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

当前位置: 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大民生>义务教育

[ 索引号 ] 11500381750069234B/2021-00128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江津区教委 [ 有效性 ] 有效
[ 成文日期 ] 2016-05-05 [ 发布日期 ] 2021-03-17

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自查自评报告

发布日期: 2021-03-17 18:51:23

江津区义务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区、富民兴区和教育强区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位置来抓,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的要求,按照《重庆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督导评估工作规程》(试行),我区认真开展自查自评工作。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自评得分99分,区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评得分99.5分(含加分3分),已经超过市定合格标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江津位于重庆西南,辖区面积3219平方公里,总人口150万,辖425镇。江津是中国富硒之地、长寿之乡、武术之乡、楹联之乡,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多规合一”试点区县。

江津区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城乡统筹,促进配置均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52016学年度,全区共有206所普通中小学(含民办小学3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民办初中2所,小学教学点66所,其中由于教学点的学生异动,有11个教学点于2016年春季停办)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生121227人,其中小学83824人,1940个教学班,初中学生共37403人,779个教学班。按照评估要求,本次纳入督导评估的学校共133所,其中小学94所,初中1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高完中(初中部)10所;共计在校学生110434人、教职工7077人。

二、工作措施和成效

(一)健全机制,落实发展政策

1.完善党委政府领导机制

一是定期研究。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每年定期专题研究部署全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统筹协调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纳入规划。把教育优先发展纳入《重庆市江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津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三是政策保障。相继出台了《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均衡教育建设促进教育公平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

2.完善教育协同推进机制

一是四大班子定点联系。建立区四大班子定点联系学校制度,领导定期视察、研究教育发展。区委、区政府领导经常调研视察学校和建设项目,了解学校需求,解决发展难题。区委书记陶长海亲自协调双福、德感、珞璜三大工业园区筹资3000万,购买电脑9000台,解决了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缺口。

二是人大、政协依法督促。区人大常委会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标准化建设列入主要议案,依法督促落实。2015年,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创建工作,区政协《关于大力打造均衡教育基本合格区县的建议》作为一号提案全面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镇街部门对接联动。建立镇街、属地学校对接联动制度,并将教育工作纳入镇街年度考核目标。区级相关职能部门集中办公,加大对校舍权属证的办理力度,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快办事、办实事、办好事。

3.完善督政督学评估机制

区政府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出台《江津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片区工作的意见》,强化教育督导的督政、督学和质量监测职能;印发《江津区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监督和问责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每年召开街镇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汇报会,评选表彰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先进集体,坚持对区级部门、街镇(园区)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和表彰奖励;坚持实施学校内涵发展督导,坚持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并建立起包含人大审议、政协

监督、专家评估、社会评价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督机制。

(二)教育优先,确保经费投入

2013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122153万元,比上年122711万元增长-0.46%;财政经常性收入224373万元,比上年176776万元增长26.93%,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7.39个百分点。2014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143626万元,比上年增长17.58%,财政经常性收入263546万元,比上年增长17.46%,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性收入增长0.12个百分点。2015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185692万元,比上年增长29.29%;财政经常性收入336320万元,比上年增长27.61%,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性收入增长1.68个百分点。

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小学5722.64元、5937.62元、6675.01元、8457.67;初中6818.35元、8328.1元、10298.79元、12105.81万元,三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实现了逐步增长。

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小学2018.41元、2458.56元、2567.77元、2576.76元、;初中2886.98元、3926.89元、4633.58元、4751.31元,三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实现了逐年增长。

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分别为629187万元、698830万元、818724万元、963004万元;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分别为120771万元、122153万元、143626万元、185692万元;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分别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分别为19.19%17.48%17.54%19.28%

(三)完善布局,落实配套学校

近三年来,城区新建成小区与配套学校同步覆盖工程项目共计完成建筑面积520114平方米,完成投资184869万元,计划建设11所配套学校(含新建、续建、改建、扩建)。目前,已完成10所学校建设,建筑面积250000平方米,完成投资114869万元。新建、改扩建工程实施后,江津城区学校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大班额现象得到缓解,基本满足了城区学生入学需求。20152016学年度,我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初中、小学大班额分别为2.95%4.16%

2014年以来,我区为切实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根据规划方案全力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村小学校排危及建设工程,完成薄弱学校改造和村小学校排危项目113个。其中:(1)校舍建设项目56个,建筑面积56268平方米,完成投资8676万元;(2)运动场建设项目14个,建筑面积63297平方米,完成投资1118万元;(3)护坡和围墙建设项目20个,完成投资346万元;(4)村小学校排危项目23个,完成投资381万元,全区中小学完全消除了D级危房。薄弱学校改造和村小学校排危建设项目建成投用后,有效地改善了我区学校的办学条件,解决了留守儿童寄宿问题和家长后顾之忧,维护了地方社会秩序,保障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促进了我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经过几年的创建工作,截至目前,我区校舍场地建设对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指标体系生均校地、生均校舍、生均体育场馆达标率分别为:小学:91.5%97.2%94.3%;中学:97.4%100%94.9%

(四)狠抓技术装备和信息化工程

近年来,我区先后投入近1.3亿元,实施教育技术装备和信息化工程。20159月,江津区成为重庆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一是抓“标准化”。投入5759余万元建设实验室、图书室、六大功能室,全区教育装备配备基本达到建设标准。其中:实验室小学达标学校100%,初中达标学校100%;六大功能室小学达标学校占100%,初中达标学校占100%;图书室小学达标学校占100%,初中达标学校占100%

二是抓“信息化”。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中小学“数字校园”建成率达100%,教育城域网覆盖率达100%,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达标学校均达到100%,远程教育“班班通”覆盖率达100%

(五)深化改革,促进师资均衡

这些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创建全市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全市教师教育实验区,承担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任务等契机,大力加强教师人事制度、培训培养、轮岗交流、激励机制等改革,有效促进了教师均衡和稳定。改革经验被教育部官网、光明网、《中国教师报》重点报道,并受到吴刚副市长签批推介,引起全面关注。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创新教师招录形式,把好“进人关”。针对以往新招教师以 “村小”为主,导致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现象,我区从去年起变为以中心校、完小为主体进行新教师招聘,并且参加工作最初几年不安排到村校工作,村校师资由中心校统筹安排轮岗、走教,不再由少数教师特别是新教师长期坚守。针对以前公开招聘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性别失衡等问题,着力提高男性教师招考比例,合理调整面试项目,全方位考察专业水平,有效提高新教师招聘质量。2015年全区共新招聘教师269人,其中农村学校教师197人,全部到岗到位,改革效果立竿见影。

二是创新教师培训培养方式,夯实“育人关”。去年,区政府与重庆师范大学签约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整合区师范进修校、教科所、技装中心教师培训资源组建“教师发展中心”, 教师培训实行“高校专家教授理论引领(高校)、区县名优教师示范引领(教师发展中心)、基地学校跟岗实践引领(基地学校)”的三段式模式。组建“名师工作室”,扎实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十百千工程”,搭建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搭建教育资源信息化共享平台,大力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采用“高端培训、省际交流、城乡互动”“校长论坛”等干部培训模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这些举措有力的促进了干部教师队伍的成长,提高了师资整体水平。

三是创新教师交流轮岗方式,激活“用人关”。制定了中小学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意见,采取硬性指标和自愿原则相结合,激励政策与强制政策相结合,不断加强城区学校、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资源共享,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捆绑发展”立体帮扶机制,加大城区学校优秀干部和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力度,去年我区交流教师共396人,交流校级干部45名,选派优秀教师到市或区名校上挂交流学习近100人次。同时我们正在全面实施学区制改革、促进学区内师资实行均衡配置,大力推行领雁工程、建立校际教师互派制度和导师制度,5年内将安排80%城区学校优秀干部和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建立健全教师“走教制”、引导中心校教师特别是紧缺学科教师到完小、村校任教,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师资的均衡配置在掌握学校办学规模、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结构现状基础上,我们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规范落实岗位结构,全区中小学岗位结构达标率均为100%

四是创新教师激励机制,筑牢“留人关”。为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不稳定等因素。从2012年起,我区财政自投资金1.5亿元建设2400套教师周转宿舍,极大的稳定了教师队伍,增强了教师幸福感。同时,用足用够政策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近年来出台的绩效工资、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年度绩效考核奖等政策,我区一是率先执行,二是按上限标准执行,三是财政资金保障到位不留任何缺口。

通过以上四大措施对教师全方位的服务后,我区师资建设对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指标体系生师比、学历提高、岗位结构达成率均是100%

(六)完善机制,营造公平环境

一是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全部入学。为了切实解决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难题,我区在城区和各镇街指定了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随迁子女全部按照实际居住地就近的原则统筹安排入学。2015年秋全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解决随迁子女入学2168人,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8%,其中小学1634人、初中534人,入学率达100%

二是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政策。2015年,全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农村留守儿童32887人,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7.1%,其中小学21734人、初中11153人。我区大力实施“四大行动”,为留守儿童搭建起“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教育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六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长效工作机制和关爱体系。暖冬行动,每年由区财政划拨专项配套资金,对高海拔地区中小学学生实施帮扶,发放防寒物资,改造设备条件,2015年区财政投入就达472万元。连心行动,利用校讯通、亲情电话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举办留守儿童集体生日会、爱心陪伴志愿服务活动等,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目前全区中小学共有38400名代理家长、开通324部亲情电话,组建了20个心理咨询室、38个留守儿童之家、162间亲情室、18个托管中心。家访行动,各学校成立志愿者队伍、爱心帮扶小组,组织教师、爱心辅导员开展“家访进万家”活动。安全行动,联合区检察院、西南大学志愿者服务团等开设法制课堂,集中开展寒假安全教育,明确留守儿童监护人,落实监护责任。

三是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江津区确立“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失学”的义务教育入学保障目标。区教委成立教育资助中心,会同教委财务审计科、基础教育科等科室,严格执行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课本费及作业本费,按时足额发放贫困住宿生生活补助。2013年至今,减免作业本费共计约440万元,补助贫困住宿生生活费用共计约11741.2万元。20132015年,每年投入约2500万元实施“免费饮奶工程”,投入1100.84万元实施“爱心午餐工程”惠及学生39191人,涉及学校近133所,覆盖率达100%

四是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区在不断提升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努力办好“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一抓课改。 “三空间活力课堂”、“翻转课堂”、“文化课堂”、“人文课堂”、“融合课堂”、“四度课堂”等课改成果吸引江苏、天津、福建等十余个发达地区学校前来考察学习。大力打造和推广具有江津特色的“三空间活力课堂”,有机整合学科教学、校园生活、社会实践三空间课程资源,全面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活课堂的生命活力。相关经验被《人民教育》《今日教育》专版报道,并多次在全市做经验交流。二抓特色。以形成“一校一品”特色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等因素,探索“质量+特色=品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如聚奎中学的“翻转课堂”、江津八中的诗教文化、四牌坊小学的“融和”课堂、龙华小学的排球特色等一大批在市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学校。三抓管理。制定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研科研工作的实施意见》《江津区教育质量综合考评细则》等文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同时区教委每学期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学科教学视导实现全覆盖,并严格考评。四抓教研。完善“教科所、学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建设。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十百千工程”,学科指导组、骨干组、青研组层层带动共同成长;组建“名师工作室”,投入40万元建区级名师工作室4个、镇校级名师工作室100个,培养了大批本土名师。

五是大力引入民办义务教育资源。2012年引进重庆市双福育才中学,20149月顺利实现初中招生,目前有在校生学生4100多人。2013年引进北京师范大学江津附属学校,这是一所设有从幼儿园至高中并兼顾国际化的“15年制”学校,可容纳9000名学生入学,预计将于20169月正式开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提升了我区民办教育的实力,为群众就近选择优质民办教育资源提供了捷径。

三、今后目标和方向

经过多年努力和探索,我区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乡教育日趋均衡,各类学校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仍显不足,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城乡、校际间教育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待更新、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的自主发展能力、办学个性和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等。

办人民满意教育,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向全面的战略目标。我们将以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为契机,牢牢把握“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两个教育核心,按照我区教育工作“优先发展、改革创新、优质均衡、服务社会”的思路,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实的举措,努力实现较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从经费上保障。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拨款标准、教师收入标准、学校配置标准、教师队伍配置标准“四统一”。完善教师培训、名师培养、教师流动、教育科研、绩效奖励等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加大对特殊群体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机制上创新。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加强教育督导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督学责任区建设,促进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促进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性评价,激发农村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积极寻求符合本校实际的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引导学校个性化、可持续发展。

三是进一步提能增效,从管理上推进。深化教师流动机制和绩效考核改革,加强招生机制和城乡互助共同体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培养,针对不同教师群体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促进教师队伍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名师名校长”分类培养,加快形成优秀教师群体和知名校长队伍。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形成“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是进一步提升质量,让百姓得惠。深入开展特色学校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稳步实施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探索推进小班化教育,推进“轻负高质”教育改革实践,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根据江津产业结构调整、居民集聚情况变化和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不断提高等实际情况,适时对江津教育的总体布局进行调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20165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