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5 14:27:58 大 中 小
“拿到赔偿我就放心了,后续我肯定按协议配合!”近日,在江津区司法局石蟆司法所调解员的见证下,村民陈某收到了老板胡某按协议当场支付的赔偿金,两人握手言和。这起僵持多日的劳务赔偿纠纷,成功在诉前画上句号。
事情要从今年四月说起。胡某是石蟆镇一包工头,陈某受其雇佣在石蟆镇桥子村修建房子时,不慎从活动架子上坠落,经送医治疗,诊断为6-11肋骨骨折,另有3处肋骨弯曲。事发后,胡某为陈某垫付了大部分医疗费,但双方在事故赔偿方案上始终谈不拢,甚至都咨询了律师,打算通过诉讼解决。
桥子村在日常矛盾纠纷排查中发现了这一情况,当即主动介入。村书记、综治专干多次实地走访,查清事故细节,反复与双方沟通,摸清了彼此的真实诉求:陈某希望尽快拿到赔偿款安心养伤,胡某则因给工人买了保险,想等保险理赔后再支付赔偿。虽促成双方对赔偿金额基本达成共识,但在支付节点上始终各不相让,村调委会随即将纠纷上报至石蟆镇综治中心。
接到案件后,镇综治办联合石蟆司法所迅速开展调解。调解员采用“背靠背”沟通法,很快找准了矛盾症结:陈某家属因胡某未在住院期间探望心生芥蒂,觉得“寒心”;胡某则因提出的解决方案屡遭拒绝,心里也憋着气。看出双方并非无法调和,只是心结未解,调解员决定“情理法”三管齐下——既劝双方换位思考,“他养伤急用钱,你盼理赔省成本,各让一步更稳妥”;又明确告知,调解协议经司法确认后同样具备强制执行力,不必担心“说了不算”。最终,胡某同意司法确认后立即支付赔偿金,陈某也承诺全力配合保险理赔,僵局就此打破。
近年来,石蟆镇始终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作为工作重心,以综治中心为枢纽,构建起“网格排查、村社初调、镇街联调、司法兜底”的分层化解体系。通过整合综治、信访、公安、司法等多部门力量,推行“321”闭环调解机制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门路,用实实在在的调解成效筑牢基层治理的“第一道防线”。
分享文章到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