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10-21 10:00:00 大 中 小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医疗保障事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仲姝婕在介绍相关情况
市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仲姝婕介绍,目前,重庆已经建成了全国参保人数最多、城乡全覆盖的医疗统筹省级统筹区。
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基本医保参保突破3200万人,参保率达到了99.7%,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保、商业健康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住院政策范围内医保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5%左右和70%左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扩大到全市所有区县,已参保807万人,1.6万余名重度失能和重度残疾人员受益。同时,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困难群众应参尽参、应助尽助、应享尽享,资助参保270万人。
支持鼓励与基本医保紧密衔接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今年重庆“渝快保”参保460万人,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医疗保障需求。出台《重庆市医疗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多维度、多部门重拳打击欺诈骗保;医保基金智能监控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全市近3万家定点医药机构实现监督检查全覆盖。重庆医保基金运行安全可持续。
重点改革成效显著。全市集采药品达到了443个、医用耗材14个,平均降幅50%以上,最高降幅达到了96%。发挥重庆药品交易所优势,建立了招标、采购、交易、结算、监督五位一体的省级集中招采平台,成为全国10个示范平台之一。全市公立医院在这个平台药品的网采率达到了95%,居全国前列。
完善药品交易采购规则,全市公立医院阳光采购挂网价格降低9.2%。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初见成效,试点医院次均住院费用、患者自负费用、平均住院床日分别下降5%、7.1%和11.4%。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覆盖300万人。
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在全市开展政策优化、经办简化、宣传深化和信息化赋能“三化一能”建设。智慧医保实验室全面建成,并且投入使用。在14个医院开展手机移动支付试点,在55个医院和194个零售药店开展了人脸识别,刷脸就可以支付,这样来推进就医购药支付“不排队”。
医保公共服务大厅、12393医保咨询服务热线、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渝快办”App、重庆医保App、重庆医疗保障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线下、线上平台,构建起医保服务立体化、全天候架构。26项医保公共服务事项实现跨区县“就近办”、64项实现“掌上办”、川渝通办12项、跨省通办6项。
跨省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全覆盖,普通门诊、高血压和糖尿病等5种门诊特病跨省直接结算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至9月底,全市开通跨省异地住院、普通门诊、门诊特病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分别达2022家、7503家和173家,可以用个人账户跨省联网购药零售药店达15488家;今年8月起,全面取消市内异地就医、川渝地区跨省住院就医备案。
支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把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当中的药品和诊疗项目临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确保患者就医不受影响。持续降低疫情防控成本,灭活疫苗从最初200元降到15元,降价超9成。核酸检测单人单检从最初260元降到16元,多人混检从25元降到3.5元。
仲姝婕表示,下一步,市医保局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推动医保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贯彻落实全国统一的基本医保待遇清单和医保药品目录,建立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制度,提高普通门诊医疗保障待遇。探索成渝地区协同完善门诊特病政策。推进医用耗材在药交所平台的“阳光采购”,动态调整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大力支持医疗健康的科技创新和新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在基本医保待遇基础上,近期要出台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继续鼓励,加大力度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医疗、康复、照护等综合健康保险产品,完善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②确保医保基金更加安全高效可持续。进一步做实和完善我市医保省级统筹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基金预算执行,实施绩效管理。稳步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同时继续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保持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
③力争医保服务更加均衡可及。梳理医保政策,形成简明易懂的表单,让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政策看得明白、搞得懂、好操作。简化办事流程,探索线上智能服务与线下适老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同时,探索在医保定点医院、定点药店、村(社区)、银行、保险公司等服务网点设立医保服务站。用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