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9-04 17:14:14 大 中 小
(一)古镇文化
塘河镇
塘河镇位于重庆市江津区西南,渝、川、黔结合部,距江津城区40公里、重庆市区84公里、泸州城区80公里,渝泸高速和重庆三环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并设有互通出口,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级中心镇、重庆市最具魅力小城镇、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塘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有建于明清时期的塘河老街古建筑群;有重庆市最大的地主庄园、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石龙门庄园;有重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保护最完好的客家祠堂廷重祠;有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滚子坪;有天下第一桫椤王美称的原始桫椤园;有重庆市最多最险、集古栈道和古石窟为一体的红岩硐寨群;有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塘河婚俗;这里是震惊中外的32111钻井队英雄事迹发生地;是封建社会二十四孝之一“安安送米”故事发生地;是《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父老乡亲》曲作者王锡仁的故乡。
这里是一本研究巴蜀人文的教材;
这里是一幅江南水乡的古镇画卷;
这里是一块投资兴业的绝佳热土;
这里是一个旅游度假的理想胜地。
塘河古镇
塘河古镇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人类聚居。古镇始建于明代,现存明清古建筑群4万多平方米,主要由塘河老街、石龙门庄园、廷重祠三部分组成。明清建筑、徽派建筑、中西合璧建筑各具特色,有着“历史建筑博物馆”之美誉。
老街
塘河古镇历来有“小山城” 之美称,古镇老街占地2.8公顷,现存明清以来不同时代特征的古建筑15000多平方米,古街道依山而建,从河畔码头起呈阶梯状蜿蜒上延,拾阶而上,沿街建筑多以青石为基、砖木为墙、奇檐斗拱、雕梁画柱,明清建筑、徽派建筑、西欧建筑都集于此,建筑的高度及街道的宽度总是维持着适度的比例关系,既不狭窄拥挤,也不会大而无当,人在其间,轻松惬意;主街连接横街子、庙巷子两条小街和三道寨门,隔河与半边街相望,街、巷与寨门错落有致、美不胜收,建筑的人性,对当时的建造者而言仅凭经验和直觉就已办到,让人惊叹,有“建筑历史博物馆”之美誉。
石龙门庄园
石龙门庄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是解放前陈氏地主庄园。整个庄园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多平方米,建有房屋520多间。2009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庄园青石为基,砖木为墙,清一色的石梯和石栏杆,外围修有两层围墙,是一个由64根石柱和30多根大圆木柱擎起的石木结构建筑群。正厅、客堂,戏台、碉堡、花园等样样齐备。满园亭台楼阁,雕梁画柱、绘彩描金,庄园内有四重门,形成庭院深深的“龙门阵”,两厢穿堂叠殿,十八天井,珠联壁合为“八阵图”。进入庄园,穿房越院,重重叠叠,犹如进入易经中的“八卦迷宫”,难辨东西南北。
廷重祠
廷重祠,又名孙家祠堂,建于清光绪十八年,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是清代晚期江津望族孙氏家族宗祠的一个支祠,为孙氏家族六大房中第五房修建的祠堂,因孙氏五房入津,六世祖孙朝珑号廷重而得名。
廷重祠依地形起伏为基,坐北朝南,砖、木、石结构,祠高12米。屋脊为镂空黄绿琉璃砖砌成,两边有高耸的圆弯式和重檐式风火墙,全祠主要由正殿、中殿、戏楼、厢房四大部分组成。廷重祠在充分继承清代川东民居简洁、雄浑风格的同时,融合了江南建筑灵秀的风格,是重庆地区客家宗祠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2009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近现代建筑”和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影视文化
老重庆风貌影视基地
塘河古镇建筑与山水相融,历来就有“小重庆”的美称,独特的风貌,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影视拍摄提供了原生态的场景。近年来,《红色记忆》、《纸醉金迷》、《江姐》、《母亲,母亲》等多部影视剧在此拍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希希、舒崇福、斯琴高娃、张铁林、袁立、唐·马丁娜等中外艺术家、影星莅临古镇,助推了塘河影视文化的发展。塘河镇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实际,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造老重庆风貌影视基地。
塘河拍摄的部分影视作品
2005年 电视剧《红色记忆》
2007年 电视剧《纸醉金迷》
2008年 电视剧《潮起两江》
2009年 电视剧《黄炎培》
电视剧《江姐》
电影《黑板上的人》
2010年 电视剧《卢作孚》
2011年 电视剧《碟变》
电视剧《川东游击队》
电视剧《肉中刺》
电视剧《雾都》
电视剧《女子军团》
电视剧《热血下川东》
电视剧《母亲,母亲》
电视剧《追捕渣滓洞侩子手》
电视剧《幻影》
2012年 电视剧《刘伯承元帅》
电视剧《高山青》
电视剧《原乡》
2013年 电视剧《罗龙镇女人》
电视剧《大陆小岛》
电视剧《兄弟兄弟》
电影《藏羌魂》
(三)爱情文化
塘河婚俗简介
塘河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地处重庆市西南面、江津区西南部,与四川的合江,贵州的赤水、习水交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商贾云集。
塘河婚俗是塘河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建立婚姻家庭中形成的一种人生礼俗。塘河婚俗有十三个礼仪过程:(一)说媒;(二)做相;(三)开庚;(四)男方办接妆;(五)女方办嫁妆;(六)出阁;(七)送亲、迎娶;(八)拜堂;(九)办筵席酒;(十)闹房;(十一)参厨;(十二)谢媒;(十三)回门。
塘河婚俗始于宋代,兴于明代,清朝传至重庆的永川、綦江以及四川的合江,贵州的赤水、习水等县市。
塘河婚俗的特征:(一)礼节繁多而紧凑,场面大,气氛热烈,具有浓郁的渝、川、黔乡土风情;(二)塘河婚俗花轿、服饰做工考究,具有较高的民间工艺艺术价值;(三)整个婚礼过程充满了新郎新娘及双方父母的喜、怒、哀、乐;(四)塘河婚俗的吹打乐都很有地方特色,婚俗中出阁“哭嫁”的曲和词都相当有艺术价值,旁人听了都要掉泪;(五)整个婚嫁过程汇集了儒、道、佛、地方民俗等多种文化;(六)婚礼的筵席酒具有独特的渝、川、黔菜肴风味,是典型的礼仪菜;(七)婚俗包含了《易经》、《诗经》、《三字经》等中国古代文化内涵。
塘河婚俗的价值:(一)塘河婚俗是西南地区古代婚俗文化的浓缩,集渝、川、黔婚俗于一体,整个婚嫁过程汇集了儒、道、佛、地方民俗等多种文化,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二)塘河婚俗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妇女的地位,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材,对今天的青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三)塘河婚俗程序多而紧凑,与人的本性相连相通,整个婚俗突出“德、礼、情、孝”,对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教育青少年尊老敬老、自尊自爱、勤俭持家的美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塘河婚俗的工艺品、服饰制作精致、考究,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五)塘河婚俗是一个很好的特色旅游项目,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