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13 11:00:27 大 中 小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看着就心烦。现在好了,每天晚饭后都愿意下来散步,心情特别舒畅!”家住重庆市江津区珞璜镇恒大文化城小区的邹先生,站在小区入口焕然一新的绿化带前,由衷地感叹道。这片约25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从曾经的“烦心角”蜕变为居民交口称赞的“幸福园”,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善,更是珞璜镇贯彻落实全国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区委十五届九次全会关于“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要求的具体实践。
共建:从“政府主导”到“群众参与”,凝聚治理合力
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绿化带失管问题,珞璜镇转变思路,变“大包大揽”为“引导赋能”,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一是精准发现问题。通过“数智”院坝会、居民议事会等渠道,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将绿化带整治列为民生“微实事”重点推进。二是民主协商定方案。镇党委和社区多次召开“小板凳会议”,围绕“选什么草皮、步道怎么铺、资金如何筹”等具体问题,与居民面对面协商,最终形成“政府出资20万元+居民自筹10万元”的共建方案,确保改造内容契合居民需求。三是引导多元参与。在政府负责规划设计、质量监管的同时,鼓励居民以出资、投劳、提供便利等方式参与建设,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为长效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共治: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维护”,激发治理活力
改造完成并非终点,如何维护好、管理好成为新课题。珞璜镇坚持“改造与治理同步”,推动形成可持续的共治格局。一是融入共治理念。从草坪铺设、植被选种到垃圾清理、环境维护,均吸纳居民代表参与监督,确保施工质量符合预期。二是建立维护机制。引导居民成立志愿维护队,定期巡查、清理杂物,共同守护改造成果。同时,通过社区公约明确居民责任义务,增强主人翁意识。三是治理重心下移。社区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协调物业、居民等多方力量,将“微更新”区域纳入日常管理网格,实现从“一时美”到“持续美”的转变。
共享:从“环境改善”到“幸福升级”,彰显治理温
微更新的价值最终体现在群众的实际感受上。珞璜镇通过推动成果共享,切实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一是共享环境之美,提升幸福感。改造最直接的成果是实现了空间功能的再造与升级。曾经杂草丛生的“烦心角”转变为绿树成荫、步道蜿蜒的“幸福园”,为居民提供了触手可及的休闲、健身与社交场所。二是共享参与之荣,强化归属感。由于居民亲身参与了从决策、建设到维护的全过程,他们对这片空间的情感已远超一般的公共区域。看着自己提议的植被被种下,自己参与清理的土地变得整洁,一种“这是我的家园”的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极大地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三是共享发展之信,激发责任感。此次成功的实践,让居民看到了“共治共建”模式带来的实际成效,提升群众持续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形成了“成功一个、带动一片”的良性循环。
珞璜镇以恒大文化城绿化带“微更新”为切入点,探索出一条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破解城市治理难题的有效路径。截至目前,已通过类似模式成功推进城市微更新5处,让更多闲置边角地变为群众的“金角银边”,为构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生动实践。
分享文章到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