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当前位置: 重庆市江津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专题专栏>陈独秀旧居陈列馆>历史研究

【第4期】《江上几峰青》 ——寻找手迹中的陈独秀

发布日期:2023-03-24 16:06:35


百艺穷通偕世变 

——陈独秀手迹存毁录(3)

劫余幸存知多少

讲了这么多悲情故事,行笔至此该转调了。

即使生存环境如此,陈独秀还有手迹幸存人间。其间的故事也颇传奇。

其或幸存于寺庙。寺庙在“文革”中虽属“破四旧”之列,但多被关闭,并未全被摧毁。中国寺庙历来就是藏书藏宝之佳所,如陈独秀晚年为太虚法师(1889—1947)所题联语“一切无常,万有不空”,就安然藏身于武汉(汉阳)龟元寺内。太虚法名心,浙江桐乡人,早年出家。因与苏曼殊、欧阳竟无交游,陈独秀与之声息相通,故有此葆蕴哲理禅机的联语相赠。

此幅联语未以楹联方式书写,而是写成条幅,百无挂碍,一挥而就,张弛有致,不躁不乱。

陈独秀1942年年初有《致欧阳竟无诗柬》:

贯休入蜀惟瓶钵,

卧病山中生事微。

岁暮家家足豚鸭,

老馋独羡武荣碑。

佛学大师欧阳竟无(1872—1943),名渐,江西宜黄人。1922年在南京成立支那内学院,抗战时入川,在江津重建内学院,与陈独秀过从甚密。欧阳竟无有汉隶《汉执金吾丞武荣碑》拓片。1942年春节,陈以诗代柬,向他借阅。说如能得武荣碑观摩,这年就过得比别人家吃肉啖鸭更解馋。此诗初见1943年5月《欧阳竟无大师纪念刊》。但到1980年朱蕴山著文说这首诗是陈特为他写的,因那年快过春节时,他去江津看望陈并送了一只鸭子。郑超麟则力辟其谬。我则认为此诗原致欧阳竟无,并不妨再书赠朱。

陈独秀在江津时与当地名绅邓蟾秋、邓夑康叔侄友善。1940年9月陈在邓氏庄园小住期间,恰逢邓氏先祖创办聚奎中学六十周年与邓蟾秋(鹤年)七十寿诞。10月2日陈应邀在聚奎中学“鹤年堂”作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在宴会上,陈盛赞邓蟾秋助学之义举,且与欧阳竟无、邓仲纯、方孝博、台静农等共同具名书《邓蟾秋先生七十寿序》(欧阳竟无执笔)。陈即兴挥毫写下两幅篆书赠邓蟾秋,一为“大德必寿”,刻在黑石山鹰嘴石上;一是“寿考作仁”,刻在黑山另一巨团石上。两者均被毁于“文革”,前者则重刻那鹰嘴石上,仍辉耀在那山石间。陈独秀手迹有多少刻之于崖壁,已难寻访,而更多藏之于民间,才是实情。

少年时代得晤陈独秀,并获其所赠条幅“双鬓已白难再青”,到20世纪还健在的杨实舜,虽未说他的那条幅如今何在,他却向宜昌政府提供了陈独秀的遗诗、遗墨。

遗诗为《闹新房》:

老少不分都一般,

     大家嘻笑赋《关关》。

花如解语应嗤我,

人到白头转厚颜。

遗墨为录唐朝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赠雅髯的条幅: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雅髯先生正文 独秀书于江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