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科学技术局

当前位置: 重庆市江津区科学技术局>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重庆市江津区科学技术局 关于政协重庆市江津区第十七届一次政协委员第058号提案的复函

发布日期:2022-05-27 11:02:23

重庆市江津区科学技术局

关于政协重庆市江津区第十七届一次政协委员第058号提案的复函

民盟界别小组委员们

收悉贵小组在政协重庆市江津区第十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完善创新体系 进一步提升江津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第058号提案)。首先,感谢贵小组对我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区科技局与区教委、区经济信息委等相关部门对提案内容进行了认真研究,协同办理。现对照提案答复如下:

一、关于增强创新主体能力的建议。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快创新一是深入挖掘基础好、潜力大的企业重点培育,做强做大创新主体规模。我们将到期即将复评的高企、规上企业、工业高质量评价较高的企业进行分类,对初创型、成长型制定不同的培育方案,未入科技型企业库的先培育入库,进行梯度培育。成立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并引进一家科技服务机构,安排专职人员,对拟申报企业开展针对性的专业服务。有效期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37家增加到2021年的285家,科技型企业由2016年的150家(2016年起)增加到20211482家,均居主城新区第二位。二是发展创新平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出台《江津区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首次开展了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评定工作,认定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积极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新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10家,全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由2015年的33家增加到2021年的173家(其中新增国家级孵化1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已达12家),增长5倍。三是科技政策精准发力,激发企业加大创新热情。2021为重庆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等462家企业落实科技激励资金3549万,为中冶赛迪装备有限公司等19落实重大新产品研发成本补助1386万元,为重庆讯通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等40家企业落实发准备金投入补助873万元。

(二)引导在津高校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促进产学研融合。一是鼓励高校加大开展研发活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研发投入。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投入、创新绩效等作为创新资源配置、绩效考核评价等工作的重要指标。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科研课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进交大创新平台迁入。加快重庆交通大学科学城校区三期建设,推进重庆交通大学整体搬迁。按照“一校一策”方式,重点支持重庆交通大学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冲刺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区校合作推进江津区体育运动中心建设,积极协调信息化系统和水、电、暖系统的增容、联动调试等事宜。加快搬迁进程,突破搬迁瓶颈,力争3年内将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整体迁入科学城校区,发挥重庆交通大学科学城校区资源配置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性。三是充分挖掘白沙现有教育资源,结合白沙丰厚历史人文底蕴和重庆影视城资源禀赋,积极引导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白沙校区)和重庆工商校开设电影相关专业,例如影视美术设计、影视广告制作、新媒体艺术、影视化妆、影视录音等;以实现产教结合、“订单式”培养输送影视专业人才,切实加快白沙影视产业发展。

二、关于提高研发投入质量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研发投入。一是建构研发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方向,积极培育一批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机构建设稳步推进,建立区级研发机构管理体系截至目前,企业研发机构161我区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个、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67个、江津区企业技术中心23个、重庆市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7个,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3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重庆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7家。工业设计先导作用加速显现,建成重庆市工业设计中心6家、重庆市工业设计企业1家。2021年度,我区全社会R&D占比预计达到2.6%。二是激励研发创新。持续推荐新技术、新产品项目列入重庆市技术创新指导性项目推荐目录,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打造一体化高效创新型组织。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落实研发准备金奖补政策。44企业106个产品被认定为重庆市重大新产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改革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一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2021年,区在经济下滑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下,坚持筹措资金支持科技创新,认真落实《江津区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10条激励政策》,积极支持我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增强核心竞争力,2021年度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资金15010万元,较2020年增加4118万元、增长37.8%抓考核和激励双促进,提高有效性。将研发经费投入指标任务完成情况和科技创新工作成效考核工作结合起来并对该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及时进行提醒督促,有效促进各园区、部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三)提升企业科技统计质量。一是强加研发经费投入统计业务培训指导,主要是以区统计局为主,对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统计业务工作进行专项培训,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辅导,线上通过接打电话、微信互动等方式答疑线下进行现场一对一的培训指导。指导创新主体,强化责任意识,增强专业素养,提高研发统计质量。二是建立研发投入重点企业数据库,定期开展重点监测,评估分析研判,及时沟通跟进,帮助解决研发投入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三是主动作为,争取上级支持指导,使“上下联动”路径畅通加强市科技局、市统计局汇报科技统计工作情况,邀请专家来津指导工作,进一步提升统计质量,减少上报数据的损减。

三、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培育的建议

(一)优化人才政策。坚持以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为统揽,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评价、服务机制6方面出台48项措施,形成以《江津区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为总纲,以《江津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试行)》《江津区人才伯乐评选实施细则》《江津区企业人才激励七条》等为支撑的1+6+N人才政策体系设立每年不低于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全区人才引进和培育2017年来累计兑现政策奖补6000万元

(二)加强人才培训。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给予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定向培养、研学经费保障,鼓励支持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参加多种培养培训项目,持续提升能力水平。注重以产聚才,育才引智取得突破。围绕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需求,特别是四个细分领域的人才需求,大力育才引智,科技型企业从业人员5万余人,其中研发人员11859人。举办江津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班,2021年新增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1人,创新创业示范团队2个,累计培育重庆英才等市级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共14人(个),新培育区级科技特派员30名。引进海外专家高地博士及团队,现有7个院士专家团队服务江津,积极推进玄武岩项目重庆智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刘嘉麒院士团队和重庆大学刘静教授开展项目合作。积极谋划未来科技人才发展,结合我区产业规划,编制完成了《江津区科技人才队伍“十四五”发展规划》。

开展科研实践。2021年新建市级博士后工作站2市级技能大师4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5人。积极发挥江津区高校科技创新联盟作用,组织在津高校与重庆交运物流、南储仓储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活动对接,重庆能源学院与SGS集团合作共建的重庆标瑞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合作积极建设区域性公共实训中心。江津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选址于江津区双福新区环交大创新生态圈C04-2/02号地块,拟投资8298.3万元,占地7亩,建筑面积为16000平米,可开展14个工种实训。项目已被列为江津区2022年重大项目和重庆市“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建设项目,区人力社保局已完成项目立项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并于20223月向市发改委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

四、关于健全科技创新机制的建议

(一)强化科技创新服务,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发展产学研综合体平台。积极推动院校和企业功能结合,引导高校为企业提供科研场地,开放并共享实验室及研发设备,2021年依托重庆能源学院建设了市级新型研发机构重庆梯联智能有限公司,依托重庆交通大学的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重点实验室,启动了桥梁隧道在线监测平台建设,促成重庆交通大学与重庆高速集团的合作。

(二)推动实施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科技交流和协同创新活动。开展泸州职业技术学校与我区科创中心交流对接活动,积极组织企业科技人才参加泸州、宜宾的科技成果交流活动,在市科技局的指导下,促成市内20余家科研院所与我区及泸州、宜宾、雅安、德阳共50余家企业科技创新负责人现场相亲,加强成果对接和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分别与泸州、广安和华蓥签订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合作协议,我区在内的川渝10区(市)科技局携手签订了《川南渝西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从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三)建立引导和鼓励转化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已全面启动2022年江津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局领导也带队深入各园区和相关单位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专题培训,并收集企业合同进行分析研判,针对合同中存在的问题给企业提供“一对一”指导服务。二是继续强化政策扶持,通过制定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鼓励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企业承接能力。三是正在积极准备引进培育技术经理人和技术转移机构,为我区政企事业单位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创新情报和技术转移服务四是挖掘和培育江津区企事业单位的创新成果,同时梳理企业技术需求,实现技术供需双方精准对接,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五、关于提升创新生态环境的建议

注重优化服务营造良好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一是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江津区科技创新政策自2017年实施以来,累计兑现补助2.17亿元,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激发了全社会科技创新热情。下一步我们将从支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等方面修订完善现行政策,切实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加强科技创新供给,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创新。二是充分利用区科创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江津区高校科技创新联盟等创新服务平台,开展资源共享和科技创新服务活动建立密切联系、精准服务制度,为企业科技创新强动力”“增活力是发挥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杠杆作用,2021年共帮助165家科技型企业创办者,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3.57亿元,组合商业贷款2.4亿元,4年累计支持557家(次)科技型企业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1.33亿元,增量和总量居全市第一位,由此撬动组合商业贷款13.35亿元。是大力贯彻实施“津鹰计划”和科技10条激励政策,给予创新领军人才和创业示范团队配套政策奖励累计250万元,给予高校和企业科技人才获得国家和市级科学技术奖及获得专利的奖励资金1740万元2021年累计提供子女入学、住房保障、人才项目申报、咨询解答等服务4593人次,服务总量位居全市第三。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根据委员们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扬长项、补短板,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提升江津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一)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推进环重庆交通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结合江津产业,支持在津高校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国家、市级科研项目,加大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力度。积极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引导支持创新创业团队带成果带技术创办领办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对接,积极推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基础好、能力强、贡献大的骨干研发机构进行定向支持,支持西部食谷研究院申报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推进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高校等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

(二)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庆交通大学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提能升级、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国家生态智慧航道技术创新中心、山区峡谷风多风扇主动控制风洞项目建设、空天智航科创中心,鼓励企业以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为指引,开展自主创建或协同创建,建设一批、提升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三)提升科技人才引育水平。梳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绘制人才图谱,补链强链,构建“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产学研用生态体系。支持中建桥梁等优质企事业单位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年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少于5人。聚焦产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对接国内外高端人才资源,建立科技专家库,大力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研发和提升创新成果,积极推荐申报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大力挖掘和培育重庆英才计划、重庆市鸿雁计划等人才后备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国际领先核心技术创新团队。制定出台《江津区高层次人才服务管理办法》,探索将科技工作者纳入区级高层次人才服务范围。联合国内知名大学举办2022年江津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1期,重点培训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等企业高管和科技人才50人,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提高企业人才科技创新能力。

(四)提升技术攻关能力。重点围绕江津区“4+1”主导产业发展特点,科学编制江津区产业技术路线图。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日常对接机制,解决企业技术需求。支持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国家和市级的各类科学研究课题和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围绕江津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问题,改进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制定揭榜挂帅制科技项目实施方案。

(五)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提高科技中介服务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积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成立技术转移转化示范机构。支持重庆西部食品产业技术研究申报重庆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积极引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鼓励支持大学建立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梳理重庆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人才、科研团队、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江津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整合创新资源,提升面向产业发展协同创新能力。积极争取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区域或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支持高等院所科技成果通过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形式向中小企业实施转移转化。

非常感谢各位委员的建议,恳请你们继续关注和支持江津科技创新工作。此复函已经周勇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区政协提案委。

委员们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重庆市江津区科学技术局

                        2022518

联系人:刘茜妍联系电话:1362822871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