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

当前位置: 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部门信息

江津区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

发布日期:2025-06-24 17:57:34

“当传统文化在亲子互动中鲜活起来,我们真切触摸到教育的温度。”6月20日,“发言人来了”江津区家校社协同育人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滨江四牌坊小学举行。该校四年级学生家长石奎发言回顾了端午节,到学校与师生一道参加包粽子、讲端午典故的活动。

江津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77所,约30万学生,过去曾面临育人闭环的裂缝:学校课后指导薄弱、家庭监管缺位、社会资源闲置。石奎的感慨,正折射出江津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

破局:“三级联动”打通家校社堵点

面对30万师生群体的教育需求,江津区副区长冯在文坦言曾遭遇三重困境:家校责任断层、育人力量单一、资源整合不足。

破局从机制创新开始。江津区投入近2000万元专项资金,构建起“区-镇街-村社”三级指导网络。在圣泉街道,这套机制具象化为“全域联动”护校安园平台——开展校园安全联合排查,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协同化解隐患。

“沟通壁垒曾是最大痛点。”江津区教委副书记邹飞展示手机里的2000余个家校微信群。2021年依托“云端课堂”平台,江津引入北京三宽教育科技资源,为家长定制育儿课程。四牌坊小学更创新开发“萌娃理政”社区治理课程,构建起“融心、融智、融身、融境”的素养培育体系。

破墙:“三公里文化圈”延伸育人空间

在浒溪社区网格员李国锋的台账里,特殊儿童家庭标注着星号。通过“一户一档”动态管理,社区将四点半课堂升级为“周末九点半课堂”,联动社工开展心理疏导。圣泉街道则创新打造“1+13+N”实践网络:在云想公园设主阵地,13个村社建标准化活动室,小区院落开辟微基地。

“让教育走出围墙。”滨江四牌坊小学校长曹果介绍,学校推出“三公里文化圈”,通过与江津区文化馆、科技馆等“五馆三中心”联动,学生可在聂帅纪念馆感悟红色家风,在长江生态廊道观察自然。更令人称道的是“角色互换体验日”——家长当老师授课,孩子主持家务。“这种双向体验使95%参与家长重新审视教育方式。”

与此同时,专业力量下沉“最后一公里”。区级“专家智囊团”57名讲师穿梭于社区家长学校,去年开展戒网瘾、防抑郁等讲座217场。在圣泉街道,“校地牵手”工程促成重庆工程职院与13个村社结对,大学生带领青少年开展“文明小卫士”社区治理实践。

数据见证成效:家校活动参与率跃升至95%,亲子矛盾投诉大幅度下降。

破浪:“教联体”锚定全域协同新航程

“教联体建设将成为新引擎。”冯在文描绘路线图:2025年70%学校建立协同体,2027年实现全域覆盖。圣泉街道每年投入60余万元升级校园周边设施,滨江四牌坊小学则开发“家校社共育实践地图”,将聂帅纪念馆等在地资源纳入育人网络。

“帅乡家风家教轻骑兵”巡讲将持续深入基层。邹飞介绍,2025年区级家庭教育师资将扩至百人规模,每年打造10所示范校。在浒溪社区,李国锋正筹备“周末教育集市”,让企业技师、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课堂。

现在,作为家长,石奎又有了新期待,希望开发家庭教育微课程、构建大数据评价体系,跟踪学生“新三好”成长轨迹——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区做好公民。

当学校的铃声与社区的欢笑交响,当家长期待与社会关爱共鸣,江津正以“融”为帆,驶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新境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文章到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