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26 17:25:00 大 中 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江津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重庆市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以15811体系架构为牵引,聚焦教师关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条“减负”与“提质”比翼齐飞的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有效激发了办学活力和教师内生动力。
▲重庆好老师演讲比赛江津区初赛
机制创新与刚性约束并举
筑牢减负“防火墙”
“以前常有不同部门来学校开展活动,有时一周要应付两三场,老师精力都被分散了。”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校教师何荣回忆,自从社会事务进校园建立“白名单”制度后,无关活动明显减少,老师们更能安心守在课堂了。
减负工作关键在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遏制非教学事务向校园蔓延。江津区率先印发《减负实施方案》,对督查检查考核、社会事务、报表统计等实行归口管理和备案审批,并将减负成效纳入考核,压实主体责任。同时印发《江津区教育系统教职工调配办法》,从源头规范教师抽调借用行为。在准入流程方面,成立由区人大、区政协等多方组成的社会事务进校园专家委员会,开展前置论证与决策咨询,坚持“白名单”事项的“事前备案、业务审查”流程,加强问题整改跟踪督导,减少无效干扰。
强化监管,形成闭环,是保障减负政策落地见效的关键。江津区构建内外联动机制,对外畅通监督渠道;对内开展专项检查、联合督查,常态化督导减负落实,确保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管理形成完整、高效的闭环。
技术赋能与综合治理协同
激活提质“新引擎”
“以前统计信息需在多个系统反复录入,现在通过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和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数据自动同步,半小时就能完成以往半天的工作。”江津中学校教务主任易勇的体验,是数字化为教育减负的生动缩影。
2025年,全区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下降50%,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压减64%,报表及统计调研减少18%,各类培训精简明显,降低42%;涉及基层学校的文件、会议、督查等总量下降超60%。
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江津区深化教共体改革和学区化治理,并依托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共建92个名师工作室,共办教师培训和“名师课博会”,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参加‘江津—泸州’名师课博会后,我的课堂设计更灵活,学生积极性更高了。”白沙中学校教师韩梅深有感触。
▲开展教学成果推广交流活动
同时,评价改革与绩效改革同步发力,激发教师活力。江津区建立多维度发展性评价体系,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倾向。绩效分配向一线教师、班主任和实绩优异者倾斜,为教师潜心育人保驾护航。
专业发展与人文关怀
同步提升教师“获得感”
“去年我参加了‘津师英才·强基铸魂12345’培养工程,跟着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教授系统学习教学设计,现在我设计的课例还入选了市级精品课!”江津区田家炳中学教师杨黎黎脸上满是自豪。在江津区,像杨黎黎这样通过专业培训实现成长的教师还有很多。
减负的关键在于将教师从无关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专注于教学与专业成长。江津区“减负”与“赋能”双管齐下,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与成就感。
江津区持续开展“渝”见江津好老师、“津师先锋 育人摇篮”等专题宣传活动,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定期开展年度体检、心理筛查等,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深化“2+4+N”教师教育工作品牌,优化“五级三段”师训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强基培优”行动,构建“津师英才·强基铸魂12345”教师成长培养体系,赋能教师成长。“我们根据教师需求定制培训内容,让每个老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江津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江津区“大概念统领的活力课堂”课例观摩
近年来,江津区入选市级精品课(优课)325节、部级精品课(优课)98节;教师赛课获市级奖182个、国家级奖16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6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31项。重庆市教科规划课题立项数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培育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名、教育部领军教师示范性培训培养对象1名、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对象2名,重庆市特级教师18名、学科名师26名、骨干教师238名、骨干校长6名,有效实现“减负”与“提能”双赢。
分享文章到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