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07 14:55:34 大 中 小
几江街道建好管好用好“家门口”服务阵地——
“红领津”微枢纽激活治理新动能
几江街道聚焦城区治理“服务阵地远、资源力量散、矛盾化解慢”的核心痛点,在武城社区先行试点,依托“红领津”党群服务站构建“微枢纽”治理体系,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探索出基层治理的“家门口”解法。
武城社区将“红领津”党群服务站功能延伸至居民生活最小单元——在生活林、明月香山、鹏程花园、渝能华城4个小区,盘活闲置物业用房打造“红领津”微枢纽,集成党员活动、政策宣传、民意收集、事务代办、矛盾调解等全链条服务。截至目前,微枢纽累计服务居民超1万户次,推动小区矛盾纠纷化解率从68%跃升至95%,居民满意度达98%,实现了“治理触角沉下去、民生温度升上来”的治理目标。
闲置空间变“家门口服务站”,破解“距离难题”
“以前小区没固定办事点,居民有诉求要么打电话等回复,要么到接近1公里以外的社区居委会,来回折腾不说,还容易耽误事。”武城社区党委书记辜钦艳说。此前部分小区居民办事不便,成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堵点”——而“家门口”解法的第一步,就是把服务阵地搬到居民“抬脚就到”的地方。
为此,社区将生活林小区长期闲置的30平方米物业用房,按照“六有”标准改造成“红领津”党群服务之家,室内划分党员活动室、政策宣传角、民意收集站、事务代办窗口、矛盾调解室、协商议事区6个功能区,墙上张贴服务清单、代办流程和下沉工作人员联系方式,让居民“抬脚就能到、有事随时找”。
“现在我每天都来这儿坐会儿,不仅能咨询社保政策,还能和邻居一起商量小区管网改造的事,感觉党组织就在身边。”生活林小区居民陈阿姨的体验,正是几江街道通过拓展阵地,打通服务群众“物理距离”、拉近党群“心理距离”的生动写照。
“坐等群众上门”变“主动敲门服务”,做实“精准响应”
“李姐,二孩准生证的线上申请我帮您提交好了,明天就把证明送过来。”10月17日,武城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居民李女士因不熟悉线上操作迟迟未办准生证,于是当天就帮助她完成了初审提交,次日又送证上门———这是几江街道推动“治理力量下沉”的常态场景,也是“家门口”解法从“有阵地”向“有服务”的深化。
几江街道明确“红领津”微枢纽“驻点服务”机制:每个微枢纽至少配备1名社区工作者、1名网格党员,实行“包干制”管理——需精准掌握负责小区的户数、常住人口、特殊群体等基础信息,每周至少开展3次上门走访,建立“居民需求台账”,推动治理从“群众上门找服务”向“服务主动找群众”转型。
鹏程花园小区网格党员刘维德,通过走访发现8户独居老人“吃饭难”,随即联动社区党委推出“送菜上门”服务,每天将新鲜食材送到老人家中。数据显示,力量下沉机制实施以来,武城社区累计上门服务1600余次,解决子女入学、社保办理、生活帮扶等民生问题420余件,让“精准服务”成为“家门口”解法的核心底色。
“事后处理”变“萌芽化解”,牢守“和谐底线”
“不用跑社区、不用找信访,在小区里坐下来聊两句,问题就解决了,这才是我们老百姓想要的治理!”日前,生活林小区因加装电梯问题,低楼层与高楼层业主分歧激烈。得知情况后,“红领津”驻点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介入,当天组织业主代表、电梯公司、物业公司召开协商会,还邀请辖区民警、法律顾问现场答疑,仅2次调解就化解矛盾。
这一高效调解,源于社区依托“红领津”建立的“一线调处机制”:下沉工作人员担任“矛盾前哨”,对邻里纠纷、物业争议等问题“早发现、早介入”;同时联动社区党委、业委会、物业公司、民警、法律顾问组成“多元调解队”,简单纠纷当天化解,复杂问题3-5天内拿出解决方案。据悉,4个小区的“红领津”党群服务之家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78件,其中90%的纠纷在小区内部解决。
几江街道以“红领津”微枢纽为支点,搭建起“党建引领、空间赋能、服务下沉、多元协同”的“家门口”治理框架,精准破解了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米”难题。
分享文章到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