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9-04 17:01:09 大 中 小
一、地理位置
石蟆清源宫位于江津市石蟆镇,二石(二溪-石蟆)公路石蟆场镇入口往北60米处。该建筑座北朝南,东偏南60度,东面为清风亭,亭后为香樟林,亭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香樟王,西面紧邻石蟆老街,北面也为石蟆老街。石蟆镇位于江津西部,处在东经105。55’,北纬28。59’,渝、川、黔交界处,距江津城区80公里。清源宫的起源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五百多年前,在合江石柱寺旁有一口龙王潭,潭里每晚都有钟鼓管弦声传出。一天忽然从潭里浮出一根巨木,太乙真君托梦给寺庙和尚,说此神木乃三圣一体,请和尚必须谨慎。于是和尚便找来一位木匠,将这根巨木分做大、中、小三段,雕刻三尊川主塑像,即大菩萨、二菩萨、三菩萨。大菩萨便是万天川主,供奉在石蟆清源宫,二菩萨在石蟆稿子,三菩萨留在塘河。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为人民做出过丰功伟绩的万天川主的感激之情,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老百姓经常到此祭拜他。
二、历史沿革
据《江津乡土志•寺观》记载,清源宫始建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石蟆清源宫建成之初就供奉有川主神像,往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关于这尊川主像的来源民间更有美丽的传说,现清源宫内保留完好的“川主考”题记对此进行了记录。明代江津兵灾频发,清源宫逐渐颓败,其神像被辗转于石蟆场附近的寺庙迎拜。
清代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当地王朝清等人倡议募捐培修清源宫,得到了广大乡邻的支持,捐资动工续建后的清源宫,气势雄伟、肃穆严谨。随着石蟆清源宫川主神像的迎回供奉,石蟆清源宫又逐步恢复了明代时期的繁华。到了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当地乡人又对清源宫进行了改建,此时清源宫达到其历史上发展的鼎盛时期。
随着清朝的灭亡,时代的变迁,石蟆清源宫不仅作为质朴乡人聚会和祈祷风调雨顺、祭拜李冰的场所,也成为了当地乡绅开展公益事业活动和处理公共事务的场所。解放后,石蟆清源宫一度成为石蟆乡政府所在地。公元1990年石蟆清源宫被公布为江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石蟆镇政府在文物部门的配合下,对这座经历了近五百年风雨的古建筑和川主造像进行了维修保护,于公元1995年重新对外开放,使石蟆清源宫焕发了新的生机。
三、庙会概述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庙会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庙会。
川主庙文化是四川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川东地区现存的川主庙中还发挥着它原有功能的却很少,而石蟆清源宫就是这很少的其中一个,它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川主庙会外,还保留的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上九会,清醮会,川主会,灯杆会。
清源宫庙会祭祀体系
“清源宫”位于渝、川、黔结合部,东与白沙、塘河两镇接壤,西南与四川合江县榕山、白鹿两镇相连,北同江津区朱杨、永川区朱沱、松既三镇隔江相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孕育和传承了石蟆“清源宫庙会”。 每逢“清源宫”庙会之际,来自四面八方的乡民,络绎不绝,往来不断。
石蟆“清源宫”除供奉有川主神像,同时也供奉其他宗教神像:如韦驮、玉皇、孔子、弥勒等。然而,其正殿所奉川主,以及主体庙会,却是祭祀为民清源而生存依赖的李冰神祇。“清源宫庙会”直观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民风、民情、民俗。
“清源宫庙会”始于明代,距今有500余年历史。庙会在一年时限内由多个节会组成。主体是“川主会”祭祀及其相关文娱活动。传统“川主会”纪念李冰治水入主四川,其功德无量,受道家供奉,敬为神尊“大菩萨”。有史以来,百姓敬仰,万民拥戴,习以成俗,是一方民众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
一、“川主会”活动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至六月二十四日李冰诞辰日举行庙会,依次举行“观音会”、“翻舞台”、“排街”、“拜寿”、“会酒”等活动。期间还有各地架香会举办规格大小、时间长短不一的祭祀活动。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日。
(一)时辰一到,鸣金击鼓启动祭祀仪式。
(二)祭师主持到正殿就位,信众各归其位。主持带领信众望“李冰”神像朝拜。
(三)祭师引导信众,指念着墙上匾文“川主考”,是为“唱念祭文”。“祭文川主考”的内容,是对“清源宫”和李冰历史进行了描述。
(四)信众们回到正殿,拜祭李冰神像。按照祭祀大礼进行跪拜、叩首等仪式活动。
(五)来自各地的“香客”们,一般都会有领头者“头顶香盘”带一队人,从正殿两侧阶梯鱼贯而下,或两队人对面交叉,或一队人绕院坝一圈,都要回到正殿,烧香拜祭。
以上祭祀仪式活动,都是以其主要仪式程序及相关场所物品等结合进行;祭祀主持的活动,也有其专职的唱念、做法等;各地信众在较为规范的状态下,做作着崇敬、虔诚、肃穆的仪式活动,整个祭祀活动表现出信众们对敬为神尊的“大菩萨”李冰,油然起敬的状况,以及“川主庙会”的古朴、规矩、大势、有序地进行状态。
观音会:
翻舞台
排街:届时,按惯例要抬李冰塑像出游,神像旁有“阴差”等护送。在出游过程中人们表演龙灯、狮灯等传统艺术,清源宫内也有戏班演戏酬神。
拜寿:
会酒:
二、“上九会”活动
上九,古时以每月二十九日为上九,宋无名氏《采兰杂记》:“古人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上九会其实是安徽等地的民俗庙会,相传农历正月初九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
石蟆的上九会会期为每年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主要活动和安徽的“上九会”类似,只是祭拜的人由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变成川主李冰;由游神、祭神活动稍加转变为向川主拜年。庙会期间,搭古戏台唱戏、舞狮、舞龙,十分热闹,各地商贩亦借机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上九会期间的游街过程中,组织者会安排舞狮、舞龙等队伍敲锣打鼓的到各帮会、重要机构、乡绅门口表演拜年,收取红包。因此上九会也是各帮会和乡绅间借此相互问候,联络感情的工具和形式。
三、“清醮会”活动
“醮”实为一种祷神的祭礼。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后专指僧道为禳除灾崇而设的道场。据查清醮会广泛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尤其以四川、福建、广东等地区为盛。是一种由民众集资、聘请道士主持的大型醮仪,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由于中国农村往往聚族而居,所以它们的举办也常具有宗族活动的性质。
有的书籍将清醮与古代的傩礼联系起来考察,如四川《中江县志》称:「春三月,城乡皆傩,谓之太平清醮。足见它与古代以驱逐疫鬼和各类邪神精魅、保护地方安宁为主要目的的傩礼有一定联系,至少是同一类的活动。因此它具有很强的民俗性。清醮实际上包括了道教的仪式群和民间的各种娱神活动,已经是民俗的一部分。
石蟆清源宫是石蟆历史上地位较高,规模较大的一座会馆,由于其特殊的号召力,石蟆过去的一些庙会大部分在清源宫举行,清源宫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已实际溶入了其它客家会馆的特征。
石蟆清源宫的清醮会仪式,则聘请道士担任主持。清醮会举行的时间一般为七天。包括各类醮祭活动,如普渡亡灵、遣送瘟神等等。仪式中常先迎神,即将川主等神像或者象征物请进预先搭好的神棚内安置。在主要仪式中,除建坛进表、诵经拜忏之外,尚有起幽(即超渡各类孤魂野鬼)、遣船(又称送船,即遣送瘟神,将瘟神请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船,并在举行过法事之后将之漂入江河)。此外还有放生、漂放莲灯等活动。打醮期间,也要演戏。一般在醮仪正式开始前一夜演起,直至醮仪结束,而且一般都是通宵达旦。这戏以娱神为主,当然实际上是娱人的,但戏文大多耳熟能详,醮期内,皆禁止屠宰,以体上天好生之德。同时也常禁止挑粪,以免臭气熏天,亵渎过往神明。
建坛:
迎神:
进表:
通表:
起幽:
遣船:
放生:
四、“灯杆会”活动
“清源宫”大院中竖立着一根高大的木竿,木竿上挂着灯,一般取八八之意点燃六十四盏灯,顶部挂着一大灯称为“玉皇灯”。表现川东地区人们的崇敬和喜好气氛。认为灯挂得越高,就越能接近上天,人们的美好心愿就越能让上天知晓,当地称之为“饮福”。
点着的红灯升到竿顶的过程,是群众竞相观看,欢声雷动的时刻,川剧锣鼓唢呐等也会鼓乐齐鸣,展现热闹喜庆的多种场景,庙会景况推向了高潮。
爬灯杆:
架香会祭祀活动
由来自合江、泸州、永川等方向的香客组建的架香会。由会首带领自发在庙会席间举行“做斋”活动。根据不同的规格,时间长短、规模大小不一。其有三天、五天、七天之分,但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活动均为一致。
第一天
安师:
告名:
杨帆(悬帆):
请水:
占灯:
过程(一天、三天、五天)
做法事,每天8场法事
最后一天
玉皇表:
玉皇唱:
送神:
庙会期间文娱活动
打钱抢:正殿上祭祀活动作为背景,在下面大院坝里进行着文娱活动表演。“钱枪”表演,是按照传统“钱枪”(莲萧)打法,边唱边舞。有“钱枪”表演者唱道:
塑像李冰坐神堂,庄严肃穆气势昂。
蒙蒙香火迷鬼怪,朗朗钟声警冥顽。
摇签可问凶和险,卜卦能知吉与祥。
颐指禅坛排玄武,惩恶扬善佑忠良……
周围群众都在和腔:“柳呀柳莲柳哇……荷花闹海棠……”
在祭祀活动之后的“钱枪”表演逐渐热闹了的群众场面,与祭祀仪式的肃穆庄严形成了对比的嘻闹气氛。
戏楼上一般都有川剧演出,诸如集体亮相,阵容展示,以及袍带、蟒袍、翎子、彩旗等装扮出的一幕幕适合庙会活动的喜庆戏和舞台形象,烘托了庙会的场景。
莲花闹:
爬灯杆:
舞龙舞狮:
翻舞台:
排街:
牲祭(杀猪):
川剧:戏楼上一般都有川剧经典剧目演出,诸如集体亮相,阵容展示,以及袍带、蟒袍、翎子、彩旗等装扮出的一幕幕适合庙会活动的喜庆戏和舞台形象,烘托庙会场景。
庙会传承人
“清源宫庙会”始于明代,距今有500余年历史。传人谱系与“清源宫庙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也代代相传。其中,从其传承历史谱系中遴选最主要代表人物,罗列如下:
第一代:李如江 男 1885-1949 居住地址不详。
第二代:黎国柱 男 1889-1964 居住地址不详。
第三代:董爱华 男 1927.7-至今 江津石蟆镇。
第四代:张晓林 男 1961.4-至今 江津区石蟆镇老街。
第五代:朱万良 男 1952.4-至今 江津区石蟆镇。
民间艺人
:
:
:
祭祀表演人
:
:
:
: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