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0-27 14:35:09 大 中 小
关于《江津区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的政策解读
一、政策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老旧商业区、工业区等城市功能逐渐衰退,老旧城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亟需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例如渝中区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构建起了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旧城改造体制机制,打造了十八梯、山城巷、戴家巷等一批示范引领的亮点项目,不仅改善了城市风貌,也为旅游产业带来了机遇。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国际山水都市,发挥国际门户枢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城市职能,2022年6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制定了《重庆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指导全市城市更新提升工作。
二、目标任务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围绕建设“五地一城·宜居城市”的总体目标,集中力量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再升级。到2025年,城市更新提升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走出一条具有江津特色的城市更新提升道路。
三、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城市更新?
问1:城市更新的含义是什么?
答1: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问2:城市更新有什么意义?
答2:通过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传承,改善交通状况和提升出行便利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问3:城市更新实施的时间和主要方式是什么
答3:“城市更新”,首次提出于201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1年3月首次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将正式全面推开。在“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为更好地系统性指导我区城市更新提升工作,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主要采用生态更新、建筑更新、空间更新、设施更新、社会更新、经济更新等方式对城市进行更新改造。
(二)“十四五”期间对几江母城有什么建设计划?
问1:如何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答1:大力实施路网更新改造,2022年底东门片区交通改善方案经2022年区第三次规办会审议通过,该方案对滨江大道-七贤街-天香街-武城大道-瑞安北路-东关路所围合2平方公里区域内交通问题进行统一梳理并提出解决方案。加强道路精细化改造,实施几江半岛沥青路面修复工程、艾坪山上山道路等路面改造项目,持续开展道路平整行动,动态实施道路交通堵乱点“一点一方案”治理。提升慢行设施品质,充分发挥人行过街设施在“人车分流”方面的积极作用,全力推动鼎山小学人行天桥、塔坪路环形天桥等建设。
问2:如何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
答2:按照“应改尽改”原则,到2025年,基本完成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任务,总量约168.28万平方米。2022年6个老旧小区(片区)改造项目已全部完工,2023年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全部开工,江津区2024-2025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划涉及87个小区(片区)、827栋楼、2.11万户、167.1万㎡,预估投资金额为14879.75万元,其中:2024年计划改造规划涉及68个小区(片区)、719栋楼、1.84万户、143.87万㎡,预估投资金额为12379.65万元;2025年计划改造规划涉及19个小区(片区)、108栋楼、0.27万户、23.23万㎡,预估投资金额为2500.1万元。在此基础上,以规划为统领,根据每年上级项目申报相关要求,会同属地街道,提前策划包装项目,确保项目循序渐进。持续深化“党建+物业”管理模式。
问3:如何提升几江母城整体品质?
答3:策划储备几江、鼎山、德感、双福四个片区23个城市更新项目(其中5个子项已列入市级项目库),总投资约127亿元。“十四五”期间,将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围绕城市品质提升和宜居城市建设项目,彰显江津“青山入城、曲水润城、田园缀城”的独特生态基地特征,形成“布局均衡、成织成网”的城市公园网络,实现大型公园绿道步行10分钟可达、社区公园绿道5分钟可到达,打造便捷舒适、布局科学的城市微型公共空间。通过美化老旧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坡坎崖整治等建设,合理利用城市中“失落”的微型公共空间,给居民营造美丽舒适的生活空间、文明友爱的人文场所;加快推进几江母城口袋公园、新建停车场、新建公厕等“小而精”项目实施,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因地制宜采取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提升和功能补遗拾缺等方式,加快提升公共绿地、交通配套、市政设施水平,推动几江母城功能更完善、出行更便捷、环境更优美,切实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变化、见到成效。
(三)“十四五”期间,江津如何实现城市建设品质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
问1:轨道交通是怎么规划的?
答1:全力推进市郊铁路江跳线(圣泉寺-鼎山段)建设,实现江津与中心城区深度融合;已申请将轨道17号线三期(石家院子~双福)、19号线一期(鼎山~大学城中路)纳入市第五轮轨道建设规划,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
问2:怎么打通融城通道?
答2:积极推进支坪长江大桥、小南海长江大桥和铜罐驿长江大桥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动工建设。主动对接,加快与九龙坡、沙坪坝、大渡口、巴南区等中心城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快科学城双福片区与高新区、九龙坡区6条市政快速干道建设,全面实现江津与中心城区的融城同城发展。
问3:如何提升群众满意度?
答3:一是进一步树牢“大城管”理念,构建“规划、建设、管理、执法、服务”为一体的全周期、全覆盖、全过程协同推进机制,夯实城市一体化综合管理水平。二是持续开展城市路桥隧安全整治,统筹地下地上管网改造,治理城市内涝,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全面营造安全有序大环境。三是积极推进“城市大脑”智慧赋能,完善管线一张图智慧系统、开发智慧停车管理平台、路灯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智能平台,不断提高城市惠民便民利民能力。坚持效率与均衡并重,精准提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实现人口、经济与公共服务资源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四、专家视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中国规划学会理事长、全国工程勘探设计大师杨保军指出:从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规律上看,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城市更新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已得到国内各方面的广泛响应,成为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共同行动。
按照国家对城市发展战略部署,为做好江津区城市更新提升行动计划编制工作,区住房城乡建委提前筹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在认真开展城市体检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居民代表、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和行业专家意见,广泛征求区发展改革委、江津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市管理局、区交通局等有关部门、有关单位意见,结合我区城市发展实际,反复论证,数易其稿,并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同意,于2023年4月4日正式发布。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