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广兴镇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重庆市江津区广兴镇人民政府>部门信息

枳壳飘香产业兴 ——广兴镇发展枳壳产业链推动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2-07-20 10:10:00

日前,烈日释放着热度,广兴镇沿河村枳壳基地却人影绰绰,村民们忙着采摘枳壳。

近年来,广兴镇发展枳壳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乡村振兴。小小枳壳,成为村民“致富果”。

栽种历史悠久 资源禀赋突出

广兴镇栽种枳壳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由于出产的枳壳气味浓烈、药效显著,被清代商家、医家誉为“江津枳壳”。

沿河村是广兴枳壳产业的核心区域,綦河环绕,气候、土壤、日照均适合枳壳生长。迄今拥有“百年”枳壳树110余株。其中,该村荒田湾枳壳树树龄约110年,树高6米,冠幅10米,是远近闻名的“枳壳王”。

今年4月,依托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科技支撑,广兴镇在沿河村挖掘“百年枳壳”资源禀赋,致力于建设含枳壳母本保护区、全国枳壳品比科普区、良种繁殖区等在内的江津枳壳种质资源圃,打造枳壳中药文化科普基地。这棵“枳壳王”,成为江津枳壳良种繁殖的基因库。

种植突出“两化” 告别散小乱

枳壳,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其主要药用成分柚皮苷、新橙皮苷,能抗氧化、降血脂。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质量标准,一般合格枳壳柚皮苷、新橙皮苷的含量最低不少于4%、3%。

2019年8月,重庆市中药研究院中药质量分析检测中心抽样检测,广兴镇沿河村枳壳含柚皮苷7.4%、新橙皮苷6.5%,为枳壳中难得的上品。

虽质量上乘,但曾几何时,当地农户仅利用房前屋后或承包土地分散种植枳壳,以致管理技术低,生产能力差,规模体量较小。

2016年以来,广兴镇将枳壳产业确定为富硒农业主导产业,先后成立广沿果蔬种植股份合作社等枳壳种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成标准化枳壳种植基地4个,面积达1000亩,带动全镇枳壳种植面积2000亩以上。

种植规模化,让管理标准化成为可能。为提高品质,广兴镇农技人员在总结传统种植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统一资金、统一技术、统一管理。

“合作社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聘请专职技术人员负责枳壳日常农事管理,组织当地农户临时务工,推行种植流程化、制度化、现代化。”沿河村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既改变了村民“单打独斗”搞经营的历史,又让周边农户自发成为合作社的义务“监督员”。

种植规模化,管理标准化,为村民带来了新的惊喜——2021年,枳壳实现鲜果产量30万斤,今年产量将突破50万斤,全部丰产后年产量将达到450万斤,年产值将超过1000万元。

延伸产业链条 推动乡村振兴

枳壳产业发展离不开链条延伸。

2022年,依托沿河村集体经济组织,广兴镇投资230余万元,建成枳壳产地趁鲜切制加工车间。车间拥有标准化厂房560平方米,日处理10吨鲜枳壳空气能烘干生产线1条。

在车间现场,随着机械运转,只见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鲜枳壳,排队般徐徐进入机械,被切割成片,并进一步被烘干。

“10吨鲜枳壳可生产出2.5吨干枳壳。按照每斤鲜枳壳增收0.5元计算,枳壳烘干销售将实现年增值200万元以上,带动枳壳产业产值达500万元。”加工现场,车间负责人算了一笔明白账。

枳壳产业发展,远不止于此。今年初,广兴镇按照镇党代会的精神,“枳壳为要”建设特色效益农业示范镇的定位,

围绕枳壳产业“一三五”发展思路,建成江津(广兴)枳壳产业园“一个”目标,构建种质资源保护、规范化生产、产销一体化等“三大”体系,大力实施枳壳产业“五园”工程(母本园、品比园、种植园、加工园、文化园),为枳壳发展持续聚力。

今年5月,广兴镇与西南医投集团旗下控股企业四川天植中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其种植规模5000亩以内枳实、枳壳,公司以市场价格现金收购,解决后端销售问题,彻底打消农户顾虑。

未来3年,广兴镇按照《重庆市江津区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力争发展枳壳种植面积达6000亩,带动綦河流域发展枳壳种植2.5万亩,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广兴枳壳产业打造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国枳壳之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文章到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