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人民政府>部门信息

全国首届三线建设英模事迹研讨会在江津召开

发布日期:2023-04-14 15:11:11

全国首届三线建设英模事迹研讨会现场 记者 贺奎 摄

重庆潍柴智能化产业园 通讯员 蒋雨航 摄

重齿公司风电增速箱整装待发 资料图

江津2383热火文创园橙子学堂 资料图

记者 刘星欣 杨安迪

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

三线建设涌现出大批的英雄模范和可歌可泣事迹,展现了坚持独立自主的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崇高家国情怀。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缅怀先烈和英模事迹,赓续红色血脉,4月13日,全国首届三线建设英模事迹研讨会在我区召开。

此次会议由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江津区委宣传部主办,重庆三线建设研究会、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承办。

据介绍,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三线建设在中国大西南拉开帷幕,重庆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江津作为重庆三线建设的主战场,共有19家三线建设企业落户于此,是重庆三线建设企业数量和门类最多的区县。1966年6月22日,发生在江津区塘河境内的32111钻井队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他们奋不顾身的英雄壮举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32111钻井队获评全国三线建设中唯一的国家级先进集体,其精神至今影响后人。当时数万名三线建设者在这里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给江津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学术研讨中三线精神大放光彩

当天,全国从事三线建设英模代表人物研究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一起回顾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开展对三线建设英雄模范风采的学术研讨,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挖掘生动感人的人和事,并对江津三线建设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进行了交流探讨。

“32111钻井队英雄事迹和所体现的精神力量,不仅是那个年代最伟大、最感人的英雄举动,也是三线精神的最好体现。”国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会长、研究员武力说,“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不仅是对三线精神本身的概括,更能体现那个年代党领导人民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伟大思想、伟大实践在文化和精神领域的集中概括和体现。三线建设所体现的工人阶级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仍然需要继承发扬,也一定能够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徐光煦表示,重庆三线建设历时10余年,在建成常规兵器基地、建设船舶工业、实施核工业布局、布置航天工业、打造军事电子工业、形成系统机械工业、配套冶金工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形成了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基础性实力,提升了重庆的科技实力和发展后劲,奠定了重庆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基础,大大促进了重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研究员郑有贵认为,三线建设建立起国家战略大后方并由此形成战略纵深布局,改善了东中西部地区生产力布局,在推进这一历史性的辉煌事业进程中,还形成了三线精神和三线文化。三线建设的国家战略价值、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不是终结了的过去式,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至今仍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时代价值。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重庆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艾新全说,川渝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备战备荒的年代里,共新建了 350余个三线企业,上百万科技工作者和技术工人从东北、华北、华东等发达地区,来到了落后的巴山蜀水,肩负起三线建设的重任,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和英雄事迹,其中所诠释的三线精神,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姚力表示,三线建设劳动模范在三线建设中孕育成长,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异常艰苦的生存环境,使他们与其他劳模群体相比,在果敢勇毅、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同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最大限度地展现了新中国劳动模范的风采。

“轻以待己、重以报国、热血青春、永不凋零”,时过境迁,当年轰轰烈烈、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三线建设已经沉淀在历史长河中,深刻在新中国几代人的历史记忆中,但三线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劳模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是江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传承于世。

江津老三线企业转型升级焕发生机

三线建设时期,国营长风机械厂、国营晋江机械厂等9家兵工企业先后迁入江津,搭起了江津工业的骨架,推动江津初步形成了以机械装备工业为重点,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业基地,构建起了现代工业的基本框架,给江津奠定了工业发展的良好基础。重庆改为直辖市后,江津抢抓机遇,大力实施企业改制,推动9大军工企业实现军转民、改制重组。近年来,江津区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高度重视老三线企业的发展壮大。

以全国知名的重庆齿轮箱有限公司(三线时期的“国营永进机械厂”,以下简称“重齿公司”)为例,该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发和生产高、低速重载齿轮箱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是船舶系统内唯一生产舰船齿轮箱、联轴节、减振器的重点企业,是国内最大的硬齿面齿轮研发制造基地之一。该企业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在研发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十三五”期间,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现了大型舰船动力传动与推进装置的自主设计制造,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对推动大功率船舶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齿公司还获得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20余项,并连续多年荣获“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等称号。

江津区除了积极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实现转型升级,也引导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重庆三五三三印染服装总厂有限公司抓住军民融合战略契机,将阻燃、抗菌、防蚊等功能性特种技术用于民品,产品广受好评,民品市场得以迅速打开。其中,伪装、阻燃迷彩印花技术享誉世界,产品远销英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等国家。该企业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及“专精特新”企业,是全国印染行业首批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及重庆市绿色工厂示范企业。

同时,江津积极引导老三线企业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企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变。重庆潍柴企业大力推进重庆潍柴智能化产业园建设,实现大部分工序都由工业机器人完成,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台崭新的高速柴油机成功“下线”,智能化运用为企业带来了显著收益。

重齿公司、三五三三、重庆潍柴交出的“成绩单”,只是江津老三线企业苦练内功、转型升级的缩影。如今,重齿公司、江增重工、重庆潍柴等老三线企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有力支撑着江津工业高质量发展。

江津三线遗址变身文化创意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江津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有力有效推动了江津三线建设史研究以及三线建设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

据悉,江津区委宣传部、区委党史研究室、区社科联等单位先后围绕江津三线建设历史组织了多次调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成立全国首家区县级三线建设研究会,收集三线建设历史资料,编印《三线建设在江津》《江津区三线建设图册》《三线建设史料与研究论文选编》等系列书籍,为研究三线建设留下了珍贵史料。

同时,江津区设立三线建设普查办公室,开展三线遗址遗迹普查,形成普查成果《江津区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概况》,为三线遗址后续利用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此外,江津还完成长风机器厂标志墙的搬迁保护,对重要的三线遗址遗迹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实行挂牌保护。

据了解,江津区充分整合三线建设现有的丰富资源,科学规划三线遗址与文旅融合方案,加大对三线遗址遗迹的利用力度,积极筹备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三线文旅项目。加入了“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并当选为副理事长单位,重点助推塘河镇32111英雄钻井队纪念馆、德感2383安防教育运动基地、夏坝镇三线遗址公园、际华3539文化创意产业园四大项目,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中,32111英雄钻井队纪念馆建设已列入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库和《重庆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业方案》;预算投资1.2亿元,以2383仓库为载体打造江津2383热火文创园,通过对原有历史建筑和风貌的保护和修缮,将党建活动、安防教育、素质教育、军旅体验和旅游休闲等元素融为一体,形成综合体验基地,成功将老军工基地打造成了新的“生活秀带”。

下一步,江津区将进一步弘扬三线精神,加大对老三线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三线历史研究和三线遗址保护利用,持续推动江津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文章到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