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

当前位置: 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部门信息

幼小衔接系列宣传|江津区东城小学:创三大新路径 育七彩好少年

发布日期:2024-08-09 17:16:50


(人民网重庆频道讯)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为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有效衔接,重庆市江津区东城小学与东城幼儿园结对为幼小衔接试点校,按照江津区教委《关于科学开展幼小衔接项目建设工作要求》等相关文件要求,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大胆实践,努力推进幼小衔接工作有效实施。

家园校三方共育 夯实入学准备


幼儿与小学生在少年宫活动中同上茶艺课。东城小学供图

为帮助幼儿园小朋友全面、直观地了解小学生活,在参与中感受小学生活的魅力,减少家长焦虑,做好入学准备,学校多次与东城幼儿园、明月天意幼儿园、喜洋洋幼儿园举行幼小衔接活动。通过带幼儿参观校园、参加升旗仪式、访问小学教师和小学生、体验小学课堂、放飞梦想等互动,比较幼儿园与小学的异同,帮助幼儿了解小学,引发幼儿对小学生活学习的好奇和向往。

同时,学校推出富有特色的迎新举措,帮助小学一年级的新同学们适应新环境。正衣冠、点朱砂、击鼓明志、赠笔仪式……东城小学一年级新生通过“开笔礼”“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等活动,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感受启蒙教育,开启人生重要学习阶段,迈入洋溢着朝气与活力的校园,幼儿们满怀憧憬站在新起点上,朝着崭新的学习生活出发。

学校还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校共育活动。通过江津区融媒体中心、学校公众号等宣传,家长沙龙等活动,加强对家长教育观念的引导。家长们对学校给予了高度支持和评价,认为这些活动有助于幼儿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社交能力,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参与此类活动。

加强校际教研 打通衔接壁垒

幼儿园时期的教育方式主要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而小学时期则以课堂常规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东城小学和东城幼儿园多次开展“幼小衔接”教研交流活动。园校打破壁垒,以问题为导向,开创了以“课堂问诊”“作息优化”“游戏操作”“家(园)校共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教研活动,形成了“教师互访”“教研沙龙”“教师辩论”“互联互助”等丰富多样的教研形式,为幼儿创设了七彩教育环境,融入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育内容,注重幼儿生活、社会、学习等方面的有机融合,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精彩。相信通过小学和幼儿园老师共同努力,一定会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建构特色课程 优化衔接内容

东城小学曾被评为全国“篮球特色学校”“重庆市劳动教育联盟学校”、重庆市“少儿茶艺特色学校”、江津区“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基地校”(劳动)。为更好地帮助幼儿融入小学生活,顺利成长为“七彩好少年”,学校建构了“炫酷篮球”“快乐种植”“古韵香茗”等幼小衔接特色课程,不断优化低年段儿童非正式学习空间,将校园打造成一座“七彩乐园”。

东城小学教师走进东城幼儿园开设阳光篮球课。东城小学供图

“炫酷篮球”。篮球课程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训练,如孩子们喜爱的“拍拍球”热身运动;训练传球技能的“小球小球转起来”游戏活动;放松身心的“与小伙伴击击掌”体能游戏,让他们在自己所热爱的空间里自由发挥,体验比赛与游戏的不同滋味,享受篮球带给他们的无穷欢乐。

“古韵香茗”。茶润童心,以茶明理。在古韵香茗茶艺课程中,一批又一批小茶人走进“茶”世界,学习中华民族以茶待客的礼仪,感悟“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理、和、清、融”的品性,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茶文化。

东小采摘节小学生们带领幼儿认识、采摘蔬菜。东城小学供图

“快乐种植”。我校以劳动幸福观为引领,基于学校“七彩”文化理念,整合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资源,关联依托校内外多方平台,以学校劳动基地为主阵地,关联拓展家庭、社区多方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有场所可以劳动。构建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探寻实施劳动课程的策略,发挥劳动融通“五育”的作用,涵养儿童劳动精神,体验劳动创造幸福,提升教育质量。从而,幼小衔接小组构建开发了七彩劳动课程体系;制定了《重庆市江津区东城小学校劳动课程实施方案》;编撰了劳动指导手册,优化七彩劳动课程内容;通过与学科知识的融合,促进了幼儿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依托“七彩花田”等劳动种植基地,让儿童经历真实的劳动过程,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劳动创新能力。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幼小衔接特色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幼儿实际需求设计,具有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活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因势利导,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实施教育,创设丰富适宜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将特色课程融入到幼小衔接活动中,对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注公众号
江津发布