波流淌的江边,有一巨石形如昂首向上而游的乌龟,故名乌龟石,在江水枯竭的冬春季节,隐约可见深处有一门,人们称之为"石门"。
相传,这是通往东海龙宫的西大门,可想而知里面十分宽阔,吃、穿、用、金银、珠宝,绝世奇珍应有尽有。守护这一西大门的是一白发苍苍的老头。
老人十分和善,与岸边邻人亲密无间,经常往来,邻人也十分喜欢这一守门老头。特别是民间红白喜庆之事,因乡间炊餐用具不齐,常求助于老人在龙宫借用,用后即归还。不过这道石门十分厚重,平时亦不常开,为方便邻里,老人将开门秘诀告之,只须在门外唱道:"石门开、石门开,白鹤仙翁要进来,要进来,快快开,不然就要生祸灾。"于是,便听"嗡嗡"之声,石门向两边分开,进去后就可以借到需要的东西。
到里边有一定规矩,要先报借什么?然后,按指定地方取,不能随便乱窜乱闯,亦不能乱翻乱看,平时也只能在门外与老人聊聊。
有一天,岸边一家大办宴席,照例去叫开门,因所借东西多,老人还是耐心地一一清点搬运,其中一位老翁顿生好奇之心,趁老人不备,偷偷溜进里屋,满屋珠光宝气,把眼都看花了,老翁也识几个字,看到了一个书箱,打开来全是绝世秘招,他看呆了,待清醒时,想到,时间长了不行,得赶快出去,宝物再好他都不要,揣了一本秘诀在怀,匆匆向外走,谁知迷了路,惊动了龙宫守卫,将其抓获,搜出秘诀。为不使其流传民间,老翁被终身囚于龙宫。守门老人也因疏忽失职受到处罚,被化成一只石乌龟伏在石门之上,从此不能再开。
古人有诗云:"鬼斧工成石扇奇,亭亭对峙两江涯,乾坤万古存真迹,开阖宁教俗眼窥。"又云:"洞天石扇为谁开?洞里仙翁去不回,欲向龙威窥秘籍,山去漠漠锁苍台"。
今天人们在石门建镇时撰联:"万众一心,劈开石门探秘籍。三乡合璧,奋力兴镇创辉煌。"
(八)风景名胜 石门大佛寺诗云"烟欲上山颠,云欲下水浒,忽发江中风,廓貌赫今古"。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是江津的文化财产中不可忽视的珍宝。
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江津市石门镇白坪村(原凉亭村)东100米处,西距成渝铁路平等车站500米,东距市区48公里。大佛寺座北朝南,依山伴水,正面面临滚滚东去的长江,背靠着危崖绝壁,藏于茂林修竹之中。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是镶嵌在万里长江边的一颗明珠,寺佛一体,天人合一,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佛,这是长江沿岸不可多得的名胜古迹。
据《江津县志》中所记载"大佛寺,距城百里,近石门场大江边,古凿大佛手岩上,高十丈许,左有石如净瓶,右如鹦鹉,寺依岩石建筑,高达十余丈,为楼七层。"清道光二十五年秋,里人刘绍宽游大佛寺时,在寺的左侧石壁上题诗一首,概括地叙述了大佛寺的地形,地貌。诗云:"古寺依岩立,秋江进佛清,七层楼阁影,三面雨风声;地僻游人少,山空落叶轻,僧门无佛事,倚檐看船行。"
大佛寺始建于何处,专家颇多争议。根据明万历《蜀中名胜记》中记载:"县西四十里,有石羊驿,其地亦名石门,对壁江上刊大佛,有大佛寺,故相张无尽所创……",大佛寺造像应建于宋代徽宗年间,又据寺内清同治八年(1896年)"重修大佛寺碑记"记载和造像的形制和雕刻技法,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始建年代应属明代早期。大佛寺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清同治八年又对大佛寺进行重修。民国初年,再次对大佛寺进行过维修。
大佛寺地势南低北高,依崖而建。东西各有一条石曲径从崖上到河边与寺院相连。大佛寺里面是三合院布局,左右为厢房,中间是正殿,依次分为送子殿、观音殿、雷神殿,寺内石刻造像是一尊通高13.5米的观音造像。
大佛寺的山门是仿牌枋楼式4柱庑殿顶建筑。面阔三间4米,其中第一间1米,第二间2米,第三间1米,进深一间3米。围墙与山门平行,仿山门屋顶形式施小屋面。山门屋面设计秀美,共有三重檐十四翼角,翼角均装饰有鸱吻,顶上雕塑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石像。山门门前有十五级垂带式踏道,前面的月形石坝,面积约150平方米。为防游人不慎失足落下陡崖,外面还有高约1.3米的石栏,石栏古朴庄重,结构坚固。
石门大佛寺建筑为七重檐山木结构建筑,是我国清代典型的高层建筑,古寺依山而立,面对长江,层层叠叠,七檐飞翘,气势磅礴。大佛寺及石刻造像是江津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而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选择建于长江边上,除了其本来的宗教意义外还有一个重大的意义就是用来镇压水患,这对研究当时长江水利状况也具有重要意义。
大佛寺总建筑面积720平方米。正殿下为上下两段踏道,上殿为七级垂带式踏道,下段为十六级梯式踏道。正殿为七重檐山式顶,琉璃瓦铺顶,正中饰宝瓶,翼角均装饰有鸱吻。抬梁式梁架。正殿面阔三间22.1米,进深两间8米,通高24.84米。左右厢房为石木结构,硬山式顶,小青瓦铺顶,穿斗式梁架,六柱四穿,面阔五间17米,进深一间4米,通高4.5米。整个山门依山崖而建,结构严谨,雄伟壮观。
大佛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佛寺的摩崖造像。大佛寺的摩崖造像为一脚踏莲花观音造像,座北向南,通高13.5米,肩宽5.9米,胸厚5.2米。造像刻工精湛,细腻,线条流畅,立体感和审美感极强。观音造像慈眉善目,端庄娴静,头戴宝冠,宝冠中有一笑容可掬的罗汉。造像身着天衣绶带,全身贴金彩绘,胸饰缨络,腹部悬挂法轮,懒座于莲花之上,左脚微抬轻踏荷叶,左手置于左膝上,右手自然下垂,神态安详,雍容华贵中透露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神韵伟岸栩栩如生。这是全国脚踏莲花观音造像中最大的一座。在全国佛像中排位第九。文革期间,这座造像几乎被毁于一旦,周边飞天造像、题刻已经看不到了。
关于这座造像,民间有三种传说:第一种说法是:相传鲁班师徒寻遍千山万岭,大江南北,终于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建佛,佛像才有灵气。第二种传说中,佛祖考虑到游人香客们朝拜的路途艰辛,就让佛像后面石壁渗出的山泉流到佛底的井中,常年满而不溢。喝了此水的人们就可以保平安、带好运、消病灾。第三个传说最为神奇,据说大佛很灵验,所以大佛和别的佛像的建造不同。大佛的佛身里面装有五金五谷,能食人间烟火,解民之心意。只要你真诚的祈求,大佛一定会满足你的心愿,让你梦想成真。如果有心愿想要实现的朋友,不妨来拜拜人们的大佛,他日心愿得以实现的时候,再来还愿,感谢大佛的恩典。
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反映出古代雕塑家遵照佛教的印相之规,又以特有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作品打破了佛门中的清规戒律,冲出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作品中融入了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和人间世俗情感,充分反映了古代工匠在艺术上高深造诣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大佛寺内还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大佛寺碑"一通。寺内左侧的石壁上刻有摩崖题刻三则。
(九)名产名物 晚熟柑橘:按照"做大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产业"思路,建成4000亩晚熟柑橘基地,柑橘品种有青见、血橙、爱媛橙等,品种丰富。
九叶青花椒:现有花椒1.8万亩,以九叶青花椒为优质品种,备受青睐。
(十)荣誉称号 2009年荣膺“全国优质花椒基地(乡)镇”;
2010-2011年,连续举办两届“江津区晚熟柑橘采果节”;
2011年获批设立江津(石门)生态农业观光园;
2013年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获得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文章到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