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11-21 14:51:43 大 中 小
志愿2022年以来,为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优势,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引领发展第一要务,江津区创新实施“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专项,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立足本辖区本系统本单位人才工作实际,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关键环节,精心谋划推进,做出了较好探索,推动全区人才工作“一盘棋”格局加快形成。
>>部门篇
区委编办:建立事业单位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
严格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工作责任,建立事业单位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着力破解人才引进需求与机构编制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一是单列管理,保障引才用编优先。收回事业单位中长期沉淀未使用编制,建立编制周转池,对人才专项编制实行单列管理、专项使用。二是动态调整,确保编制使用顺畅。设置了“总量控制、计划申请,动态流转、循环使用,人走编收、余编置换”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发挥编制资源效益。三是规范程序,整合力量服务人才。明确了专项编制的用编申报、使用核准、入编办理、台账建立、结果运用等具体流程。对于特殊人才可特设岗位,专岗专用,不受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的限制。
区委党校:聚焦人才强校三要素,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是精准科学选拔人才。通过优化岗位设置和选拔机制,突出教学科研主线,建立一支占比达30%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锻造一支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的中层干部队伍。二是多措并举培养人才。聚焦名师工程和科研资政专项工作,制定三年工作方案,出台十余项工作制度,青年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资政各领域取得20余项重要成果。三是长远布局储备人才。加强年龄、专业、职称梯队建设,形成“老中青”1:1:1.5的年龄结构,思想政治类、党史党建类、经济类、管理类4大专业结构,高、中、初级各占35%、45%、20%的职称结构。
江津综保区管委会(珞璜工业园发展中心):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一是狠抓服务,强化人才招引“吸引力”。抓实抓细安家补助、住房保障等优惠政策申报兑现及服务保障工作,助力企业引进中高端人才98人,其中技术人才70人,管理人才28人;引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734人、专业技术人才3152人、技能人才5334人。二是双频互动,拓宽人才招引“覆盖面”。大力推动三峡电缆、伟星新型建材等重点企业与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区内外高校联动协作。举办“云端引才”系列活动,帮助120余家企业解决170余个专业技术岗位人才缺口。三是搭建平台,畅通人才招引“快车道”。依托综合保税区开放平台、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资源禀赋优势,引进重庆南方新华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3家人力资源公司,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精准引进高端人才20余人。建成市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50余个。
区妇联:促进巾帼科技人才创业创新
通过培塑先进典型、搭建交流平台等促进巾帼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积极将女性科技人才纳入“三八红旗手”等先进典型评选,联合区教委、区科技局等评选出11个政治素质好、巾帼作用显、专业技能强和岗位业绩优的“巾帼创新工作室”,授牌至今,11个工作室在航道、富硒稻米等领域申请发明专利6项和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项。吸纳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名高校人才成为区妇联执委,为江津科技创新、“五地一城”建设建言献策。邀请重庆大学专家王旭及其团队调研珞璜临港产业城,联合双福街道、科学城江津管委会邀请“巾帼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调研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及座谈交流,搭建起长效交流合作平台。
江津区市场监管局:精准配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作为引领和服务全局工作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是精准配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立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工作制度,推动江津区成功申报国家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江津花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和全市第一批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试点建设。二是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9家,重庆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8家,有效贯标单位21家。联合5家部门之力,查处知识产权侵权假冒案件立案6件,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三是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联合重庆交通大学申报创建知识产权培训教育基地,指导辖区中小学校成功申报中小学知识产权培训教育试点学校共3所。
>>镇街篇
鼎山街道:打造基层治理人才队伍
一是党工委书记认真履行抓“第一资源”第一责任人职责,围绕“主抓1次人才发展主题活动”,组织开展政务信息写作培训会,以“精准滴灌”为全街道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充电赋能”。二是围绕创新基层治理工作,抓好人才引进培育使用,2022年以来合计新招聘选拔各类社区工作后备人才15人,切实为基层一线注入活力。三是构建完善“1+3”基层治理新模式,推选376名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调解人员组成“鼎力协调”人才队伍并登记在册,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优势。
圣泉街道:“四措并举”营造人才工作浓厚氛围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及时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严格落实党工委书记抓人才工作责任制,专题研究人才项目建设工作2次,定期听取人才工作情况汇报,并将村(社区)后备人才储备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内容。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推进人才项目落地见效。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村(居)小组——村(社区)——街道”三级调解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居民自治、乡贤人士“三个作用”,将金牌调解员队伍培养列为“2022年党组织书记抓人才工作项目”,已挂牌矛盾纠纷调解示范工作室11个,认证金牌调解员11名、调解员201名,调解矛盾纠纷330余件。三是加快阵地建设,打造矛盾纠纷调处三级平台。以街道调解中心为主阵地,逐步建立了浒溪、海惠社区调解工作站,阳光城小区调解工作室,“中心——站——室” 三级调解平台初步形成。
白沙镇:打造“才聚古镇 智汇白沙”人才会客厅
策划以“才聚古镇 智汇白沙”为主题的“人才会客厅”项目,打造多元化宣传窗口、服务平台、交流中心、创业空间。一是突出核心机制强引领。制定人才工作实施方案、“人才会客厅”项目书、年度人才活动计划。二是突出人才服务夯阵地。设立1个“人才会客厅”和6个“人才俱乐部”的“一厅六室”人才阵地,把阵地建在产业上、城市里和广袤农村,形成集人才培养、政策宣传、文化交流、项目孵化等为一体的人才共享空间。三是突出信息建设抓队伍。建立白沙镇本土、在外人才数据库,分类动态实时管理,数据库现有各类人才462人。四是突出人才交流兴活动。推出创业就业、商务洽谈、文化交流等交流单元,开展“红色读书会”“影视人才汇”等主题活动。深化与泸州、合江等毗邻地区协作,打造泸永江合作示范区集聚人才桥头堡。
李市镇:突出党建引领,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链”
坚持党管人才,聚焦“选、育、用”三个重点环节,实施“十百千”本土优才行动,让身上有手艺、胸中有激情的“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链”。一是全面摸排、择优筛选。建立起李市镇“千人”本土人才库和“百人”骨干人才库。二是搭建平台、重点培养。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人才联络服务站,细化联系、培养、淘汰机制,逐步打造镇、村两级“双十”领军人才队伍。三是立足实战、服务发展。拓宽选拔任用渠道,及时将培养合格的骨干人才吸纳进村“两委”班子或派遣到镇级部门,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先锋镇:以高质量人才工作赋能乡村振兴
先锋镇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构建人才“全链条”服务体系,以高质量人才工作赋能乡村振兴。一是打通“引才”渠道。坚持“以产引才、以才兴业”,打造鹤山坪人才返乡创业园,举办“‘锋’鸟归巢”人才招聘会,围绕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急需紧缺专业,精准引进返乡人才64名。二是开好“育才”良方。开展“津”工好手技能培训班,培育加工类人才4000余人,获专利100余项,“鹤先锋”培育高素质农民39人。发掘培育花椒技术“土专家”1000余人,培育出3000余名花椒技术骨干服务于全国青花椒产区。与区人力社保局、区农业农村委共同举办2022年“津工精匠”杯花椒采收职业技能大赛,包揽全区一二三等奖。三是搭建“用才”平台。建立镇级人才动态信息库,为800名实用人才、253名“在外行业骨干人才”、80名“行业领军拔尖人才”定制数字名片,建立“需求”“用工”两项清单,促进人才和企业实现“双向”精准匹配。四是优化“留才”服务。坚持以情留人,建立领导干部“1+1”联系服务人才机制,建设乡村人才服务驿站。创新举办“先锋能人”授牌仪式,分“车间老手”“专技巧手”“地里好手”“养殖能手”“经营高手”“服务帮手”五大维度开展评选,切实提升人才获得感、荣誉感。
杜市镇:“三才讲堂”培养盆景艺术“土专家”
一是党员干部“带一批”,引导青年党员干部带头投身花木、富硒、乡村旅游等特色效益农业,积极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为群众带好头、引好路。二是就地取材“育一批”,依托“三才讲堂”、院坝会、农民田间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组织党员群众系统学习政治理论和农技专业知识,就地引导农村青年创新创业。三是广纳贤才“引一批”,利用“花木杜市”微信公众号讲好杜市故事,利用商会、花木协会年会推介产业发展,多渠道回引本土人才。从2022年6月开始,联合杜市镇花木产业协会和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投入10万元对招募的33名本地学员开展盆景艺术“土专家”培养,进一步增加农户收入,实现农户、花木企业、政府“三赢”。
分享文章到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