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27 16:50:25 大 中 小
10月13日,凌晨的星光尚未褪去,支坪镇仁沱社区的菜农程迪明和其他菜农们等候在公交站台,背篓中连夜采收的蔬菜还带着露水。

卖菜的村民和大筐小筐的蔬菜瓜果装满车厢
“车来了!”5时40分,502路新能源公交车缓缓驶入车站。司机杨涛熟练地下车,帮助村民们一起把装满菜的背篓和竹筐抬进车厢。
这趟502路公交车上,卖菜的村民占一半,大筐小筐的蔬菜瓜果占一半,村民们都叫它“卖菜公交”。
菜农排队有序上车
支坪镇仁沱社区离江津中心城区约20公里,是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从10年前公交开行至今,每天清晨,这趟“专属快线”都准时载着满满的果蔬菜农,上演着一场城市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菜农们的“专属快线”
“凌晨3点多摘的空心菜,就是要讲个新鲜。”64岁的程迪明把装满了空心菜、茄子、丝瓜等菜品的背篓挪进公交车里,选择车厢靠中间的位置坐下。
“今天摘了60来斤,估计能赚100来块钱。”程迪明说,自己和老伴闲不下来,种了6亩蔬菜,找点事做,既充实,还能给孩子减轻压力。
“以前哪敢种这么多菜?”程迪明说,没通公交的时候,打车到城区卖菜成本太高,不少村民索性把剩下的蔬菜喂了牲口。
守着城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却因为“进城难”让千名菜农陷入困境。为切实解决群众民生难题,打通农产品进城的快速通道,区交通运输委联合多个部门专题研究,反复优化线路规划、科学调配运力资源。2016年1月,江津正式开通502路公交线,实现了支坪镇与江津城区的“一站式”直达。
10年来,502路公交不断优化和完善服务:为方便菜农赶早市,专门设5时48分、6时10分两趟菜农“专属快线”,65岁以上老人凭敬老卡免费坐车。
程迪明算了笔账:“一天省10块左右的车费,一年下来就是近3000块,这对于我们菜农来说,卖菜利润更实在了。”
10年来,502路公交车每天载着50余名菜农进城,把“卖菜难”的棘手问题,变成了“当天采、当天卖”的“好钱景”。
车轮上的“城乡纽带”
6点10分左右,公交车进入城区。菜农们按照自己的习惯,陆续分散到琅山农贸市场、通泰门菜市场、元帅广场便民流动点等地卖菜。
程迪明熟练地将菜背到元帅广场便民流动点,摆摊售卖。附近小区的居民们早早地逛起了菜市,支坪等郊区菜农的新鲜蔬菜在这里口碑很好。
公交车上的菜农
和程迪明一样,公交车上的菜农大多年过六旬。“502路公交车开通以前,我只能在支坪场镇上卖菜,人流量太少,卖不起价格,守半天都卖不完。”今年73岁的陈清才是仁沱社区居民,“卖菜公交”开通后,他就成了这趟车的“常客”。他指着当天凌晨从地里采摘的藤藤菜、苕尖,笑着告诉记者,“城区人流量大,大家就认这口新鲜,菜好卖多了!虽然累点,但能多挣些钱,卖完了还能赶早回家!”
打开背篓,露出新鲜蔬菜
这趟“卖菜公交”,一头连着种出蔬菜瓜果的城郊农村,一头连着想买新鲜果蔬的市民,成为链接城乡菜地和餐桌的纽带。
城郊镇的“幸福民生”
“杨师傅,又麻烦你帮我搬筐!”菜农们和热心的驾驶员杨涛熟络得像朋友一样。
43岁的杨涛开502路公交已经6年了,哪个站点菜农多、谁的背篓沉,他都记在心里。司机杨涛每天见证着车厢里随处可见的温情:乘客们帮着老人扶稳背篓、整理蔬菜的窸窣声、低声的家常声……构成了车上最温暖的画面。
这十年,从菜地到早市,20公里、30个站点,不仅串起沿线上千名菜农,也串联起城郊镇的幸福民生、幸福产业。
程迪明家种的蔬菜从2亩扩到6亩,还带动邻居一起种“早市菜”;支坪镇的蔬菜种植户从百余人增到近千人,不少人盖起了新房,日子越来越好;城区早市多了“农家菜专区”,市民每天都能就地买到带露珠的“及时达”新鲜菜……一趟趟惠农公交,让乡村的“生计”与城市的“民生”紧紧相连。
502路公交在站点停靠
十年“卖菜公交”,它载着的不仅是新鲜蔬菜,也是菜农的希望、市民的期待,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愿景。
如今,像502路这样的惠农专线,还在江津的田野与街巷间不断延伸,也让乡村振兴的梦想,在一趟趟“双向奔赴”中照进现实。
分享文章到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