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www.jiangjin.gov.cn
[ 索引号 ] | 11500381009320238D/2022-00111 | [ 发文字号 ] | 江津府发〔2022〕16号 |
[ 主题分类 ] | 建设规划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江津区人民政府 | [ 有效性 ] | 有效 |
[ 成文日期 ] | 2022-05-09 | [ 发布日期 ] | 2022-05-16 |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宜居性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为深入贯彻落实江津区第十五次党全会精神,进一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标重庆主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城市文脉传承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体系,高质量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重庆主城区的“后花园”,创造高品质宜居生活,全力建设有品质、有颜值、有情怀、有温度的宜居江津,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城市,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一尊重五统筹”的重要论述,以“高质量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为目标,依托长寿之乡的独特优势、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城乡相融的空间形态,统筹规模、空间、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优化空间形态、完善功能品质、提升人文魅力,深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区,努力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
2022年,编制完成《江津宜居城市建设五年规划》,分门别类建立项目清单库,有序实施宜居城市年度建设项目,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深化完善宜居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建设宜居城市的强大合力;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深入推进“大城三管”,下足绣花功夫,基本实现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产城互动,推动宜居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至“十四五”末,全面完成本届区委区政府宜居城市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城市运行管理更为安全高效,城市文明程度大幅提高,基本建成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繁荣、环境优美宜人、生活舒适便捷、文化丰富多元的宜居城市。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1.提升规划建设水平,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全域“一轴两翼、拥江发展”空间布局和“一主两副六节点多特色”现代化城镇体系。
2.推动“一主”一体化发展。双福、德感、圣泉、几江、鼎山支坪、先锋、龙华部分区域组成的“一主”中心城区要大力推动一体化发展,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展示高品质生活的现代化新城区。
3.加快推动双福-滨江新城-德感集中连片发展,有序启动江洲湾片区规划建设,加快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和长江以南几江半岛、支坪及先锋等区域空间融合、功能耦合。
4.高起点规划珞璜、白沙两个城市副中心布局,高质量推进产城融合,强化城市功能配套和特色塑造,提高承载力和吸引力。
5.加快推动石蟆、李市、油溪、蔡家、贾嗣和四屏6个节点镇产城景融合、农文旅融合,发挥好联结城乡、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作用。
6.其他镇要因地制宜、立足特色谋划发展,建设成为产业特而强、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小镇。
(二)塑造地域特色风貌。
1.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通过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2.提升城市建筑品质。积极推动重要建筑、跨江桥梁设计出精品,打造城市代表性“名片”。建立建筑项目与周边环境同步打造机制。完善建筑材料和施工质量监管机制。建立提高设计方和施工方技术水平的制度保障,弘扬工匠精神。建立建筑形态实施过程中的监管跟踪机制。加大对擅自改变建筑外墙的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3.打造沿江风景带。以主城区标准优化“一江两岸”天际轮、山际线、水际线廓线,联通山水视线廊道。提升滨江路品质,打造滨江路楹联文化、诗词文化、名人文化、爱情文化等彰显江津特色的文化长廊,对滨江护栏、座椅等城市家具进行精心设计和整治规范,加强公共空间景观塑造。把城市大桥及其景观艺术设计摆在首要突出位置,分门别类加强对大桥造型、色彩等的景观艺术效果管控,构建“沿线整体美,点上有精品”的“一江两岸”景观风貌展示。
(三)夯实绿色生态“本底”。
1.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坚持问题导向,开展现有建筑环境综合整治和改造。按照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要求,严格按照《重庆市“四山”地区开发建设管制规定》对“四山”生态空间进行管控,严禁违规占用“四山”林地、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治理污染土地,恢复城市自然生态。
2.着力打造城市“清水绿岸”。全面推进城市建成区次级河流全流域治理。深入实施“碧水行动”暨水污染防治工作,着力整治污染水体,全面消除城市污水直排口、污水管网空白区。强化工业企业排水、“小散乱”排水以及阳台和单位庭院排水,提升城市污水处理综合能力、提高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形成流域水系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3.加快水环境综合治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加大海绵城市建设投入,以“渗、滞、蓄、净、用、排”为主的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控制地表径流与面源污染,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发展方式,修复城市江河湖系统水生态环境,落实贯彻新时期治水新思路,创新水环境治理新模式,提升江津区城市形象。
(四)畅通道路交通网络。
1.加快推进融城道路建设。根据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落实主城区、渝西片区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要求,抢抓重庆科学城建设机遇,积极争取珊瑚大道东延伸线、金曾路南延伸线、陶家隧道、支坪长江大桥、小南海长江大桥、铜罐驿长江大桥等融城道路加快建设,推动公共交通与重庆中心城区融合发展,促进与主城都市区公共交通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一体运营。努力实现重庆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覆盖江津全域。
2.优化主次干道布局。进一步推进城市主次干道建设,强化城市路网交通功能。加快鼎支路、浒溪北路北延线、蓝光水果侠北侧道路、南侧道路建设,滨江新城绕城高速下道口升级改造,开展长岭路货运通道、燕子岩隧道、碑亭隧道等前期工作,提升城区组团高效通勤。
3.提高支路网密度。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按照成片化、网络化、系统化的思路,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交通节点疏解和人行道路系统构建,加强支路系统研究,加大支路建设力度,优化市区路网结构,打通滨江二路等“断头路”,畅通内部循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4.加快发展绿色交通。以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为突破口,实施公共交通网络提升工程,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个性化公交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向几江半岛延伸,2022年通车跳蹬站至圣泉寺站段,开工建设圣泉寺站至鼎山站段(过江段)。推进鼎山站至鱼洞站段前期工作,积极争取17号线、19号线延伸至江津,畅通融城大动脉,打造轨道上的城市。
(五)配优城市公共服务。
1.持续加强停车秩序整治。加大停车设施建设改造力度,结合城市更新,因地制宜增加停车泊位供给。依托5G技术、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全面推进智慧停车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实现停车引导、违停提醒、快速支付、征信运用、数据共享等功能,为停车管理插上“智慧翅膀”。
2.打造具有生活气息、发展活力的街区。统筹考虑住宅区和相邻街区的空间场所及设施,推动市政设施、景观环境、沿街建筑、历史风貌等有机整合。加快推进“三五三九文创园”建设,推动老工业区、住宅区与街区的塑造联动提升。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5分钟便民生活圈”,全力推进长江著N37烟雨之城、遗爱池商圈、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建设,健全商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公共活动等居住配套功能。增补便民设施、完善城市家具、消除安全盲区、优化慢行系统,提升绿化景观,打造具有活力、魅力的美丽街区。
3.健全完善城市管理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完成基于共享责任清单的政务数据汇聚,按需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化数据采集和汇聚,并保持与相关大数据中心平台互联互通。健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居民等多方对接机制,以“绣花针”功夫做好城市精细化治理。
4.完善和延伸优质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融城同城提质发展,加强与西永、陶家城市副中心联系,实现与重庆主城交通互联互通、产业相互协调、功能融通融合。加快产教城一体化发展,推进江津中学滨江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科学规划设置医疗机构,建成区中心血库,建成几江、圣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实施公共体育普及工程,积极推动全区公益性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倡导全民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
(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1.“建体系”。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和先进理念,制定实施美丽宜居滨江公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推进滨江绿道保护,加快编制美丽宜居滨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等专项规划和技术规范,构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滨江公园城市建设管理体系。逐步从传统的“产-城-人”发展逻辑,转化为“以优质的生态环境、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务吸引人才、人才吸引企业、企业创造繁荣”的“人-城-产”发展逻辑。
2.“重智慧”。以全市打造“智慧名城”、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验区为契机,在《江津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2019-2022)》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建立智慧管理平台,从5G+智慧政务、5G+智慧工地、5G+智慧交通等方面着手,加快推动城市向更高层级发展,以更好的服务群众。把握住绿色化、智能化两个大方向,把城市打造成为公园城市和智慧城市样板。保护好生态本底,运用好智能要素,统筹推进城市绿道、坡坎崖绿化美化、公园提档升级等工作,将智能化场景、智慧化管理融入城市建设各方面。
3.“增绿量”。充分利用切坡、边角、闲置等空间,实施“增荫添绿”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口袋公园、街边游园、街心绿地、边坡治理等工程,增加城市总体绿量。大力实施“空转绿”工程,结合拆违、拆破、拆旧、拆临,为城市多留白,腾出城市绿化空间,建成区范围内零星地块优先用于公园绿地建设,已收储的待建用地尽可能实施临时绿化。
4.“塑品牌”。加快建设稻田农业公园、中央公园、篆山坪公园、圣泉寺公园、高家坪山地遗址公园、儿童公园、体育公园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示范工程,打造公园城市响亮品牌,适时举办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节庆活动。结合公园、绿道等建设,举办迎春赏花节等活动,让市民参与、感受、分享公园城市建设成果。
(七)营造舒适宜居环境。
1.着力改善老旧小区整体环境。高质量完成老旧小区改造,着眼于解决群众居住等基本问题,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综合改造和管理提升,变政府要“改”为群众愿“改”,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老旧小区安全、干净、整洁、有序。主要完善小区步道、照明、给水、排水、停车等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的更新改造,大力支持老旧楼院加装电梯、实施屋顶、化粪池改造等。
2.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加强政策机制建设,结合城市体检,积极稳妥实施老城区更新改造,做好文物、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鼓励发展创新创意产业。原则上不得采用大拆大建的综合开发方式,在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性质、基本不增加建筑规模的前提下,结合区域发展目标和产业升级要求,按照“减量、增绿、留白、整容”要求开展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推进一批老旧独立功能区的有机更新。
3.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加强党建引领,开展物业服务提升三年行动和智慧探索,增强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依法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促进物业服务提档升级。全区物业小区管理秩序明显规范,物业矛盾数量明显减少,物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业主与物业双方更趋和谐,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科学有序推进综合用地开发,强化城市主体责任,完善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等机制。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严格预售资金和项目资本金管理,进一步强服务、强业务、强创新、强作风,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稳步推进“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清理空余房源、整合租赁住房资源,满足租住集中区域住房需求。
5.推动城市安全发展。深入开展城市安全源头治理,加强“智慧小区”“智慧校园”“智慧排水”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江津建设,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基层网格化管理,促进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责任落实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监管执法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打造“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提升城市安全管理运行水平。
(八)提升城市人文气质。
1.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江津是一座具有1500余年建县史的历史文化城市,孕育了江津爱情文化、楹联文化、古镇文化、长寿文化、名人文化、抗战文化等,这是江津文化自信的源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街区展现城市风貌。
2.提升文化品位。坚持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系统梳理江津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在接续传承中注入时代文化内涵,弘扬山水生态文化,推动巴渝文化走向世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倡导全民阅读和艺术普及,提升城市“书香气、文化范”,提振市民精神,提高市民文明程度,完善城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优化书店、影剧院等设施布局。
3.深化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文明城市建设创建体系,依托城市管理精细化、网格化社会治理等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季度测评,制定实施《江津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行动方案》,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促进市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全面提升行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任双组长的江津区宜居城市建设行动领导小组,并分设各专项工作小组,由相关区领导担任组长,牵头抓好专项工作落实。下设办公室在区住房城乡建委,牵头负责日常工作。
(二)压实工作责任。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相关平台是本宜居城市建设的实施主体,做到科学谋划、有序推进。区级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统筹指导各镇街、平台开展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
(三)完善体制机制。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的投资环境。推动规建管“三位一体”,实现城市科学规划、有序建设、高效管理融合运行。
(四)强化资金保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中央、市级资金支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强化与银企合作,多渠道保障投融资需求。
(五)营造浓厚氛围。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宣传报道,充分调动市民群众参与宜居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时宣传报道宜居城市建设推进过程、实施成效,提高社会共识,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实施考核问责。健全宜居城市建设行动工作考核问责机制,将宜居城市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
附件:江津区宜居城市建设2022年项目清单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2022年5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部门解读:
媒体视角:
一图读懂: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