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2-10 16:24:28 大 中 小
白沙镇河口村《地名百科》 | ||||
《地名百科》图文百科 | ||||
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河口村 | ||||
概况综述 | 河口村,位于于江津区白沙镇西部,9.42平方公里幅员面积镶嵌于旖旎山川与长江的壮丽怀抱,得益于多年不懈的文化建设、养老示范点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于2020荣获“美丽宜居乡村”称号。村内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农业产业涵盖粮油、甘蔗、蔬菜及特色水产养殖,得天独厚的富硒河滩地资源,使其蔬菜产业和自然文旅享誉一方。河口营地,被民众公认为长江之畔观赏落日的绝佳之地,每至黄昏,落日余晖洒满江面,美不胜收,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 |||
中文名 | 河口村 | 电话区号 | 23 | |
别名 | 官道村 | 邮政编码 | 402286 | |
行政区类别 | 行政村 | 气候条件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
行政区划代码 | 500116108211 | 人口数量 | 6000人 | |
所属地区 | 重庆市江津区 | 著名景点 | 河口营地、鹅公坵孝感大院 | |
面积 | 9.42平方千米 | 耕地面积 | 8180亩 | |
主要民族 | 汉族 | 方言 | 重庆话 | |
(一)地名故事 | 清初,因地处狮头河、长江交汇的河口之处,且有一处名为“河口场”的市集而得名“河口"。“河口场”自古以来是附近村民辛勤耕耘后农产品汇聚的宝地,也是茶马古道上商队歇脚交易的之所。每当赶场之日,晨曦初照之时,河口场上便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村民们肩扛手提,将自家的稻米、玉米、红薯等农产品带到这里,期待着与过往的商队进行交换,换取布匹、盐巴和铁器等生活所需的物资。而那些长途跋涉的茶马商队,途径此地,也总会停下脚步,卸下沉重的茶叶和马匹,与村民们进行一场场公平而愉快的交易。 河口场的繁荣,不仅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位于长江、狮头河交汇处,交通便利,更在于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诚实守信。正因河口人一直以来秉持公平公道的交易,让河口场持续繁荣,也让河口的名字随着商队远播四方。 如今,虽然茶马古道早已不再繁华,河口场也失去了往日的喧嚣,但那份源自古老岁月的商贸精神,却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河口村的人们紧紧相连。他们依然保持着诚实守信、勤劳善良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河口村这个名字,也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永远地镌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
|||
(二)发展历史 | 清初,江津县(现重庆市江津区)编为笋溪里、杜市里、思善里,河口属于思善里。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每里分编四单,全县共编十二单,后改为十二都,河口属十二都所辖。 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城镇自治会,全县划十六个区域,设立十二个镇乡。十都为十全镇,为事处设在稿子场。镇下设团,河口为第一团。团以下设甲;甲以下设牌。全团分为十甲(上五甲,下五甲)。 民国十年(1921年),全县改设为十三个区,河口仍为十全镇的第一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分区设署,全县划为五个区。河口属第三区十全镇所辖。 民国二十六年(实行保甲制,全县划为七十六个联保,仍设五个区。河口编为第三区,稿子联保下的八个保(即16保至23保)。保下设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销联保改组乡镇。县之下设五区、三十个乡时,稿子联保改为稿子乡,河口仍为稿子乡下的八个保直至解放。 1949年11月,河口解放了,仍沿用旧保甲制。 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全县将五个区改设为十个区,河口属第四区稿子乡所辖。 1951年春,成立河口乡人民政府,改保为乡,改甲为领。乡政府办公室设在寿增村“小天座”。 1952年土地改革后,河口划属第十二区(即今石门) 1953年3月,实行小区小乡制,下半年河口乡又属第十九区所辖。乡人民政府由小天座迁至河口街上。 1954年成立乡人民委员会。 1956年,且倒合并区乡,缩减为十三个区时,河口乡又划归石门区管辖。1958年秋,实行政社合一,成立河口乡人民公社,改乡人民委员会,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公社以下改村为管理区,全社共辖八个管理区,管理区下为生产组。 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核算单位下放,改管理区为大队,组为生产队。全社共辖8个大队,45个生产队。1962年底为70个生产队。 1982年底,全社共辖8个大队,81个生产队。 1983年秋,农村基层政权机构进行改革。原“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 1984年3月,改原“河口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为“河口乡人民政府”。1993年12月,撤销河口乡,原河口乡、石门乡、李家乡合建石门镇。 1998年11月,江津市进行建制调整,将石门镇所辖的河口村、三利村、官道村、羊石村、寿增村、罗湾村、土地村、小林村(即原河口乡所属地域)划归白沙镇管辖。 |
|||
(三)民族文化 | 汉族 | |||
(四)传统习俗 | 摸青:摸青,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会在元宵节晚上去“摸”取青色的菜蔬,这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的采摘行为。元宵节晚上,天黑后,年轻人、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提筐挎篮,准备摸青。摸青主要体现在一个“摸”字上,人们不能灯笼火把、明火执仗地去,而只能借着微弱的星月天光,悄悄地摸去、摸回。摸青时,不能用刀割,也不能连根拔,以免影响庄稼的收成。通过摸青,人们寄托了新的一年中会收获成果、欣欣向荣、健康安宁、团圆幸福的美好心愿。 | |||
(五)姓氏宗族 | 多为:傅、程、陈、刘 | |||
(六)名人事迹 | ||||
(七)轶事传说 | 鹅公坵孝感大院的名称背后藏着一个动人的传说。解放前,一只鹅自江津区塘河镇滚子坪村振翅欲飞至白沙镇土地村罗塆坝河边。夜间飞行途中,当它经过白沙镇河口村羊石社大王庙时,天色尚暗,恰逢村民在庙内虔诚烧香、击鼓,而庙旁的大山顶,和尚逗引的狮子正翩翩起舞。这突如其来的热闹景象惊扰了鹅,它未能抵达原定目的地,而是选择在此地降落。从此,鹅的嘴巴所在成了方坵田,鹅的头部则位于王汤巴坵田,鹅颈延伸至新房子南告田,鹅身则栖息在大王庙,鹅的双翅分别展开在大秧田、酒谷田与新房子石坝长塆。 在这片院落里,尊老敬老的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陈忠维老人,已逾九十岁高龄,生活多有不便,但他的女儿与儿媳始终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尤其是儿媳李桂英,对待公公如同亲生父亲,其姑嫂和睦、孝顺老人的事迹在村里传为佳话。面对赞誉,李桂英淡然表示,公公亦是她的父亲,照顾与孝顺他乃天经地义。 为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孝文化传承,结合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文化振兴工作,鹅儿坵大院在村民的共识下,党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以“孝”为主题进行了打造,成为了一个新时代文明美丽的孝感大院。这里,尊老敬老之风盛行,家家户户洋溢着其乐融融的氛围,成为了乡村振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
(八)风景名胜 | 河口营地:河口营地,坐落于狮头河与长江浩荡交汇之处,坐拥一片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这里,地势险峻与平缓交织,原始生态与现代理念相融,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绝美画卷。 每当夕阳西下,天际渐渐染上温柔的橘红,余晖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仿佛为狮头河与长江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幔。江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却也夹杂着河水特有的清新与湿润,让人心旷神怡。此刻的河口营地,美得令人只感受到重回大自然母亲怀抱的轻松自在,夕阳的余晖与江面的波光交相辉映,将整个营地笼罩在一片梦幻般的金色之中。远处,山峦起伏,层林尽染,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背景,为这幅夕阳江景增添了几分深远与辽阔。在这里,你可以放下城市的喧嚣与繁忙,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漫步于江边,看夕阳缓缓沉入地平线,听江水潺潺流淌,感受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平和。 河口营地,不仅是一处绝佳的夕阳观赏地,更是一个集“农业+文创+旅游”于一体的新型农融旅项目。这里,你可以体验户外运动的激情与刺激,也可以深入农耕文化研学,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在这里,每一刻都充满了探索与惊喜,让你的旅程更加丰富多彩。 |
|||
(九)名产名物 | 据考证,河口村已有百年来种植甘蔗的传统,且种植的主要品种为竹蔗。竹蔗,这一特色作物,不仅继承了甘蔗的甘甜,更蕴含了竹子的清新香气,让人品尝之时仿佛置身于竹林深处,清新爽口,别具一格。其茎秆粗壮,富含糖分,是制作蔗糖的上乘之选。 得益于丰富的竹蔗种植历史,河口村自然而然地兴办起了糖厂,鼎盛时期一个村就有4座糖厂,如今随着工业的发展,虽然河口村糖厂逐渐淡出主流市场,但河口种植的竹蔗仍然是远景闻名,大大小小的糖厂争相抢购的优质原材料。 除传统种植作物竹蔗外,现在河口村还大力发展种植又甜又糯、深受市场好评的928小甜糯玉米。与其他地区种植的928玉米不同的是,得益于河口得天独厚的河滩地优势,河口村种出的928玉米更甜蜜更软糯,甜而不腻,糯而带香,每一口仿佛置身于阳光下的田野。 |
|||
(十)荣誉称号 | 2022年获“全国美丽宜居乡村”荣誉称号 | |||
图片素材 | ![]() |
|||
分享文章到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