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当前位置: 重庆市江津区农业农村委员会>部门信息

重庆江津:红薯入渝第一站 乡村振兴添“薯”光

发布日期:2023-09-26 10:22:39

一年一度秋风劲,又到蜜薯飘香时。921日,江津区庆祝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红薯入渝258周年活动在龙华镇燕坝村文化活动广场举行。区委副书记秦敏,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永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世英,副区长廖义伟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以红薯入渝258周年为契机,以“庆丰收,促和美——‘一江津彩’庆丰收·乡村振兴添‘薯’光”为主题,全面展示江津区农业发展成果,推动全区红薯种植基地建设和深加工产业发展,营造重农强农、爱农支农的浓厚氛围。

好戏连台共享丰收喜悦

歌声吼起来,舞蹈跳起来……在开幕式上,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本土味十足的文艺演出,引得现场掌声不断,气氛热烈。此外,“薯你行”乡村趣味比拼、红薯入渝手绘图文故事展览等活动同步开展,台上台下同庆丰收之喜,共畅美好未来。

在随后的颁奖和签约仪式上,20名全区“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和“优秀农业科技人才”上台领奖,并举行了江津区红薯产业基地授牌暨红薯产业项目签约仪式,成都禄马开发有限公司将投资8000万元建设红薯种植产业示范基地。

江津是红薯入渝首站

据区档案馆负责人介绍,《江津县志》中记载江津是重庆地区引进红薯最早的地方,距今已有258年。红薯原产于美洲中部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一带,后传入欧亚,明万历初年(1573年)传入国内福建、广东等省。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广东省东安县(今云浮市)进士曾受一调任江津任县令,恰逢江津连遭三年大旱,曾受一决定引种红薯并大获丰收,基本解决了江津饥荒。除自食外,江津红薯还向长寿、涪州等地输出,后来由江津传至巴渝大地及邻省。

“红薯在江津落地生根,不仅在粮食紧缺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也见证了一代代江津人刻苦耐劳、勠力同心、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和埋头苦干、不懈奋斗的进取精神。”区档案馆负责人表示。

江津红薯规模化种植产值达1500万元

经过200余年发展,如今,红薯产业已发展成为江津区“四有一辅产业”,成为江津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2022年,江津红薯种植规模在全市居第五位,总产居第三位,单产居第一位。同时,红薯产业成为江津区现代农业“一主(花椒)两辅(柑橘、红薯)”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红薯成为全区仅次于水稻和玉米的第三大粮食作物。

提起红薯,江津区龙华镇种植大户邱本平感慨不已:“过去日子苦,靠红薯填饱肚子;现在,红薯又让我走上了致富路。”今年,邱本平的400亩红薯喜获丰收,亩产4000多斤,预计纯收入超过80万元。

“今年,全区优质品种红薯种植基地规模化种植面积已超5000亩。白沙镇芳阴村建成重庆市规模最大、优质品种最多的红薯品种试验示范园,受到国家红薯产业首席科学家李强的充分肯定。”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

目前,江津已在西南地区率先实现红薯种植全程机械化。今年,全区红薯种植面积达26.8万亩,预计年产量达56.5万吨;培育诚智、津小薯等红薯生产和产品开发利用主体8个,预计产值达1500万元。

将打造年产值10亿元的现代红薯产业集群

加工车间热火朝天,上货出货人潮不断……919日,位于江津区石门镇李家村的津小薯农业开发(重庆)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正把晾晒好的红薯秸秆打包封装上车,该产品将由江津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往广西、大连,再出口至韩国和东南亚。

这不是个例。江津红薯产业链条如今正不断“前延后伸”。重庆博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犬用零食产品已获得多项国内和欧洲专利,远销欧洲和北美;重庆辰业食品产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红薯淀粉也销售至北京、新疆、青海等地。江津正充分利用富硒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水公铁”多式联运交通优势,积极拓展红薯产业供应渠道、强化供应保障。

为推动江津红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区委、区政府制定了《江津区红薯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推动现代红薯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全产业链格局,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红薯产业年总产值突破10亿元的目标,逐步实现“立足江津、服务重庆、辐射西南”的产业布局,有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协同乡村全面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文章到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